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當我讀完法國作家大衛·阿茲奧的作品《梵谷傳》時,立刻聯想到《孟子》裡的這段話。
梵谷生活的現實與理想,一半是徹骨的寒冰,一半是熾熱的烈焰。他沒有收入,沒有家,只有依賴弟弟提奧每月100法郎的資助,才能生存和作畫。為了購買昂貴的顏料,他經常餓著肚子工作,曾一年只吃過六七頓熱飯,其餘的日子只靠一個麵包和一杯咖啡撐過一整天。
左為梵谷,右為提奧
梵谷重視內容而忽略形式到了偏執的地步,常年穿著二手的衣服,面容憔悴,形象邋遢而古怪。在梵谷的心目中,繪畫是生命的一部分,藝術優於享受和生命。
1853年3月30日,文森特·威廉·梵谷出生於一個牧師家庭。他酷愛讀書,會三種語言,讀了很多法國小說,具有極高的藝術鑑賞力,凡是看過他的書信的人都認為,單從稟賦來看,他更適合當作家,而不是畫家。
童年時,他喜歡在大自然中散步,對於他來說,散步始終是找回自我、回歸本心的時刻,始終是逃避社會的艱難,不顧一切去感受生活幸福的時刻。
1888年,外出寫生,這是梵谷唯一一幅全身自畫像
梵谷生性孤僻,不善與人交往,厄運如魔鬼一般如影隨形。他曾做過畫商、教師、書店店員、傳教士等工作,每一樣都不長久。他不修邊幅的外表,經濟拮据的現狀,讓他愛上的女人避之唯恐不及。
但他天性善良,即使遭受辱罵、詛咒和歧視,也不會反擊,永遠只會虐待自己。
27歲那年,梵谷決定成為職業畫家,從此選擇了一條艱苦卓絕的創作之路。
雖然物質生活極度貧乏,但梵谷的內心燃燒著熊熊火焰。他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和周圍的人們。梵谷是色彩的大師,他的油畫色彩豐富而細膩,質感強烈,柏樹,麥田,猶如火焰般升騰、顫動,充滿了勃勃生機,太陽光芒四射的景象激動人心。
《麥田裡的收割者》
《午睡》
《流動天空下的風景》
《麥田群鴉》
梵谷的生活並不總是磨難,當他縱情作畫時,他感覺到幸福時刻的無窮樂趣。這一刻,世界是美妙的,即使他可能經受著巨大的痛苦。
藝術的美在於感知、冒險和尋找,梵谷學習米勒、魯本斯、德拉克羅瓦和蒙蒂塞利的畫法,吸收了印象派和日本版畫的特點,創造出一種後世被稱為表現主義的繪畫語言。梵谷認為,藝術不是將實物原版再現在畫布上,而是通過自己對這一事物的理解,將實物誇張,以此表現自己對事物的感受。
梵谷感覺到大自然生命中神秘的升華,他希望能捕捉這一切,用自己的藝術將大自然的激情傳達給人類。
當身處極端的逆境時,藝術家以系列自畫像重申,我就是我,不管是痛苦還是快樂,我通過畫作上的這些色彩和筆觸存在,正如我做出了選擇,我有理由繼續走我選擇的路。
不同時期的自畫像
相較於十九世紀的藝術界,梵谷的藝術思想非常超前,他不被當時的人們所理解,再加上個性不易相處,他的畫作無人問津,陷入了徹底的孤獨之中。他為雷伊大夫畫的肖像被扔在倉庫裡,旅館老闆斯科特一家將他寄存的大量習作隨意送人,最後將全部畫作塞進了火爐。
為了不虧欠提奧,他每完成一幅畫就寄給弟弟,他的繪畫作品屬於提奧,這才使得部分畫作得以保留。
梵谷敏感而脆弱,精神長期緊張,與高更的衝突成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1889年,梵谷因精神錯亂住進醫院,在他清醒時仍然不停於作畫。1890年7月27日,當他得知提奧做了父親,為了不讓自己成為弟弟的經濟負擔,他選擇用手槍結束這一切。
1987年,油畫《鳶尾花》以5390萬美元售出,距離畫家去世將近一個世紀,而他生前最大的奢望是自己的一幅畫能賣500法郎。
《鳶尾花》
錢是畫家一生的夢魘,在短暫的10年藝術生命中,他創作了2000餘幅震撼心靈的精品,可是生前只賣出了一幅畫。
最初知道梵谷,是看到他那幅著名的《向日葵》,感覺他筆下的向日葵,和真實的向日葵有些不一樣,讓人過目不忘,每次看過心靈都會受到強烈的震動。
《向日葵》
可惜梵谷不懂中文,如果他讀到《孟子》裡的這段話,是不是會增強內心的力量?
梵谷生前窮困潦倒,是一個現實中的迷途者,但他孤寂而狂野的靈魂,在留下的不朽畫作中得到了永生。
雲之彼端 / 文
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