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古代對年齡的稱謂有非常多種,可以說是每個年齡段都有著不同的稱呼,在古代年齡稱謂中我們熟知的可能有二八年華、三十而立、不惑之年等等那麼今天小編就給大家盤點一下古代年齡稱謂的最全信息,以及古代年齡稱謂的相關介紹。
古代年齡稱謂大全:
0-1歲:襁褓時代,0-1歲的孩子在古代年齡稱謂中被稱之為孩提、襁褓時代,主要是指初生或者尚在發襁褓中的幼兒,未滿周歲的嬰兒被稱為襁褓時代。
2-3歲:孩提之年,古代年齡稱謂中孩提之年指的就是還在幼兒時期的孩子,需要大人的照顧與關懷。也有稱之為「孩提包「或「提孩「的說法,韓愈詩中就有「兩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
7歲(女子):髫年(tiao),7歲的女孩子在古代年齡稱謂中會被稱之為髫年(tiao),是指還在幼童時期,髫年也是指女孩子頭髮開始長,但是並沒有束髮時的自然下垂現象,故稱之,也稱作「垂髮之年「。
8歲:總角,古代兒童將頭髮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是古代年齡稱謂對8歲小孩的稱呼。
9歲:九齡,9歲是兒童開始學習的時間,教數之年指兒童9歲。語出《禮記》。
10歲:黃口,黃口也是對10歲以下孩子的統稱,我們經常也會聽到黃口小兒一詞,指的就是稚氣未脫的男孩或女孩。
12歲(女子):金釵之年,古代年齡稱謂中金釵之年指女孩子12歲,女孩子到了十二歲之後就開始要帶釵了,所以才將12歲的女孩叫做金釵之年。
13歲(女子):豆蔻年華,豆蔻年華是幾歲?就是指的古代十三、四歲的少女,代指少女的青春年華。
13-15歲:舞勺之年,根據《禮記》的記載:勺,一種管樂器,古未成童者習之,舞勺指未成童者學習勺舞。舞勺之年也用作童年的代稱。
14歲(女子):二七之年,取二七一十四之意,如南朝陳後主《車飛伯勞歌》:「年時二七猶未笄,轉顧流眄鬟鬢低。
15歲(男子):成童,男子15歲左右稱「束髮「或「成童「,這時應該就要學會古代六藝了。
15歲(女子):及笄之年,及笄之年(jī)是古代女子的一種古代年齡稱謂,泛指該女子15歲了,到了法定的結婚年齡,古代女子到了及笄之年後就意味要出嫁了。
16歲(女子):碧玉年華,碧玉年華也叫碧玉之年,是古代人們對16歲年輕女子的稱呼,古代二八年華也是指的16歲,也叫破瓜之年。
18歲(女子):二九之年,古代女子18歲可稱「二九「。《初刻拍案驚奇》:「韓子文……年過二九,尚未有親。「本來男女皆可用,但詩文中多用於女子。
15-20歲(男子):舞象之年,舞象之年指的就是男孩在15-20歲之間的一個稱呼,就是男子在成童之年當中。男子到了20歲就是及冠之年了,舉行冠禮後就代表成年了。
20歲(男子):及冠之年,及冠之年是古代男子年滿二十歲的稱呼,因為在古代只要是男子到了20歲都要舉行「及冠「之禮,所以叫及冠之年也叫弱冠之年。
20歲(女子):桃李年華,桃李年華指女子成年待嫁,也稱為是雙十年華。
24歲(女子):花信年華,花信年華也稱花信之年,花信年華在我國古代時期是對女子二十四歲的稱呼。
30歲(男子):而立之年,而立之年是多少歲?而立之年是我國古代時期,對年齡的眾多稱謂中的一種,是指到了30歲的男子。
30歲(女子):半老徐娘,半老徐娘是指年老而尚有風韻的婦女。
40歲(男子):不惑之年,不惑之年是幾歲?在中國古代是指40歲的中年男子,不惑的意思大概就是指,人到了中年之後懂得的事情非常多,經歷的也非常多。
50歲:天命之年,五十而知天命,天命之年就是指的人五十歲之後的稱呼。
51歲:開六之年,古人稱老年人年齡進入一個新階段謂之「年開「。十年為一秩,開六即第六秩的開始。
60歲:花甲之年,花甲之年又稱之為是耳順之年,花甲是古代時期天幹地支算法中一種年限,在天幹地支中60年為一甲子年,所以後世就將60歲的老人稱之為花甲之年。
61歲:華甲之年,華甲的甲,即甲子的甲,華字的繁體字可分為六個十字和一個一字,所以稱61歲為「華甲「。
64歲(男子):破瓜之年,因瓜字可分為「八八「兩字,取八八六十四之意,故用為男子64歲的代稱。女子的破瓜之年是指的16歲
70歲:古稀之年,古代人到70之後就被稱之為古稀之年,人的一生只有那麼多年,沒有多少可以任由你揮霍浪費。
71歲:開八之年,白居易《喜老自嘲》詩:「行開第八秩,可謂盡天年。「嘲笑自己已經開始奔八了。
77歲:喜壽之年,因喜字的草體似七十七三字組成,所以這麼稱呼。
80歲:耄耋之年,耄耋之年(mào,dié)是古代年齡稱謂中的一種,那麼你知道耄耋之年是多少歲嗎?小編就來告訴你,耄耋就是泛指古代80歲的老人。
90歲:鮐背之年,古代對90歲到100歲之間的老人都稱為是鮐背之年[tái bèi],鮐背泛指的就是長壽老人,鮐背指的就是90歲老人的皮膚像鮐魚背部的魚紋,
100歲:期頤、人瑞之年,100歲「期頤「。語出《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鄭玄註解說:「期頤,猶要也;頤,養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盡養道而已。
人死:終年,人死後稱為「終年「「卒年「或「落年「宋人羅泌所著《路史後記七小昊》曰:「小昊青陽氏……在位八十有四載,落年一百有一。「
古人的年齡有時不用數字表示,不直接說出某人多少歲或自己多少歲,而是用一種與年齡有關的稱謂來代替。垂髫(tiáo)是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髫,古代兒童頭上下垂的短髮)。總角是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髮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