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縣藍田鎮活用巧用「產業八要素」,高度重視壩區產業發展,大力推進農業產業結構縱深調整,全面推行「稻菜輪作」的產業發展模式,不斷促進農業產業由粗放、低效,「零敲碎打」的傳統模式,向集約、高效,「集中連片」現代模式轉型升級,有效實現「貧困戶產業全覆蓋、土地零撂荒」,達到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目的,探索出「一田兩用」的產業發展路子,撬動壩區經濟發展,積極盤活土地資源,充分發揮綜合效益,提高耕地綜合產出,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發展優勢。
因地制宜,抓好謀篇布局
藍田鎮結合鎮情實際,在對全鎮壩區25000畝(含田17000畝、土8000畝)的旱田、水田、爛泥田「三塊田」摸清情況基礎上,將稻田區地塊重點勾畫出來,實行掛圖作戰,構建起「指揮長+蹲點縣領導+黨政班子成員+駐村幹部+村組幹+經營主體」的責任鏈條,通過壓實包村領導、駐村幹部、村組幹責任,突出發揮村級黨組織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想方設法動員農戶在秋糧收割完畢後免費提供秋冬田土或按月收取土地流轉費用給政府進行連片式發展蔬菜產業。對於只在9月份之前由企業實施雜交水稻制種的農田,協調該企業免費暫時轉讓給其他主體種植秋冬蔬菜。形成了「上半年種水稻作『口糧』,下半年收租金鼓『腰包』」的「一田兩用」的良好局面。
2020年,經過超前謀劃,實現了全鎮「冬無閒田」底線任務和「藍-甕」線標準化農業示範帶建設。全鎮完成優質稻種植面積1.4萬餘畝,蔬菜5300畝、油菜7800畝,布局以優質蔬菜、羊肚菌為重點品種的示範基地2600畝。
多方協作,創新組織方式
生產組織方式需要順應產業革命的需要而調整、創新。藍田鎮堅持強龍頭、創品牌、帶農戶的思路,制定了「示範引領、以點帶面、捆綁發展、搭車致富」的工作方法,推進規模化生產、經營,把自然經濟狀態下的小農生產引入大市場。結合全鎮壩區及示範帶產業布局,該鎮積極引進實力雄厚、技術先進的龍頭企業以指導農民搞好種植結構調整,引導農民將土地流向從事優勢集中農業項目的新型經營主體。日前,藍田鎮已引進貴州發鑫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貴州鬆土龍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浙江省縉雲正大農牧有限公司等企業主體,通過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和品牌農業,打造出一批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集群。
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讓農戶搭車脫貧致富,企業流轉農戶土地,吸收已流轉土地的農戶進入企業務工,將農村勞動力轉變為產業工人,增加了農民資產性收入和務工收入,又讓農戶學到了先進的種植技術和管理經驗,補齊群眾無資金、無技術短板。公司向農戶下達蔬菜生產訂單,通過統一供應種子化肥農藥、提供生產技術服務、實行保護價收購等方式與群眾建立穩固的生產聯繫關係和利益聯結關係,實現農民增收和企業發展的互惠共贏。
截止目前,全鎮共引進蔬菜產業龍頭企業3家,雜交水稻種企業1家,創建合作社109家,培育致富帶頭人158人,解決15860人就地就業,人均增收2000元,利益聯結3826人,帶動脫貧致富2890人。
以銷定產,聚焦產銷對接
「稻+菜」輪作模式有沒有效益,關鍵看產銷對接這個環節做得好不好。在品種選擇上,堅持市場導向、以銷定產,努力實現綠色化、標準化、規模化、品牌化。藍田鎮依託「網際網路+」,藉助餘杭對口幫扶資源和網絡銷售平臺,建立線上銷售渠道,讓一批綠色優質農產品走出大山、風行天下。目前已成功開拓一體化運行電子商務平臺1家,連結網絡銷售平臺3家,建立銷售微信群8個,同時與廣東江南市場等大型農業市場和銷售團隊籤訂合作協議,按照「投資共同承擔、市場共同分享、技術共同使用、產品託底回購」原則,推行訂單直銷模式。同步建成冷庫3個,羊肚菌烘烤室1個及物流倉儲體系,避免可能出現的滯銷困境。保障了農特產品種得出、賣得掉、效益好。
【來源:黔東南文明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