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最全年齡稱謂,30歲女子已是半老徐娘!

2021-01-11 千年史話

在我國古代對年齡的稱謂有非常多種,可以說是每個年齡段都有著不同的稱呼,在古代年齡稱謂中我們熟知的可能有二八年華、三十而立、不惑之年等等那麼今天小編就給大家盤點一下古代年齡稱謂的最全信息,以及古代年齡稱謂的相關介紹。

古代年齡稱謂大全:

0-1歲:襁褓時代,0-1歲的孩子在古代年齡稱謂中被稱之為孩提、襁褓時代,主要是指初生或者尚在發襁褓中的幼兒,未滿周歲的嬰兒被稱為襁褓時代。

2-3歲:孩提之年,古代年齡稱謂中孩提之年指的就是還在幼兒時期的孩子,需要大人的照顧與關懷。也有稱之為「孩提包「或「提孩「的說法,韓愈詩中就有「兩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

7歲(女子):髫年(tiao),7歲的女孩子在古代年齡稱謂中會被稱之為髫年(tiao),是指還在幼童時期,髫年也是指女孩子頭髮開始長,但是並沒有束髮時的自然下垂現象,故稱之,也稱作「垂髮之年「。

8歲:總角,古代兒童將頭髮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是古代年齡稱謂對8歲小孩的稱呼。

9歲:九齡,9歲是兒童開始學習的時間,教數之年指兒童9歲。語出《禮記》。

10歲:黃口,黃口也是對10歲以下孩子的統稱,我們經常也會聽到黃口小兒一詞,指的就是稚氣未脫的男孩或女孩。

12歲(女子):金釵之年,古代年齡稱謂中金釵之年指女孩子12歲,女孩子到了十二歲之後就開始要帶釵了,所以才將12歲的女孩叫做金釵之年。

13歲(女子):豆蔻年華,豆蔻年華是幾歲?就是指的古代十三、四歲的少女,代指少女的青春年華。

13-15歲:舞勺之年,根據《禮記》的記載:勺,一種管樂器,古未成童者習之,舞勺指未成童者學習勺舞。舞勺之年也用作童年的代稱。

14歲(女子):二七之年,取二七一十四之意,如南朝陳後主《車飛伯勞歌》:「年時二七猶未笄,轉顧流眄鬟鬢低。

15歲(男子):成童,男子15歲左右稱「束髮「或「成童「,這時應該就要學會古代六藝了。

15歲(女子):及笄之年,及笄之年(jī)是古代女子的一種古代年齡稱謂,泛指該女子15歲了,到了法定的結婚年齡,古代女子到了及笄之年後就意味要出嫁了。

16歲(女子):碧玉年華,碧玉年華也叫碧玉之年,是古代人們對16歲年輕女子的稱呼,古代二八年華也是指的16歲,也叫破瓜之年。

18歲(女子):二九之年,古代女子18歲可稱「二九「。《初刻拍案驚奇》:「韓子文……年過二九,尚未有親。「本來男女皆可用,但詩文中多用於女子。

15-20歲(男子):舞象之年,舞象之年指的就是男孩在15-20歲之間的一個稱呼,就是男子在成童之年當中。男子到了20歲就是及冠之年了,舉行冠禮後就代表成年了。

20歲(男子):及冠之年,及冠之年是古代男子年滿二十歲的稱呼,因為在古代只要是男子到了20歲都要舉行「及冠「之禮,所以叫及冠之年也叫弱冠之年。

20歲(女子):桃李年華,桃李年華指女子成年待嫁,也稱為是雙十年華。

24歲(女子):花信年華,花信年華也稱花信之年,花信年華在我國古代時期是對女子二十四歲的稱呼。

30歲(男子):而立之年,而立之年是多少歲?而立之年是我國古代時期,對年齡的眾多稱謂中的一種,是指到了30歲的男子。

30歲(女子):半老徐娘,半老徐娘是指年老而尚有風韻的婦女。

40歲(男子):不惑之年,不惑之年是幾歲?在中國古代是指40歲的中年男子,不惑的意思大概就是指,人到了中年之後懂得的事情非常多,經歷的也非常多。

50歲:天命之年,五十而知天命,天命之年就是指的人五十歲之後的稱呼。

51歲:開六之年,古人稱老年人年齡進入一個新階段謂之「年開「。十年為一秩,開六即第六秩的開始。

60歲:花甲之年,花甲之年又稱之為是耳順之年,花甲是古代時期天幹地支算法中一種年限,在天幹地支中60年為一甲子年,所以後世就將60歲的老人稱之為花甲之年。

61歲:華甲之年,華甲的甲,即甲子的甲,華字的繁體字可分為六個十字和一個一字,所以稱61歲為「華甲「。

64歲(男子):破瓜之年,因瓜字可分為「八八「兩字,取八八六十四之意,故用為男子64歲的代稱。女子的破瓜之年是指的16歲

70歲:古稀之年,古代人到70之後就被稱之為古稀之年,人的一生只有那麼多年,沒有多少可以任由你揮霍浪費。

71歲:開八之年,白居易《喜老自嘲》詩:「行開第八秩,可謂盡天年。「嘲笑自己已經開始奔八了。

77歲:喜壽之年,因喜字的草體似七十七三字組成,所以這麼稱呼。

80歲:耄耋之年,耄耋之年(mào,dié)是古代年齡稱謂中的一種,那麼你知道耄耋之年是多少歲嗎?小編就來告訴你,耄耋就是泛指古代80歲的老人。

90歲:鮐背之年,古代對90歲到100歲之間的老人都稱為是鮐背之年[tái bèi],鮐背泛指的就是長壽老人,鮐背指的就是90歲老人的皮膚像鮐魚背部的魚紋,

100歲:期頤、人瑞之年,100歲「期頤「。語出《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鄭玄註解說:「期頤,猶要也;頤,養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盡養道而已。

人死:終年,人死後稱為「終年「「卒年「或「落年「宋人羅泌所著《路史後記七小昊》曰:「小昊青陽氏……在位八十有四載,落年一百有一。「

古人的年齡有時不用數字表示,不直接說出某人多少歲或自己多少歲,而是用一種與年齡有關的稱謂來代替。垂髫(tiáo)是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髫,古代兒童頭上下垂的短髮)。總角是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髮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

相關焦點

  • 花甲的花不是花白也不是花眼,從1歲到140歲年齡全稱謂詳解
    古代人很少用具體的數字來記錄年齡,他們習慣於用一些與年齡有關的特定稱謂代替年齡。這些稱謂非常完善,從剛出生一直到140歲都有專門的稱謂。其中很多稱謂一直到現在仍在使用。【加冠】:指男子20歲。古時男子20歲行加冠禮,表示已成年。但是因為是最初級的成年人,所以也稱「弱冠」。《說苑·修文》:冠者,所以別成人也……君子始冠,必祝成禮,加冠以厲其心。
  • 花信年華是指多少歲 花信年華指的什麼年齡
    古代對於年齡不會像現在這樣直接說出來,而是有專門一個詞語來形容具體年齡。很多人都聽到過「花信年華」這個詞語,但是並不知道它是指多少歲。下面,就來看看「花信年華」指的到底多少歲吧!  「花信年華」是指24歲。「花信年華」是古代對女子年齡的稱謂,最早出現在宋朝詩人範成大的詩詞中。
  • 「總角、束髮、弱冠、耄耋……」不同稱謂和年齡的對應關係(全)
    關於年齡,我們熟知「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的說法,常用「豆蔻年華」表達女孩的美好,用「耄耋」(mào dié)表達老人的年邁。然而到底這豆蔻、耄耋究竟在哪個年齡,卻不一定明了。今天,我們一併把所有年齡段的稱謂都收藏起來。
  • 從0歲到100歲:古人對年齡的稱謂,原來這麼美!
    古時,人們交流時,不會直接說自己多少歲。而是會用年齡稱謂來代替,這些在詩詞中也常有體現。 今天,詩詞君和大家一起回味古人對年齡的稱謂吧!
  • 從0到100歲:古人對年齡的稱謂,原來這麼美!
    古時,人們交流時,不會直接說自己多少歲。而是會用年齡稱謂來代替,這些在詩詞中也常有體現。比如陶淵明《桃花源記》中的: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這裡的黃髮指老人,古時,黃髮是長壽的象徵。垂髫,垂下來的頭髮,用來指小孩子。髫,小孩垂下的短髮。今天,就和大家一起回味古人對年齡的稱謂吧!
  • 從零歲到一百零八歲:古人對年齡的稱謂,原來這麼美
    在中國古代,人與人之間相處交流的時候,人們往往不會直接說出自己多少歲,而是會用一些特定的年齡稱謂來作介紹,所以衍生出了很多用於形容年齡的詞語。而現代人則相對古人而言,沒有那麼講究,沒有那麼細緻(一般情況下,現代人僅僅劃分了以下幾個年齡階段:嬰兒(0-0.6歲)、幼兒(0.6-2歲)、兒童(3-6歲)、少年(7-14歲)、青年(15-35歲)、中年(36-60歲)、老年(61歲以上))。下面筆者就來談談古人那些別開生面的年齡稱謂。嬰、幼兒時期:赤子、湯餅之期、襁褓、初度、孩提赤子:剛出生的孩子。
  • 古稀是多少歲 古代年齡的叫法
    古代年齡的叫法一直以來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那麼對於古稀是多少歲呢?相信對於這個問題大家也很想知道答案,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古稀是多少歲,通過對於古代年齡知識的學習使我們更好的應用到實際生活中,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古稀是多少歲吧。
  • 享悅古文化常識小課堂:古代各個年齡段的稱謂
    文|玉松本期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古代各個年齡段的稱謂。豆蔻年華十三四歲的女孩,有一個非常好聽的稱謂,豆蔻年華。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女子十三四歲。例如《贈別》中有這樣一句話「娉(pīng)娉嫋(niǎo)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這裡的豆蔻就代指十三四歲的女孩子。
  • 古代的年齡稱呼你知道嗎?0到140歲都有,看看你是什麼階段
    其實在古代,人們對於年齡一般不用具體的數字來表示,而是會用不同的別稱來指代不同的年齡階段,從一個人出生到最終離世,其年齡跨度最高可到140歲,因為能活到140歲的人是非常少的,別說以前了,就連現在也是一樣。下面咱們就來具體看一看古人對於不同年齡階段的稱呼,看看你是屬於哪一個階段。
  • 把「年齡」說的如此醉人
    舞勺之年:指男孩13至15歲,也稱「舞勺之年」。《禮記.內則》:「十有三年學樂誦詩舞勺。成童舞象學射御。」 及笄:指女子15歲,古代女子一般到15歲以後,就把頭髮盤起來,並用簪子綰住,表示已經成年,到了出嫁的年齡。出自《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 能把「年齡」說的如此醉人,也只有中國了
    舞夕之年:指男孩13至15歲,也稱「舞勺之年」。《禮記.內則》:「十有三年學樂誦詩舞勺。成童舞象學射御。」及笄:指女子15歲,古代女子一般到15歲以後,就把頭髮盤起來,並用簪子綰住,表示已經成年,到了出嫁的年齡。出自《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 社交場合,如何的稱呼別人的年齡(收藏)
    在中國古代,年齡在不同的階段,甚至不同的性別,都有各自不同的說法。 下面為大家整理了關於年齡的代稱,滿滿都是乾貨哦! 舞夕之年:指男孩13至15歲,也稱「舞勺之年」。《禮記.內則》:「十有三年學樂誦詩舞勺。成童舞象學射御。」 及笄:指女子15歲,古代女子一般到15歲以後,就把頭髮盤起來,並用簪子綰住,表示已經成年,到了出嫁的年齡。出自《禮記 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 古代女子最有特色的10大出軌,果然肆無忌憚!
    出軌並非男人的專利,即便受「三從四德」緊錮的古代女子,有的甚至貴為皇后
  • 家譜中古代親屬稱謂總覽
    古代兄弟排行稱謂:古代以伯、仲、叔、季來表示兄弟間的排行順序;伯為老大,仲為老二,叔為老三,季排行最小。父之兄稱「父」,父之次弟稱為「仲父」,仲父之弟稱為「叔父」,最小的叔叔稱「季父」,後來父之弟都統稱為「叔父」。古今妻子稱謂:我們現在稱男人的配偶為妻子。而從古至今,對妻子的稱呼竟有近四十種之多。小君、細君:最早是稱諸侯的妻子,後來作為妻子的通稱。
  • "任盈盈"許晴:誰說我是半老徐娘?(圖)
    記者:網上有評說你是半老徐娘演少女——裝嫩,你怎麼看﹖  許晴:還有比這更尖酸刻薄的話嗎﹖笑,冷靜了一下,黛米·摩爾演《人鬼情未了》時已經生了孩子,可她仍然把一個妙齡少女的模樣演得恰如其分,我為什麼不能呢,我認為至少是一種自我突破。當時,我每天早晨天不亮就起床練跑步,還拜師學劍,劇中90%的武打鏡頭全是我自己完成的。
  • 中華古代女子別稱
    女子:二字為古今通稱,泛指所有女性。」《論語·陽貨》:「惟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女史:指古代有學問並當過掌管宮廷王后禮儀、典籍、文件工作官員的女子。女流:《儒林外史》第41回記載:「看她是個女流,倒有許多豪傑的光景。」這是對舊時女人的泛稱。
  • 古人對0歲到100歲的稱謂,竟這麼有講究!你的是什麼?
    古時,人們交流時,不會直接說自己多少歲。而是會用年齡稱謂來代替,這些在詩詞中也常有體現。
  • 你不知道的歷史知識,原來古代女子有這麼多稱呼!
    我國古代是承認一妻多夫制的,妾是指除妻子之外的小老婆。妾在漢字中的本義,是指有罪的女子或女奴,這是一種地位低的女性的統稱,又被稱為小妻、次妻、下妻、少妻、庶妻、旁妻、小婦、孺、如夫人、小夫人、側室、偏房、小星、篷賤、屬婦、逮婦、副室、副房、姨太太等等。
  • 半老徐娘的原型,給丈夫戴綠帽子,丈夫寫蕩婦秋思賦揭露她的醜事
    對於那些年長色衰風韻猶存的婦女,人們經常用「半老徐娘」或「徐娘半老」來形容。這個成語中的「徐娘」是有原型的,她就是南北朝時期的徐昭佩,結合徐昭佩的事跡再用「半老徐娘」來形容別人,怕是有罵人的成分。她家族以「文以傳家」,祖上也是達官貴族,按理說,徐昭佩應該是一個知書達理的女子,但是史書中卻記載的是「妃無容質,不見禮」。也就是說徐昭佩相貌平平,而且還不知禮數,這就尷尬了,所以她做出令丈夫憤怒的事也不足為奇。
  • 中國古代的年齡雅稱,看看你處於哪個階段
    古代人的年齡都是用稱謂表示,其中男子前二十年都是以頭髮的多少來稱呼的,後面則是以人生來稱謂。女子在二十四歲之前稱謂是非常多幾乎一年一個,看來古人也明白女人的青春就那麼幾年。而且古代男女在五十歲之前稱謂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