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受疫情影響,大家有了一個超長春節假期。不能串門逛街長時間待在家裡,每天除了正常的一日三餐之外,還換著花樣製作各種各樣的美食,再加上缺少戶外運動,體重就慢慢增加了。隨著全面復工復產步入生活正軌,減肥也就提上了日程。
什麼體質的人容易胖
對於孩子來說,如果營養過剩、長期食用大量的零食和碳酸類飲料,這樣的孩子容易發胖。對於成年人來說,久坐辦公室缺少運動的人容易發胖。上了年齡的人,代謝率減慢,長期不控制飲食,如果再加上暴飲暴食也容易出現發胖的情況。年輕人如果飲食不規律,經常夜間加餐,大量地飲用碳酸類飲料、啤酒等也容易出現肥胖。
如果父母是肥胖體型,孩子也容易遺傳肥胖的體型,這個時候通過運動可以改善體型。還有一種情況是體型看上去比較瘦,但是因為肌肉含量比較少,脂肪含量比較多,也稱作隱形的胖子。
從中醫層面認識肥胖
肥胖屬於陽氣虛衰,痰溼偏盛。脾氣虛則運化轉輸無力,膏脂和水溼留滯體內而致肥胖;腎氣虛則水液失於蒸騰氣化,水溼內聚而成肥胖;而溼凝為痰,阻滯氣血運行,日久而成鬱熱、痰熱、瘀熱等。中醫認為肥胖分氣虛型肥胖、陽虛型肥胖、痰溼型肥胖、溼熱型肥胖。氣虛指這類人身體內的氣本來就不足,氣化功能弱,不能氣化掉身體內的脂肪;陽虛指人的陽氣虛弱,從而引起氣化功能變弱,這種類型的胖子特別怕冷,大熱天還要穿上秋衣秋褲;痰溼指人體內的氣本來不虛,可是由於身體內有痰和溼,這兩樣東西一結合,阻礙了身體內氣的運行。痰溼體質的人多數容易發胖,身體比較沉重,總喜歡坐著不動,飯後老是犯困。
為什麼要少吃零食
「感覺控制不住自己的嘴,吃零食好像真的會上癮。」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受,每當吃完正餐,還有人會忍不住地往嘴裡塞著薯片、瓜子、巧克力、餅乾等零食,殊不知,這些含有碳水化合物的零食吃到身體內,會刺激血糖升高,進一步刺激胰島素水平升高。而升高的胰島素會把這些升高的血糖轉化成糖原,這些糖原物質如果沒有消耗掉,就會轉變成脂肪囤積起來。升高的胰島素水平會讓我們感覺很容易餓,導致總是想吃東西。
我們吃完飯大約四到六小時後,胰島素水平才會下降,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開始下降,這促使胰腺分泌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與胰島素的功能恰恰相反。胰島素儲存食物能量,但胰高血糖素會釋放儲存在糖原和脂肪中的能量。如果吃完飯吃零食,這樣胰高血糖素就不會發揮作用,身體也不會開始燃燒糖原或脂肪,就容易肥胖。
腰上的「遊泳圈」最惱人
胖過的人都知道肚子上那一圈「遊泳圈」是最頭疼的,因為最先胖的是腹部,最難減的也是腹部。脂肪組織主要有三種:淺層皮下脂肪組織、深層皮下脂肪組織和內臟或腹腔內脂肪組織。淺層皮下脂肪組織在皮下各處均有分布,下肢脂肪組織數量最多。深層皮下脂肪組織主要位於上半身的軀幹,內臟脂肪組織存在於腹部。
腹型肥胖者的脂肪主要沉積在腹部的皮下,以及肝臟、胰腺、胃腸道等器官周圍和內部,所以腹型肥胖又被形象地稱為中心型肥胖、內臟型肥胖,典型特徵就是肚子大,也俗稱啤酒肚、將軍肚。腹型肥胖多表現為蘋果形身材,腰圍大於臀圍,四肢較細。我國定義腹型肥胖的最新標準為:腰圍男性≥90cm,女性≥85cm。通常,身體質量指數(簡稱BMI)≥25kg/m時,可能有腹型肥胖。然而在體重指數正常的人群中,還有14%的人會表現為腹型肥胖。
造成腹型肥胖的主要原因,三餐不規律,不吃早餐或者隨便應付,而晚餐大魚大肉,暴飲暴食,攝入過量的能量和脂肪,容易引起能量過剩;飲食結構不合理,攝入大量高能量、高脂肪、高蛋白質、低纖維的食物。如:紅肉及其製品、零食、甜品、煎炸烤類食物等,由於它們能量及脂肪含量高,這類食物攝入過多,易導致肥胖發生;久坐不動,運動量不足;腹型肥胖不僅僅是「皮下脂肪」的問題,很多都是由於「內臟脂肪」,內臟脂肪隱藏得深,有的體型偏瘦的人也會內臟脂肪多,所以內臟脂肪很容易被人們所忽視。
晚餐最好距離睡覺3小時以上
生活節奏的加快讓很多人只有在晚餐時才有時間精心準備餐食,但隨之而來的便是最不願看到的「長肉」。那麼晚餐應該怎麼吃既健康又不長胖呢?交大一附院李衛敏營養在線表示,晚餐最好距離睡覺3小時以上。如果吃得太晚,食物還沒充分消化,腸胃還在全力工作,可能影響睡眠。早點吃晚飯,也能讓你在睡前還有時間做一點運動,不容易長胖。
晚餐建議不要太油膩,可以選擇一些清淡、營養豐富、蛋白質豐富的食物,如魚、蝦、牛肉、雞肉等脂肪含量低的肉類,烹調方式儘可能選擇蒸、煮、燉,避免煎、炸、炒,同時注意油脂、鹽的使用量。此外,攝入顏色豐富的蔬菜,有助於補充豐富的維生素和礦物質,主食可以選擇添加一些粗糧,薯類雜豆有助於減肥、緩解便秘,預防三高。總之晚餐食物種類可以儘可能豐富一些,但要限油限鹽。
常說的七分飽八分飽是啥感覺
如果把吃到嗓子眼兒算成「十分飽」,那么正常的晚餐應該吃到「七分飽」較好,那麼「幾分飽」是個什麼樣的感覺?
六分飽,如果這會兒離開餐桌,會有點依依不捨,下一餐到來之前會餓得比較明顯。如果需要減肥,吃到這個程度就可以了。七分飽,這會兒進餐速度變慢,但習慣性地還想多吃一些,如果轉移注意力就會忘記了繼續吃,這個時候離開餐桌,下一餐之前不會提前餓,且不容易長胖。八分飽,已經基本飽了,還可以再多吃幾口,也不會難受。九分飽,已經明顯感覺吃撐了,只能勉強吃幾口。十分飽,已經非常撐了,再多一口就是折磨。
養成「七分飽」的習慣
要想控制食量,使用小號的餐具,吃完後就會提醒自己,已經吃完了一碗了,對於有減肥需求的朋友來說,有一個很好的提醒作用。專心吃飯——不吃零食,不聊天,不玩手機,不看電視。吃飯的時候聊天、玩手機、看電視容易分散精力,不知不覺進食過多,一不小心就超七分飽了。
吃飯順序有講究,飯前半小時喝上一些蔬菜清湯或者吃一些水果墊墊肚子,吃飯時,先吃一些低油低鹽的蔬菜,再把低油低鹽烹調的豆製品、肉製品與雜糧主食摻在一塊吃。先吃熱量低、膳食纖維豐富、水分含量高的食物,如綠葉蔬菜,再吃富含優質蛋白的食物,如:魚、肉、蛋、豆製品等,這樣就不容易吃過量了,這不僅可以增加飽腹感,而且還有助於控制餐後血糖。
養成細嚼慢咽的習慣。從第一口開始,注意胃的感受,放慢就餐速度,多咀嚼。胃腸需要一個反應的時間,通過分泌跟食慾有關的激素以及提高血糖,來給大腦一個「飽」的信號。如果狼吞虎咽,大腦還沒收到信號,已經吃超了。多咀嚼,也能幫助減輕胃腸負擔。
養成晚餐規律的習慣。不要多一餐少一餐,不要飢一頓飽一頓,不要沒到飯點就狂吃零食,不要到了飯點還挨著餓。只有規律進食,身體飽感控制的能力才會比較精準。如果某一餐不小心吃多了,下一餐還是要按時吃,但要少吃一點。通常上一餐吃多了,下一餐就會提前感覺到飽。但是別跳過了下一頓,這樣很容易打亂飲食的規律性。及時撤走食物,放下碗筷,立即離開餐桌。
記者王嘉
編輯: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