☝ 點上方 實用商業心理學 , 回復"826"
獲取「超級實用人脈術:3分鐘找到你想找的任何人」
前幾天,在網上看到一個讓人悲痛的新聞。
大連理工一名研三的學生,在實驗室上吊自殺了。
有人對此感到難過和遺憾,也有人覺得他太脆弱,受不住壓力……
我不太贊同後者的觀念,畢竟我們都沒有經歷過他所經歷的一切。
而且。在這個世界上,成年人的崩潰,往往也就是一瞬間的事情……
作者|乾坤一擲 來源|實用商業心理學
(ID:trade168)
前幾天,大連理工研三的一位男生上吊自殺了。
自殺前,他在微博發了一篇遺書,一度登上熱搜第一,無數網友關心著這個素不相識的年輕人。
然而,很遺憾,大連理工官博發布了通告:這名年輕人確認已經離世。
而在他的遺書中,其實寫著的大多是日常瑣事,語氣帶著點輕鬆和幽默。如果裡面不是提到「只是想來告個別,待會我就準備一掛解千愁了」,很難想像那是一篇「遺書」。
但也正是因為這位男生溫柔的字句,讓無數網友感同身受,感覺到他潛藏的無奈和絕望。
遺書約有兩千字,揭露出他在讀研、實驗中遭到的壓力:課程的質量不高、實驗設備經常出問題、實驗結果一次次地被否定、擔心無法畢業……
各種瑣事加上壓力,漸漸將他壓垮,讓他開始否定自己:
「肯定是你自己的問題。」
「是你笨、懶、沒用……這二十幾年家裡人養了一個廢物出來。」
「肯定要延畢了,真丟人,幾百萬研究生,不缺你這麼一個廢物,去死吧。」
……
諸如「我廢物」、「我沒用」之類的否定,在他腦子裡盤旋,最後都變成了壓垮駱駝的稻草。
有時候,摧毀一個人的未必是突如其來的不幸,而是日復一日的無望。
其實,就像許多網友評論的那樣,如果男生再等等,他就能夠看到,世上還有許多人愛著他,他的人生並沒有那麼黑暗。
只可惜,一直以來,被「成功」綁架的人們,大多不曉得如何接受失敗和平庸。
曾經朝氣陽光的年輕人,最終跪倒在「失敗」面前。
卻不知,做一個健康快樂的人,比獲得「成功」,更加重要。
沒有一時衝動,只有蓄謀已久
在許多網友可惜男生的離世的同時,也有不少人對男生指指點點:這人心理素質怎麼這麼差?
甚至有人陰陽怪氣:「不堅強,不配活著。」
但是,根據網友找出的微博,幾年前,這個「轉世想做一隻貓」的男生,原本是一名會上貼吧問問題、對未來充滿憧憬的人。
許多事情,看似是一時衝動,實則蓄謀已久。
近年來,學生、職場人自殺的新聞常常上熱搜。
不久前,就有一名家境貧寒、學習優異,靠接受愛心人士捐助,一路讀到碩士畢業的29歲男子跳江自殺。
其父母在收拾遺物時發現他生前記下的18篇日記,提到了無法接受與女友分手的悲觀情緒,疑似為情所困。
大批網友紛紛站在道德高地指責他:
作為全家唯一的希望,在前途大好時自殺,太不孝了,而且還浪費了愛心人士的錢,浪費了學校的栽培……只是,沒有經歷過他所經歷的一切的人,又豈能了解他是不是真的是他抗壓能力太差?
貧困的家境、學習的壓力、失戀的痛苦……無數悲劇壓在他身上,生活的勇氣,往往就是被不斷積累的壓力,給消磨殆盡。
18篇日記,或許是他最後無助的吶喊和求救。
從小就不允許自己失敗的人,一旦失敗,只有他自己知道,自己的心靈遭到多大的衝擊。
我們不應該隨意去評判一個人,正如我們不應一直告訴自己、告訴身邊的人「一定要成功」。
或者說,你可以成功,但更要容許失敗。
看《中國合伙人》時,很多人都被那句:「人掉進水裡不會淹死,呆在水裡才會淹死。你只有遊,不停往前遊。」給打了不少的「雞血」,將之奉為人生真理。
的確,在這個社會,只有不停往前遊,才能找到出頭之日。
可是,遊不動怎麼辦?能改天再遊嗎?
決定咬緊牙關死撐的人,把所有壓力壓在心口上,但遲早會有撐不住的一天。
到時候,就是往自己的生命按下了「結束」鍵的時候。
全球每年有80萬人死於自殺
魯豫曾說:「無論是誰,我們都曾經或正在經歷各自人生的至暗時刻,那是一條漫長、黝黑、陰冷、令人絕望的隧道。」
活在這個世界,男人難,女人也難,眾生皆苦。
有數據顯示,在中年人這個群體中,超過97%的人都覺得自己「累」,說「不累」的,還不到3%。
在這些人中,可能有我們的朋友、同事、伴侶……甚至是我們自己。
以至於累了不想活的人,時不時就會冒出一個。
擁有自殺念頭,的確是很常見的問題。
有研究顯示,50%~70%的人這一生之中,曾誕生自殺的念頭;有12%的人, 在過去半年內就想過自殺。
據世衛在2019年的數據,全世界每年約有80萬人死於自殺。
而在中國,大約每兩分鐘,就有1個人死於自殺,有8人是自殺未遂。
這個讓人細思極恐的數據背後,隱藏著一個個痛苦而絕望的人。
或許有人會有疑問,活著不好嗎?為什麼要自殺?
而導致自殺的因素,大概有兩類:
有研究表明,約有30~50%的自殺有遺傳因素影響。
同時,抑制神經傳遞的血清素功能紊亂,也有誘發自殺的可能。
在生活中遇到的壓力、焦慮等負面情緒不斷堆積,引起痛苦。
其中精神障礙,比如抑鬱症的等精神疾病和人格障礙,有著較高的導致自殺的可能。
一個人為什麼會決定去自殺?
在成年人中,因為壓力而自殺的事情,也不少。
2017年12月,不到40歲的中興員工歐某,因日以繼夜地奮戰在工作前線,得到的卻是裁員通知,股權將被低價回收的不堪,選擇跳樓自殺。2018年1月30日,金盾股份55歲的董事長周建燦,也選擇了跳樓自殺。事後有人翻出該公司的債務,懷疑他是被近百億的債務總額壓垮,因承受過大的壓力而患上抑鬱症,最終崩潰。2018年6月5日,44歲女高管徐某給女兒和丈夫留下一句「對不起」後,跳樓自殺。原因疑似是她為公司付出了全部,連除夕也沒有陪家人,明明工作完成得漂亮,卻在會議上被批評,還打算撤她的職,從而崩潰。為什麼屢屢有職場人自殺?
這些人和前頭那位寧波銀行經理很像,來自事業、家庭、生活等的沉重壓力,給他們帶來巨大的心理負擔。
有心理學家曾對自殺者進行研究,認為推動一個人產生自殺念頭、乃至開始行動,可能與「累贅感」和「未滿足的歸屬感」以及「執行自殺的能力」有關。
當一個人同時滿足「累贅感」和「未滿足的歸屬感」這兩種人際關係中的挫敗時,自殺念頭就會產生,並且逐漸高漲。
如果擁有「執行自殺的能力」,就會進行自殺行動。
瑞典有一部電影,叫《一個叫歐維的男人決定去死》。
他本來是個衣食無憂、身體健康的人,一開始也沒想過自殺。
可後來她妻子因癌症去世,被工作了大半輩子的公司辭退,一個人孤零零地待在空蕩蕩的房子裡。
沒有其他親朋的他,平日只能在小區到處逛逛、和鄰居吵吵架,以此打發時間。
不被人需要,還被別人嘲笑……他沒有歸屬感,累贅感則高漲,於是漸漸對生活失去了希望和興趣,開始尋死。
幸運的是,電影中的男主自殺幾次,都被鄰居打斷,後來被鄰居當成家人,重新找到歸屬感,於是慢慢放棄了自殺的念頭。
所以,如果你身邊有想要自殺的人,
可以嘗試讓周圍的親朋好友多陪陪他,增加他的歸屬感;
和他一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獲得成就感,儘可能打消他的念頭。
自殺,其實更像是一種對不如意的生活的逃避。
自殺者總覺得這世界太不友好,想要「離開」,但是或許只是逼自己太過。
正如朱德庸所說:
「我們碰上的,剛好是一個物質最豐碩而精神最貧瘠的時代,每個人長大以後,肩膀上都背負龐大的未來,都在為不可預見的『幸福』拼鬥著。
但所謂的幸福,卻早被商業稀釋單一化了。這是一個只有人教我們如何成功,卻沒有人教導我們如何保有自我的世界。」
如果成功太難,我們不妨試著放過自己。
靜一靜,停一停,邁不過的坎,不邁也行。
即使終其一生,我們只能做個平庸之人,但只要我們曾為目標努力過,奮鬥過,結果沒那麼重要。
做人,最重要的還是讓自己開心。
共勉。
- The End -
作者:乾坤一擲。來源:實用商業心理學(ID:trade168),一個有趣有愛有價值的商業職場公眾號。
任何時候,強大的表達力,都意味著強大的競爭力、幸福力、影響力。家裡鬧矛盾時:幾句話就讓老公孩子乖乖聽話,甜蜜幸福。開會發言時:每一次都能一語中的,成為公司裡說得上話的人;
公開說話時:總能讓人點讚、捧場,輕鬆吸引貴人相助;這一次,為你推薦馬丁老師,他將10年的表達經驗,融匯成這堂《27堂表達修煉課》,讓你成為大智慧、大格局、高情商、有魅力的人。「溝通+表達+演說」全方位提升,放大你的表達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