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消息:剪紙在中國民間流傳極廣,歷史也很悠久。新疆曾出土了距今一千五百餘年的剪紙作品。很早以前,中國就出現了專業民間剪紙藝人。民間剪紙往往通過諧音、象徵、寓意等手法提煉、概括自然形態,構成美麗的圖案。
前不久,在福州海峽文人剪紙邀請展上,海峽兩岸的剪紙藝術家匯聚福建省博物館,在展廳現場,一幅題為《大地回春》的作品引來了眾多參觀者駐足,這幅作品與眾不同的地方是,它的背景是一幅國畫,而剪紙的部分色彩也特別鮮豔,它的創作者是來自臺北的陳輝先生。他說:「我這個作品是創新的,我這個剪紙不一定是(傳統的)對稱、不對稱或局部對稱的,我是用創新的方法來體現,綜合水墨畫,加上剪紙,用簡單的方法,來表現『春滿人間』,春天已經來了,整個大地充滿活力。」
陳輝先生介紹說,他作品的紙張和顏色都比較豐富,因為材料是從廢棄的包裝紙中選擇的:
《大地回春》是用黃色的包裝紙剪出農家的房子、牛、羊,再貼在綠意盎然的國畫背景之上做成的,通過國畫和剪紙藝術的完美結合,這幅作品向大家描繪了一幅鄉村美景——牛羊在田間慢悠悠地閒逛,農民在家中準備著晚飯,炊煙嫋嫋,無限靜謐。
陳先生帶來的另一幅作品是《書味淡 菜根香》,畫面中有一本半開的書和大白菜、小辣椒,陳輝先生說:「《書味淡 菜根香》的靈感來源於中國古典文學,書香和菜香都是人生的養料,都要汲取!」
陳先生的作品融合了傳統國畫藝術的精華,透出淡淡的書卷氣,讓人回味無窮。陳輝笑著說:「有一個成語叫做『妙筆生花』,剪刀仿佛一支筆,作品便是藝術家的理念和內涵,剪紙不單是剪出來一個具體形象,更重要的要把自己的人生經驗融於其中。」
陳老先生的夫人陳碧芳是臺北松山小學退休美術教師,和先生一樣,她非常喜歡剪紙藝術,致力於把環保的理念跟剪紙藝術相結合,利用廣告紙來製作剪紙作品,這樣做出來的作品,既環保,又別致。陳老先生夫婦二人有了一個共同愛好——收集廢舊報刊、雜誌、廣告冊,依照原料的形狀,進行創作,既環保,又達到了創新的目的。陳先生這次參展的兩幅作品《春回大地》和《菜根香》就是用廣告紙來剪的。她說:「我們利用一些回收的紙、廣告的紙,製作環保剪紙。就是利用百貨公司的廣告,那些紙都很漂亮,利用那個紙來做成剪紙,蠻有意思的。傳統都是一種單色,但是廣告紙顏色多樣,色彩漂亮,利用它的色彩變化,剪起來更生動,更有創意。」
陳碧芳女士還因為致力推廣剪紙藝術而被評為2009年的臺北市傑出市民。陳女士告訴記者,剪紙已經成為她和先生生活的一部分,而與這麼美的東西相伴,是非常美好的一件事。同時,陳碧芳女士還致力於將剪紙藝術推廣到中小學生當中。
陳碧芳說:「我們每年都利用剪紙藝術課來做推廣,讓傳統藝術一直傳承下去。每年都會請高年級的小朋友參加。我們讓藝術在學校生根。我先生是在教育部推廣,請好多好多老師來,會訓練一些老師,所以我們的學生很多。大家都非常喜歡,為了讓藝術不要斷掉,我們在學校裡面就有這種的研習課程。」
在陳輝先生看來,剪刀仿佛一支筆,作品便是藝術家的理念和內涵,剪紙不單是剪出來一個具體形象,更重要的要把自己的人生經驗融於其中。陳先生說,近些年,剪紙在臺灣已經成為了老少皆宜的修身養性好方法,在臺灣的大街小巷,不論小店還是民居,高樓還是茶館,都可以看到剪紙的蹤影。壁掛、室內擺設、手機掛飾等生活細節上都能見到剪紙藝術,陳輝和她的夫人陳碧芳也為推廣剪紙藝術積極努力著。
陳碧芳說:「我每天都在作畫,每天都在教畫、作畫,每天最少要剪一幅畫。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我現在在臺灣的圖書館裡面教剪紙,都是民俗作品。我們有責任來發揚光大祖先的遺產。我們多年來一直在推廣剪紙。在幼稚園、小學中學大學都有剪紙的課程。使這個剪紙能夠真正深入民間,深入生活,變成表現情感的一種方法。」
談到大陸剪紙和臺灣剪紙的異同時,陳先生說,不管大陸還是臺灣,要把傳統藝術傳承下去,重要的是創新:他認為,兩岸剪紙藝術 有相同,有不同,相同的是都把中國傳統文化發揚,不同的是,臺灣現在不斷地在創新,把固有的東西,不斷地進行新的創作,讓好的作品不斷地產生出來。比如說,用中國水墨畫加入剪紙,使剪紙更豐富、更有韻味、更吸引人。陳先生說:「通過剪紙,很多人了解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每一個栩栩如生的動物、每一名勞動中的人物都是有故事的。」
陳輝說,每件作品都凝聚著作者的思想,每件作品都靜靜訴說著一個故事,我們想通過剪紙傳遞給大眾是我們正在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