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日,臺灣首家Apple直營店進駐臺北101。
開業當天人流攢動的現場中,Apple門店外巨幅的剪紙裝飾成了最奪人眼球的風景:
75米長,4米高的鮮紅剪紙裝點著整個Apple門店的外部,正中部位則剪出了明顯的蘋果標識和這一巨幅剪紙的作品名「有閒來坐」:
在正式開業前,就連Apple的CEO Tim Cook都專門在自己的推特上po了這幅「有閒來坐」的剪紙作品:
這幅驚豔的剪紙,能受到Apple公司和Tim Cook的青睞,背後的作者,是臺灣藝術家楊士毅:
按楊士毅本人的話來說,那時的他還不是很有名,更不能稱為大神。
即使到現在,他也覺得大神這個稱號並不適合他,自己只是一個純粹將生活注入藝術的普通人。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普通人,卻做出了一件件精美絕倫的剪紙藝術品。
巨幅的震撼且極具感染力:
小幅的則總能讓人看了會心一笑:
在楊士毅的剪紙作品中,笑臉,太陽,豐收,愛以及各種植物形象等是最常見的元素,配合上本身就充滿活力的中國紅,他的作品總能給人帶來一種積極陽光,生機勃勃的感覺;
即使部分作品看起來很簡單,但當你解讀其背後的含義時會有一種「心頭莫名一暖,突然間就感受到了美好」的感覺。
比如下方這張名為《身邊的年獸》的作品,看起來只是一個有點可愛的年獸形象,但是楊士毅卻賦予了它極其溫暖美好的含義:
「年獸每年會用最柔軟的心,扮演最兇猛的角色,把每個忘了回家的孩子趕回家。
當放鞭炮聲響起時,那其實是我們的大人在跟年獸說:年獸謝謝你~~我們的孩子回來了。
因此當年獸聽到鞭炮聲響起時,就會開心的回家過新年。
這張作品,是剪給那些在我們生活中,儘管被誤會、被誤解都依然選擇繼續去愛的人。」
《身邊的年獸》
再比如這張小巧的《擁抱》:「擁抱,不只是個動作,而是一種狀態。那是靠近、傾聽與疼愛,是複雜世界中單純的力量,是面對問題時永遠的答案,是人與人之間最好的對待。
世界很大,我們不一定相遇;困難很多,也不一定馬上有方法。
但如果我們以這樣的狀態走進世界,我們不在彼此面前,也有力量在身邊流動;當這樣的善意因你我而充滿整個社會,儘管我們從不相遇,也依然在擁抱。」
《擁抱》
有時他會將一些暖心有力的文字直接加入到自己的剪紙作品中:
楊士毅通過自己的剪紙作品向每一個人傳遞了幸福,美好,快樂與善良。如果你在他的社交媒體上看到過他分享的生活照,不難想像這些作品出自這樣一個每天都笑眯眯,極其熱愛生活的人:
但,正如他的藝術作品需要解讀才能了解其深藏的含義,楊士毅本人的經歷也值得我們好好的去深入了解。與其說用藝術作品來表達自己,不如說如今剪紙藝術這條路之於楊士毅,更像是一條自我救贖的路,多年前的楊士毅臉上還不曾像現在這樣充滿笑容。相反,那時的他正被無盡的黑暗,痛苦,悲傷與無奈所籠罩....
楊士毅出生在臺灣省雲林,由於父母都在臺北打工,小時候的他由祖母一手帶大,在田地裡肆意奔跑,在水牛身上打盹睡覺...那段時間無憂無慮,是他童年中最明亮的記憶。
但就在六歲時,快樂生活戛然而止,他被父母接到了臺北生活,一家人寄住在親戚家,沉重的債務壓力壓的大人和小孩都喘不過氣。
由於自己總是犯錯,被親戚罵,被媽媽打成了日常,得不到關愛與諒解的他日漸變得自卑又封閉,內心也越來越消極。
更糟糕的是,他那時學習成績一塌糊塗,第一次考大學還不出意外的落榜了...為了改變人生現狀,楊士毅的媽媽連改名字這個方法都用到了,將其原名楊雅貴改成了楊士毅。
但依然無力改變一切...
「那時我很痛苦,很怨恨,再加上來到臺北沒有什麼朋友,日子過得真的非常黑暗。
每天睡覺前我都希望隔天不要醒來,因為我的人生根本沒有希望。 」
消極的情緒急需找到排解口,後來考入臺藝大的他開始將內心的痛苦與黑暗通過攝影的方式表達了出來。那時他的攝影作品色非常灰暗,孤單的孩童,破舊的房屋...每一個像素仿佛都在表達著絕望無奈與憤恨:
這張照片你絕對想不到,楊士毅為其起名叫《童年》...
和很多藝術家一樣,痛苦給了楊士毅創作上無盡的靈感與欲望,因為這些攝影和其他藝術作品,他獲得過大大小小多個獎項與獎金,但是榮譽與金錢加身,他依然還是曾經的阿貴:
自卑,封閉,找不到快樂,甚至找不到什麼存在的意義....「那時我拿到了很多獎,差不多有快一百個,但我還是不快樂,然後我突然就覺得好荒謬,一開始做這些不就是為了找到一個情緒出口嗎?
你有悲傷,哭個一兩年也就算了,哭五年,哭十年還在哭,那就有問題了,那就代表我們根本不想要離開,根本不想要從原先的狀態中走出去。
那差不多了,不要再哭了,去了解自己為什麼難過,呵護一下自己也好,療愈一下自己也好,嘗試開始過不一樣的生活吧。」
(楊士毅的攝影作品)
2007年,為了暫時逃離這種生活,楊士毅報名參加了一項名為「流浪者計劃」的活動,他背起行囊,去了尼泊爾,去了西藏,雲南和陝西。在陝西的黃土高坡之上,楊士毅無意間了解到了陝西知名的剪紙藝人庫淑蘭,庫淑蘭的作品讓阿貴深受震撼。
「當時我看見他的作品我就在想,為什麼這些藝術品能如此充滿幸福,喜悅和祝福;我很驚訝,因為有人和我做著差不多的事,卻有這麼大的差異。
而且她的生活遠沒有我輕鬆,那位大娘甚至在三歲時就被大人決定長大要嫁給誰,十幾歲就要嫁過去幫別人生孩子,幫別人幹活,她的人生可以說根本就是苦難,可是她怎麼可以再苦難之中微笑,怎麼可以在困頓之中用雙手給人祝福。
如果她可以,為什麼我不行。」
庫淑蘭
當楊士毅真正深入到陝西農村中,這裡一些仍然在傳承剪紙手藝的阿姨們再一次震撼到了他:「我是去了之後才發現,那裡的一些剪紙大娘,她們不是為了創作,只是為了在那麼辛苦匱乏的環境中,怎麼用自己的雙手為孩子帶來一點好生活。
然後你看到媽媽,不光是這裡的媽媽們,自己的媽媽也是,媽媽必須讓自己有十八般武藝,那是何等的創造力。
而這些又來自於哪裡呢?是她們對孩子的愛,對生活對世界的愛。
所以我就在想,如果我們可以找回這樣的狀態和心意再去創作,這個世界的風景一定會不一樣。」
陝北的剪紙阿姨們
帶著這些感動與震撼他又來到了西藏,看著虔誠的藏民,看著西藏純淨的天空。
瞬間,豁然開朗。「我終於明白,這次遠行不是為了逃避現實,找尋遠方,而是要找到一個無所遁逃的環境,看見真正的自己。」
「如果我的藝術只能永遠從痛苦中萃取,那我寧願不要藝術,我要幸福!」
回到臺灣後,楊士毅雖然一直在創作但卻刻意淡出了藝術圈,靠著一些兼職維持生活,這樣的日子持續了差不多7年之久。
2013年,女友買了新房,希望楊士毅可以創作一個剪紙作品作為喬遷禮物送給自己,於是他剪了這樣一個名為《好心情》的剪紙作品:
這件作品當時得到了親朋好友的一致好評,大家看著這張可愛的剪紙都露出了笑容,這讓楊士毅有了一種在過往藝術創作生涯中從來沒有過的感覺,他感覺自己突然找到了創作的源動力:「每個人看這個剪紙臉上都帶著笑,我的創作因此有了愛的著力點,我的雙手終於也能送出去祝福與愛了。」
這之後,楊士毅的藝術創作風格走上了和之前完全不同的方向:
從黑暗變得明亮起來,從陰鬱變得活潑起來,所有的負面情緒都轉化成了他曾經求而不得的快樂,幸福與美好。
這也就有了我們後來看到的那些剪紙作品,鮮豔明快,充滿了的生命力:
楊士毅後期的創作也不僅限於普通的剪紙。
他的作品可以是窗戶上的窗花:
可以是建築之外的裝飾物:
可以是城市街角邊的巨幅裝置:
也可以是臺北燈節上的金屬燈具:
但無論是哪一種藝術表達形式或媒介,所有作品都秉承著一個也是唯一的創作理念——為給人帶來幸福而存在。
如今在每次完成一件創作後,楊士毅都會專門問一下身邊的同事「你看見這個會覺得幸福或感動嗎?」如果答案是否定,或者幸福指數太低,他會直接選擇重做。
楊士毅在創作中可以去掉了一些藝術所謂的高深,為的就是希望大眾都可以毫無門檻的去感受幸福:
「你瞧,幸福都已經沒有門檻了,如果還找不到幸福那就是你自己的責任咯!」
這些剪紙作品不光讓他人感受到了自己想傳遞的理念,也為他自己解開了曾經的心結。
以前痛苦的日子裡,楊士毅和媽媽的關係一度很緊張, 他會埋怨媽媽不理解自己,不呵護自己。
但如今,心境大不同的他和媽媽之間再次充滿了愛:
楊士毅和媽媽
時間回到開頭的2017年。
正是因為楊士毅在藝術創作上的理念,17年3月的時候蘋果公司找到了他,希望他可以為臺灣第一家蘋果店開業準備藝術作品。當時楊士毅還有些受寵若驚,畢竟自己不是什麼有名的大藝術家;不過對方卻回應道「我們不是要找有名的人,而是要找理念相同的人。」就這樣,楊士毅接下了這份活,他和自己團隊的幾十號人花了近3個月的時間做出了這幅全世界最長的剪紙:
剪紙中出現了很多動物和樹木的元素,同時結合臺灣人口頭禪「有間來坐」這個詞,楊士毅想通過這幅巨幅剪紙表達一種「以美好來相聚」的理念。
而為什麼要做這麼長,他也有自己的解讀:
「75米不算短,但和人生的長度相比,就是短短100步的路程,希望有了這些幸福畫面的陪伴,每個人都能有力量走更遠的路。」
從黑暗中找尋光明,楊士毅做到了,這份「光明」有多重要,經歷過的他是最了解的。
楊士毅有一句自己最常用來激勵自己的話:
「光一直在來的路上。」
每當看不見希望的時候,你要相信光一直在來的路上,多一點耐心和時間,不要輕易停下腳步,一定可以和心中的美好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