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新詞,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把握文章內容,了解科學家三次實驗的過程及揭示的秘密。
3.理解飛機夜間安全飛行與蝙蝠探路的聯繫,激發熱愛科學、樂於觀察與探究的興趣。
本課學習的課文比較抽象,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播放視頻的方式加深學生的直觀印象,更便於學生理解內容。教師還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鼓勵他們養成勤於思考、善於思考的良好習慣。
一、播放視頻,導入新課
1.播放蝙蝠飛行的視頻,由此引入新課。
2.板書課題(蝙蝠和雷達)
注意「蝙蝠」兩個字都是蟲字旁
設計意圖:通過播放視頻,能夠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自然地引入到新課的學習之中。
二、朗讀課文,疏通字詞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疏通字詞。
2.指名朗讀生字詞,老師及時糾正。
3.討論識記方法:
偏旁歸類法:蝙、蝠、蠅、
辯析形近字:蠅、繩
4.學生在書寫時,教師巡視指導,並表揚寫得比較好的學生,以激勵他們認真書寫。
設計意圖:可以提升學生自主識字的能力。
三、再讀課文,感知大意
1.再讀課文,說一說課文主要講的什麼?
2.蝙蝠和雷達之間的關係。
1.在漆黑的夜裡,飛機是怎麼做到安全飛行呢?原來是人們從蝙蝠身上得到了啟示。2.科學家模仿蝙蝠探路的辦法給飛機裝上了雷達。3.蝙蝠靠超聲波在夜間飛行。飛機裝上了雷達,得以安全飛行,這是科學家利用仿生學造福人類的體現。
你們還知道生活中哪些發明是受到了動物的啟發嗎?
電子蛙眼——青蛙
有旋轉炮塔的坦克——烏龜
迷彩服——蝴蝶
3.題目是《蝙蝠和雷達》,但是課文第一段為什麼要寫飛機?
(描述飛機平穩地在夜空中飛行,是為了激發學生探究飛機、蝙蝠和雷達三者之間的關係,起到激發讀者興趣的作用。)
4.科學家做了哪些實驗來研究蝙蝠夜間飛行?
科學家通過三次不同的試驗證明:蝙蝠夜裡飛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
設計意圖:通過交流分析,能夠讓學生感知課文大意,了解課文的結構層次。
四、體會蝙蝠高超的飛行本領
1.學生自由讀第三自然段,畫出蝙蝠飛行本領高超的句子。
蝙蝠是在夜裡飛行的,還能捕捉飛蛾和蚊子;而且無論怎麼飛,從來沒見過它跟什麼東西相撞,即使一根極細的電線,它也能靈巧地避開。
「即使……也……」你知道這個句式強調了什麼嗎?
這個句子強調了蝙蝠高超的飛行本領,為下文人們對蝙蝠進行實驗做了鋪墊。
2.蝙蝠飛行本領這麼厲害,那我們應該用什麼樣的語氣來讀呢?(敬佩)
3.科學家一共做了三次實驗,為什麼第二次和第三次實驗寫得那麼簡單?
(因為後兩次實驗的方法和第一次相似,為了避免重複所以簡寫了,這樣寫更能讓重點突出。)
4.科學家經過反覆研究,終於揭開了蝙蝠能在夜裡飛行的秘密。
「反覆」是什麼意思?可以去掉嗎?
「反覆」是一次又一次。不可以去掉,加上「反覆」更能說明科學家為了發現蝙蝠飛行的秘密,做了很多研究,如果去掉就不能表達出這個意思了。
「反覆」和「終於」這兩個詞告訴我們,人們從大自然中得到啟示,有所發明創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往往要付出艱苦的代價,甚至要經過幾代人的努力。
思考:蝙蝠和雷達有哪些聯繫?
1.雷達的天線就像蝙蝠的嘴巴。
2.雷達發出的無線電波就像蝙蝠嘴裡發出的超聲波。
3.雷達的螢光屏就像蝙蝠的耳朵。
對於本課的教學,教師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緊緊圍繞科學家的三次實驗和由蝙蝠受到啟發而發明的雷達入手。
但無論是蝙蝠還是雷達都離學生的生活都比較遠,因此,學生對於課文的理解和思考都較為淺顯,對學生的思維訓練提升不大,在今後的教學中,教師應努力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使學生的學習不再局限於課堂,更加貼近生活。
句段賞析
1.清朗的夜空出現兩個亮點,越來越近,才看清楚是一紅一綠的兩盞燈。接著傳來了隆隆聲,這是一架飛機在夜航。
賞析:這句話運用了一個特寫的鏡頭,描述了飛機在夜空由遠及近地飛行的情景。使原本枯燥的說明文變得更加的生動形象,目的是引出飛機在夜間為什麼能安全飛行的疑問。
2.在漆黑的夜裡,飛機是怎麼做到安全飛行的呢?原來是人們從蝙蝠身上得到了啟示。
賞析:這句話採用了設問的修辭手法,先提問,後回答。目的是引起讀者的興趣,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