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席秦嶺 臺灣南投縣報導
穿上工裝,他是一家公司負責壓力容器安全的管理員;脫下工裝,他拿起剪刀成為一名剪紙藝術家。
他,就是非遺小莊剪紙傳承人莊叢燦。這次,他到臺灣南投縣參加「歡樂春節」熊貓故裡·錦繡四川——第八屆海峽兩岸春節民俗廟會,帶上了好幾件自己的得意之作,其中,有一件不規則線條組成的「大衛」頭像是他剪了一年半的作品。
剪紙藝術,拉起來是一張網,放下去就是一幅畫。
在會場,他的面前圍觀者眾多,臺灣民眾們喜歡與他互動,站在那裡一動不動一分鐘,一個栩栩如生的剪影就從莊叢燦的剪刀下誕生,那種感覺真是奇妙。
莊叢燦是四川成都彭州人,他的啟蒙老師是他的母親。「我媽媽會做一些簡單的剪紙,我從小耳濡目染,五、六歲就拿起了剪刀。」莊叢燦說,小時候他只會剪最簡單的窗花,直到上初中時,一位美術老師的剪紙讓他開了眼界。
他還記得,他樓下的鄰居是學校一位美術老師,有一天,他路過這位老師門口時,被一種新穎的剪紙驚呆了——那是一隻不對稱的大紅公雞,樣子有一隻成年雞大,非常立體,看上去不像是用剪刀剪出來的,而是用刀刻出來的。
「我想去討教,但這位老師平常很嚴厲,我不敢去,只好請父親幫忙去問點秘方。」莊叢燦說,得到一兩處指點後,他就在家裡琢磨怎麼樣才能復原一隻樓下的「雞」。
這件事讓他對剪紙產生了更大的興趣,並把從小學習的繪畫功底融入到了剪紙藝術中。現在,他的剪紙就融入了版畫和素描等功夫。
觀眾看他剪紙動作是那麼的雲淡風輕,莊叢燦卻說,剪紙很苦很孤獨。他說,每一次藝術創作都要在腦海裡預演過很多次,直到心中有數,下刀才有神。他還記得,他帶過來參加交流的《大衛》頭像那幅剪紙,他足足剪了一年半。「剪著剪著,就剪不下去了,就只好停下來,繼續想,想好了再動刀。」他說,每思考一次,也只能剪出拳頭大小的面積,這樣的痛苦他經歷了很多,最終才創作成功。
他認為,剪紙最大的痛苦在於,自己在創作過程中完全看不見成果,只有創作完畢了才能鋪展開來,給自己一點欣喜。「那瞬間是喜悅的,但等待的過程是漫長的、枯燥的,而且還可能會失敗。」
莊叢燦喜歡隨心所欲地創作,風格自成一派。搞創作時,他的兒子、父親、包括自己都曾當過模特兒。
他以兒子為原型創作的《守望·紅圍巾》,一個小朋友用圍巾包住頭和脖子,露出兩隻大大的眼睛,眼睛裡能看到了一種光。還有,他以自己的身材為原型,創作了《龍的傳人》。
這次到臺灣,他帶上了好幾件自己的得意之作。他的展臺外,圍滿了觀眾,大家對他的手上功夫非常好奇,許多臺灣民眾自告奮勇當他的模特兒,站在那裡一動不動一分鐘後,一個栩栩如生的自已就從莊叢燦的剪刀下流出,很多參觀者都被他的巧手驚呆了。
莊叢燦說,「能讓臺灣民眾認識和了解我們的非遺項目,這一趟很值。」
來源: 華西都市報(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