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塔哥博物館(Otago Museum)位於紐西蘭南島奧塔哥區的達尼丁,緊鄰奧塔哥大學,由詹姆斯·赫克託爵士建立於1868年,迄今已有超過150年的歷史。目前館內擁有150多萬件來自世界各地的藏品,分享著奧塔哥、紐西蘭乃至世界的自然、文化和科學故事,是紐西蘭最傑出的博物館之一(圖1)。
圖1.奧塔哥博物館外觀
奧塔哥博物館對紐西蘭本土尤其是南部地區的自然故事尤為關注,大到七米長的史前海洋爬行動物蛇頸龍化石,小到作為染料的石塊,遠到生活在2.2億年前的鱷蜥活化石,近到奧馬魯小藍企鵝的標本,都毫不含糊地以極其精巧和藝術的形式展示了出來。紐西蘭人對大自然的熱愛體現在他們相信大自然是人類的母親,一切生命起源於大自然。對自然資源的多樣化利用使人們得以在紐西蘭南部地區生存和繁衍,並改造了這片土地,但人類並沒有擁有土地,而是土地擁有人類。
南部的土地和人民、自然畫廊、動物閣樓、太平洋文化等展廳都細膩地展示了自然和人文的交織,幾乎每一個展品都有自己的故事。步入南部的土地,穿過由摩拉基巨石、南秧鳥和金塊模型組成的半圓形拱門,迎接參觀者的是一個當地土著毛利人模型,頭頂上方的夜空閃爍,如同公元950年時一樣——根據某些傳統,這是毛利人到達紐西蘭的日子。
1000多年前,毛利人乘坐獨木舟來到紐西蘭島定居,用亞麻編製衣物,用動物羽毛和骨骼進行裝飾,以捕獵和打漁獲取食物,通過雕刻巖石、木頭和貝殼等記錄文化,利用東西向的懷卡託河運輸物品。在與大自然的互動中,毛利人形成了特有的文化特徵和神話體系,在他們看來,大自然為人類提供食物,使人類得以生存繁衍。已滅絕的恐鳥就是食物的一種,這種龐大身軀的鳥類,高度可達3米,上肢退化不能飛翔,運動主要靠下肢。博物館精確還原了紐西蘭恐鳥的骨骼模型(圖2),這是世界上最完整的恐鳥骨骼展示,並在此基礎上重建了1:1比例大小的恐鳥模型,附上一根根羽毛,放置在逼真的立體背景中,讓參觀者身臨其境感受遙遠時代的野外場景。
圖2.恐鳥的骨骼模型
19世紀歐洲人開始大規模移民,紐西蘭的自然環境遭到進一步的破壞,許多紐西蘭獨有的物種逐漸滅絕,之後隨著環保意識的覺醒、環保政策的實施和毛利人自有的文化體系影響,紐西蘭人對待自然的價值觀逐漸形成。如今,紐西蘭人會記錄每天歸巢的小藍企鵝數量,會為每一隻海洋生物貼上標籤,並幫助它們建造棲息巢穴,野生動物作為人類連接大自然的重要媒介,非常受重視。奧塔哥博物館展覽了紐西蘭從古至今的各種野生動物,其中頗受關注的便有海豹奧塔希(圖3),這是一位生育了幾隻幼崽的母親,長3米,近300公斤,2009年在但尼丁北部的海灘找到。奧塔希最終死於肺癌,之後博物館將其製成標本,皮膚被巧妙地剝去後安裝在定製的模具上進行縫合,178個骨頭則被單獨銜接起來,整個過程耗費了好幾個月。展區內奧塔希的皮毛以相同的位置安裝在關節骨骼下方,能夠讓參觀者對海豹的內部結構和外部形狀進行清晰對比。
圖3.海豹奧塔希標本
從草到黃金、從海豹到亞麻、從黏土到煤炭,可利用的自然資源塑造了紐西蘭南部的人類故事,而這些故事反過來又在景觀上留下印記。紐西蘭的人類歷史是和自然交織在一起的,紐西蘭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和敬畏,既是對歷史的致敬,也是一種文化傳承,奧塔哥博物館就是這種理念的忠實踐行者。它關注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石一鳥,通過自然變遷講述人類故事,以精緻的展品和富有藝術性的陳列形式,細膩挖掘紐西蘭的自然、歷史與文化,傳承本土,邁向未來。
(黃樂樂 作者系中國科普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欄目主持人:齊欣,編輯:劉巍)
(本文配圖均為作者所攝)
(本文轉載自:《科普時報》2020年12月18日(第8版)「館窺天下」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