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藕稻輪作忙 增收新畫卷

2020-12-22 瀟湘晨報

7月8日,安徽省合肥市廬江縣廬城鎮棋盤村蓮藕種植合作社社員在拔秧苗,進行藕田輪作種水稻(無人機照片)。新華網發(王閩 攝)

近年來,廬江縣大力發展藕稻輪作綠色產業,實施「一田兩用」規模化生產,實現「一水雙效」多元化增收。蓮藕收穫後,將莖稈、荷葉還田作為有機肥料輪作種植水稻,大幅提高了生產效益和農民收入。

7月8日,安徽省合肥市廬江縣廬城鎮棋盤村蓮藕種植合作社社員在拔秧苗,進行藕田輪作種水稻(無人機照片)。新華網發(王閩 攝)

7月8日,安徽省合肥市廬江縣廬城鎮棋盤村蓮藕種植合作社社員在拔秧苗,進行藕田輪作種水稻(無人機照片)。新華網發(左學長 攝)

7月8日,安徽省合肥市廬江縣廬城鎮棋盤村蓮藕種植合作社社員在拔秧苗,進行藕田輪作種水稻(無人機照片)。新華網發(左學長 攝)

7月8日,安徽省合肥市廬江縣廬城鎮棋盤村蓮藕種植合作社社員在拔秧苗,進行藕田輪作種水稻(無人機照片)。新華網發(王閩 攝)

7月8日,安徽省合肥市廬江縣廬城鎮棋盤村蓮藕種植合作社社員在拔秧苗,進行藕田輪作種水稻(無人機照片)。新華網發(左學長 攝)

【來源:新華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30萬畝冬閒田變增收田
    為做好疫情期間糧食供給和保障,今年4月農業農村部表示要繼續開展輪作休耕,擴大輪作、減少休耕,輪作繼續以種植糧食為主。根據今年6月印發的《江蘇省2020年度國家耕地輪作制度試點實施方案》,今年南京市的耕地輪作制度試點任務是27萬畝。
  • 推廣再生稻 保障農民穩產增收|再生稻|雷小明|農民|陽新縣|雙季稻
    他所種植的500畝再生稻的頭季稻,已經收割了大半。新收的稻穀不用烘乾,直接放空地上依靠陽光曬乾,就可以裝車外運了。「再生稻可以做到一種兩收,也不用什麼化肥和農藥。」從2015年引進60多畝試驗田算起,雷小明已經和再生稻打了將近5年的交道。「當時不要說在陽新,就是整個黃石,我都可以說是第一人。」
  • 天柱縣藍田鎮:「稻菜輪作」一田兩用雙受益
    天柱縣藍田鎮活用巧用「產業八要素」,高度重視壩區產業發展,大力推進農業產業結構縱深調整,全面推行「稻菜輪作」的產業發展模式,不斷促進農業產業由粗放、低效,「零敲碎打」的傳統模式,向集約、高效,「集中連片」現代模式轉型升級,有效實現「貧困戶產業全覆蓋、土地零撂荒」,達到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目的
  • 國家輪作補貼項目在江蘇運轉如何?江蘇省農技推廣總站組織專家進行...
    國家輪作補貼項目第一年在大豆、花生、薯芋類作物上實施,目的在於探索建立科學的輪作制度,實現用地養地結合、農業可持續發展,為糧食安全保駕護航。近日,江蘇省農技推廣總站組織專家對泗洪項目實施區的小麥花生輪作進行考察並實地測產。
  • 重慶石柱:「稻田鴨」助特色產業走上新「稻」路
    稻秧在水田裡默默生長,鴨子在稻田裡歡快覓食,這一動一靜相結合的畫面,正是三星鄉創新實施「稻田養鴨」生態種養模式,助推「三星香米」特色產業發展的真實寫照。三星鄉森林植被良好,水源充足,無工業汙染,土壤酸鹼度適中,非常適合水稻生長。利用這一得天獨厚的優勢,該鄉種植有機水稻,發展「三星香米」產業已有多年。
  • 鴨稻共生一地雙收
    種植戶齊佩學和他的「鴨稻共生」示範田。北大荒股份興凱湖分公司南崗一管理區種植戶齊佩學的「鴨稻共生」示範田,猶如一幅生動的畫卷徐徐展開。 水稻田裡養鴨,有人覺得鴨子會把水稻秧苗糟蹋掉,但齊佩學的260畝鴨稻共生稻田卻長得茂盛。
  • 雲遊中國,航拍香紫蘇花海
    新疆博州,無人機航拍新疆溫泉縣紫蘇花。進入六月中旬,新疆溫泉縣安格裡格鎮種植的3000畝香紫蘇迎來盛花期,淡雅清香的紫色花兒,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綻放在田野間,如同一幅美輪美奐的畫卷,舒展在溫泉河谷邊,形成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 循環輪作 1畝蔬菜地種出2畝效益
    朱德琳(左)向鄧克來介紹秋黃瓜種植朱德琳欣喜地告訴鄧克來,今年她繼續堅持輪作模式和進行生態種植,春季黃瓜獲得畝入為了實現循環增收,她在7月底又移栽了秋黃瓜苗,現在這些秋黃瓜已經開始結籽了,10多天後,這些黃瓜又將上市,因為正值市場上新鮮時令菜空檔期,上市時每斤要賣上3元,每畝產出3000多斤又要賣上1萬元,真是1畝地種出了2畝地的效益。近些年來,朱德琳依託地處納溪城郊的區位優勢,將自家的10多畝土地全部用來種植鋼架大棚蔬菜,採用循環輪作種植模式,通過施放有機肥料,打造生態蔬菜循環種植園。
  • 小蜜蜂舞就詩仙故裡增收畫卷
    今天,行走在千年李白故裡,小小蜜蜂跳起了江油大地致富增收的「八字舞」,成為江油因地制宜、因勢利導發展特色脫貧產業的代表作之一。「名師帶徒」 蜂農吃上了技能飯楓順鄉小壩村地處龍門山脈深山處,20年前,這裡還被稱之為「光棍村」。到2017年,貧困發生率還有19%,屬於江油深度貧困村之一。
  • 土地「鬆綁」助農增收!「雲嶺小康展畫卷」看「曼杭混模式」下的...
    形成集中連片、高標準建設高產穩產農田並劃分為優質糧食基地、噸糖田及稻魚共生生態示範三個功能區項目當年實施當年見效平均每畝增收600多元,全村共增收108萬元在邊疆民族地區探索出發展現代農業的「曼杭混模式」2019年該村農村經濟總收入高達871萬餘元農民人均純收入
  • 河南民權:鋪開鄉村振興新畫卷
    漫步於河南省商丘市民權縣綠洲街道亓堂村,一排排白牆黛瓦、別具風格的兩層農家小院錯落有致,一條條新修的水泥公路縱橫交錯,房前屋後秋菊怒放、花香襲人……只見村容村貌整潔,到處一派恬靜悠閒的美麗景象,一幅美麗的鄉村畫卷令人陶醉。亓堂村位於民權縣城西部,原是一個經濟落後、村貌髒亂的小村。近年來,為改變亓堂村的落後面貌,綠洲街道積極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在亓堂實施整村推進項目。
  • 高考地理小專題——輪作
    在美國大豆主產區,北部多為玉米一大豆輪作,所產作物品質優良,中部多為大豆一小麥輪作,南部多為大豆一水稻輪作,或大豆一棉花輪作。下圖為美國大豆種植區分布示意圖(左圖)及密蘇裡州氣溫、降水資料圖(右圖)。(1)說明美國北部大豆種植區採用玉米一大豆輪作的優點。(2)指出一年內密蘇裡州大豆與小麥輪作的種植、收穫月份。
  • 石斛花開採摘忙 帶動經濟增收旺
    石斛花開採摘忙 帶動經濟增收旺 2020-06-05 04: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科普|合理輪作——「全能」食物馬鈴薯
    馬鈴薯田 | 攝影:張丹 /TNC改進措施:兼顧馬鈴薯輪作的生態和經濟效益馬鈴薯與不同作物輪作是解決馬鈴薯病害嚴重和可持續種植的有效方法之一。馬鈴薯輪作不僅可以有效增加馬鈴薯的品質與產量,而且可以很大程度地保護土壤健康。輪作輪作是指在同一田地上按一定順序連續種植不同作物的方法,這與高度集約化的單一連作模式相反。
  • 海南省海口「稻蝦共生」高效生態種養項目幫助農民增收致富
    海南省海口「稻蝦共生」高效生態種養項目幫助農民增收致富2020-04-22 14:43:00  水產養殖網稻在水中長、蝦在稻下遊——這一動一靜,將成為仁南村一幅美麗的鄉村生態田園畫卷。  循環養殖&nbsp增加貧困戶收入  仁南村「稻蝦共生」高效生態種養項目基地佔地約80畝,由新坡鎮政府投資113萬元於去年12月建成。
  • 盤錦「稻夢空間」 一幅秀美農田畫卷
    本文轉自【央視網】; 央視網消息(記者:王靜遠 邢明)「稻夢空間」是盤錦紅海灘國家風景廊道景點之一。稻為畫筆,田為畫布,將藝術「種」到田間,舉目遠眺,美不勝收。本文轉自【央視網】; 央視網消息(記者:王靜遠 邢明)「稻夢空間」是盤錦紅海灘國家風景廊道景點之一。稻為畫筆,田為畫布,將藝術「種」到田間,舉目遠眺,美不勝收。秋天,紅海灘迎來最佳觀賞季節,火紅的鹼蓬,金黃的水稻,綠色的蘆葦,藍色的大海,黑色的灘涂構成了一幅五彩斑斕的油畫,吸引人們把目光投向這彩色的王國。
  • 恩施市:綠滿城鄉舒畫卷
    綠樹掩映、鳥兒歡唱,城在林中、人在景中,硒都恩施呈現出一幅城園相融的生態畫卷。綠色為底,構築生態屏障綠色、生態是恩施最驕傲的資源。「葉說知秋卻是冬,筆著美色畫意濃,青天純淨日頭暖,天然氧吧暢快遊!」近年來,恩施市堅持新發展理念,大力開展造林綠化、退耕還林、石漠化治理等工程建設,城市綠化面積達到1684公頃,森林覆蓋率達65.78%;城區綠化覆蓋率達42.1%,綠地面積1518.97公頃,形成了綠廊映江城、林水伴城鄉的城市景象。
  • 「數」說農業⑨|1000畝馬鈴薯完成種植 「稻—稻—薯」廣東第二年...
    近日,黑龍江省綏化市望奎縣龍薯現代農業農民專業合作聯社理事長常庚國和他的社員在湛江市遂溪縣城月鎮石塘村完成了1000畝馬鈴薯的種植,這是這塊土地繼早造優質稻和晚造優質稻之後的第三次耕種,也是「稻—稻—薯」一年三熟制的高效生產新模式在廣東的第二年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