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4 06:13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顧雨婷 王志傑
一頭幹練的短髮,戴著金絲邊眼鏡,系上亮黃色絲巾,身著長款風衣外套……嘉興市圖書館館長沈紅梅給人的初印象,幹練中帶著溫婉。誰能想到,這個不到一米六的小個子女子,卻扛起了一館「家長」之職,大到圖書館二期項目推進,小到書架位置擺放,她都安排得妥妥噹噹。
務實的工作作風,基於一句深埋心間的話。「讀者第一,服務至上,與時俱進,開拓創新。」貼在嘉興市圖書館一樓牆面上的短短十二個字,道出了沈紅梅的心聲。
從兩三幢小樓的狹小館舍,到3.2萬平方米的大館;從不足2萬冊藏書,到300萬冊館藏資源;從普通的地區圖書館,到探索中國公共圖書館總分館建設的「嘉興模式」,嘉興市圖書館的發展變遷,從業34載的沈紅梅是見證者,更是親歷者、參與者。「打開書,更要點亮人。」沈紅梅說,回望來時路,圖書館之於她,已成為心中的一個特別存在。
抓住創新機遇
讓書本走出去
從借不到書,到網上閱覽,有多難?
這個問題,曾深深困擾如沈紅梅一般的圖書館人。「過去的圖書館,書少,人更少。」 1986年,剛從杭州大學圖書館學專業畢業的沈紅梅,成了一名圖書管理員,可起初她對這份工作並不熱愛:「單純,枯燥。」
當時書籍是珍貴資源,圖書館平均一年的購書經費只有五萬元左右,書籍實行閉架限量借閱,讀者只能從目錄櫃裡挑選索書卡,僅憑書名、頁數等簡單的信息判斷借閱,日常來借書的人少。
日常工作枯燥單純,卻有一個細節讓她記憶猶新。「借書證公開辦理,每年只有一次,那時館裡最熱鬧。」沈紅梅回憶道,書量少,借書證辦起來不易,每每公開辦證,館前就會大排長龍。正是這個細節,才讓沈紅梅明白了一件事,嘉興人愛讀書,可讀書卻不易。這樣的「不易」,不僅在城市,更在農村。
從老一輩圖書館人口中,沈紅梅聽說,上世紀60年代,嘉興圖書館的館員們還曾背著一摞摞沉甸甸的圖書,穿越炎夏溽暑送書下鄉。如何讓圖書資源豐富起來,讓農村的讀者也能享受到圖書館的服務,這是上世紀末她和她的同事們一直想做而難於做到的事。
讓她沒想到的是,改變的機會就這樣來了。工作五年後,沈紅梅考上了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的圖書館專業,返校繼續深造,可讓人沒想到的是畢業後她又回到了原單位。有人笑她傻,她卻但笑不語。彼時,現代信息技術蓬勃發展,為圖書館行業吹來一陣春風。
藉助讀書時學到的專業知識,沈紅梅和同事們一起,利用新興技術將原本紙質書目錄錄入計算機,建立起書目和讀者信息庫。1999年,嘉興市圖書館開出了全市首家電子閱覽室,這也成了當地百姓首次接觸網絡世界的「窗口」。
網絡發展大行其道,嘉興圖書館人大膽創新。2003年,藉助現代信息技術,在各區縣甚至鎮村社區建成搭載網際網路的嘉興圖書館虛擬區域網,實現了點對點的文獻信息資源共享,嘉興成為了「國家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示範市。
於是,書本走出去也成為現實。靠著大膽創新,嘉興地區實現了圖書「一卡通行」和「通借通還」,嘉興各地的讀者甚至可通過電腦網路檢索到省、市公共圖書館的圖書和數字文獻資源。
描繪一張藍圖
讓分館走出去
從建設一個總館到織密一張總分館「網絡」,有多快?
「嘀!」上午八點多,嘉興市南湖區新豐鎮竹林村的禮堂書屋,又迎來一位讀者。只見門口的刷臉顯示屏亮起,門開了。此時,圖書管理員只需打開手機上的智慧書房管理雲平臺,就能看到書屋的借閱情況。像這樣「聰明」的書屋,如今已遍布嘉興的小村。
「這就是我們的答案。」沈紅梅笑著說。2007年至2009年,嘉興市圖書館建成以總分館為基本結構的城鄉一體化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嘉興市南湖區餘新鎮,是嘉興全市首個「吃螃蟹」的地方。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這是不少讀者對嘉興市圖書館餘新分館的評價。涇渭分明的閱讀區域,少兒類、文學類、農技類等豐富的館藏資源,令人驚嘆忍不住驚嘆:「這就是一個完整的小型圖書館!」 一位工作人員說,每到長假裡的借閱高峰期,最多時能有上千人到館,人多時讀者都坐到了地板上,有些地方都坐得泛白了。
哪裡有改革創新,哪裡就有新局面。從曾經的門可羅雀,到如今的門庭若市,沒想到一個鄉鎮圖書館能有這樣的高人氣。在沈紅梅看來,這正印證了這場創新革命的正確性。
沈紅梅的辦公室裡放著這樣一張圖,上頭清晰地記錄著各分館及網點:1個市總館、兩個區分館、16個鎮(街道)分館、32個村(社區)分館、20家智慧書房、一輛汽車圖書流通車和300多個圖書流通站、農家書屋。去年,嘉興全市近421萬人次走進圖書館,平均每3萬人擁有一座圖書館,接近發達國家水準。工作卓有成效,獲得感也讓身為館長的沈紅梅越幹越有勁。
一位行業專家這樣評價:「嘉興市圖書館的總分館制,是近十多年來,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快速發展的代表性成果,也是公共文化服務城鄉一體發展的標杆。」
「一張藍圖繪到底,非一日之功也非一人之功。」沈紅梅說,城鄉一體服務體系的建設,至少有三代館長一以貫之地堅守深化,接過接力棒的沈紅梅亦深感責任重大。
打破刻板印象
讓活動走出去
活動從幾十場到一年5000場,有多熱?
在公眾的刻板印象中,圖書館無非就是讀書、看報、借閱、自習的地方。「我們就要打破這種傳統印象!」成為館長後,沈紅梅創新的步子邁得更大了。
總分館網絡建好,更要用好。該如何吸引更多人走進圖書館?全民閱讀氛圍又該如何培養?沈紅梅靈機一動:「我們就用一場場針對不同群體的精彩活動,把讀者留住。」
適合少兒的「圖書館第一課」、「閱動全家·書香嘉興」系列活動、「禾禾少兒系列活動」,適合青年人的 「南湖講壇」、「雕版印刷體驗」活動,適合老年人的「夕陽紅E族」信息素養培訓……如今,在嘉興市圖書館,各年齡段的讀者都能找到自己心儀的「菜」。
這樣的貼心由來已久。嘉興市圖書館活動推广部主任程玉芳至今還記著一件小事。一位曾從事翻譯工作的老先生退休後來到嘉興,每天都來圖書館,一天,他提出想看英文版的馬克思相關著作,得知此事,沈紅梅特別讓採編部門從國外採購了一套厚厚的英文書。「用心用情服務讀者,都在沈館長的一言一行中。」程玉芳說。
站在讀者的角度思考,這已成了嘉興圖書館的優良傳統。今年疫情期間,參與「夕陽紅E族」活動策劃的楊柳和同事們一起將課堂搬到了「雲」上,為了教會老人正確使用健康碼,他們一起錄製培訓視頻,細緻講解如何申請、出示健康碼,每節課參與的老人超過1000人。
今年年初,嘉興市圖書館一下子成了網紅。依託龐大的總分館體系,在有限的公共預算下,嘉興市圖書館158名工作人員一年裡舉辦了不下5000場接地氣的讀者活動,平均每天就要舉辦十多場。
「得到」APP創始人羅振宇在《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中,開場就點讚嘉興市圖書館,嘉興市圖書館還與故宮博物院、華為、大白兔等品牌同登「2019中國最佳創新公司50」榜單。鮮花和讚譽紛至沓來,沈紅梅卻很淡定。
「推動、引導、服務全民閱讀,這就是我們的日常工作。」沈紅梅說。這兩天,一萬多平方米的嘉興市圖書館二期建成開放,未來還將與華為、支付寶、喜馬拉雅等品牌合作,推出更多種類豐富的讀者活動,未來圖書館的模樣,在一代代圖書館人的努力下,被描繪愈發清晰。
160789759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