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幾年前提到相親,很多人腦海裡的第一反應,是覺得「掉價」。
如今,越來越多的單身年輕人開始接受相親。他們在各種各樣的相親場合裡挑選他人,也供人挑選。
在一個985學生專屬的名校生相親平臺上,就有這樣一群等待愛情和婚姻的年輕人。
名校圈相親到底啥標準?網友直呼怪不得單身
這個相親平臺的工作人員曾解釋過,你的微信好友中,關注了我們平臺的人越多,某種意義上意味著你的朋友圈越優質。
「是全國唯一一個只針對國內外頂尖高校在校生和校友的精品信息發布平臺。旨在通過精確定位用戶群體,積極傳播正能量的婚戀理念,服務最優秀的你。」
精準定位用戶群體的首要標準,就是學歷。
這個平臺最初在小範圍中被人關注到,就是因為不低的學歷門檻。在這裡發布相親信息,至少需要985高校或海外名校學歷。
登上平臺公眾號的學歷,「底線」還要更高,國內僅限清華、北大、復旦、上海交大等九所高校。
「優質」的直觀反映,是他們所從事的行業。
近一半的名校畢業生在金融、諮詢、網際網路、科研等行業工作。
行業和平臺會進而體現年收入。
根據平臺公布的數據:男嘉賓年收入的平均數為44萬,其中近90%年收入高於20萬,還有10%年入百萬。女嘉賓年收入的平均數為22萬,14%年收入在50萬以上。
從名校畢業、進入光鮮亮麗的行業、年收入20-50萬不等,是這個平臺上名校畢業生標配的人生軌跡。
02
「凡爾賽」相親文學
關於「Mr. Right」的標準,沒有人能夠說得清楚。
在這裡,每個人的自我介紹看起來都閃閃發光。
在這個平臺上隨手撈出一份介紹,看起來更像是一份針對名企的簡歷。
學歷只是最基礎門檻,在這裡,女生們常常用「目標感」「自律」「努力」來形容自己。
相應地,「獨立」「上進」「腳踏實地」也被寫進了她們的擇偶標準裡。
某些時候,這個平臺上的女生們,會用一種不經意但又暗含潛臺詞的措辭,來描述自己的生活習慣和愛好:
「習慣在各種交通工具上帶著書(包括CPA)或聽播客。」
「在依山傍海的校園裡研究移動機器人,也跟實驗室的夥伴們經常出海,徒步麥理浩徑。」
談到愛好,要麼是從小學習書法,又或者是玩玩潛水、開一開直升機。
「從幼要習書法、背古文。」
「跳過傘,潛過水,玩過滑翔機,開過直升機。」
「民族舞11級,跆拳道紅帶,鋼琴、爵士舞和素描也入過門,曾經的園藝愛好者。」
她們的人生看起來格外豐富,每一項興趣愛好都把業餘生活塞得滿滿當當。正如其中一位嘉賓寫道:「如果有什麼不喜歡的事情,大概最不喜浪費時間吧。」
除了講述經歷、愛好,在這個平臺上的名校畢業生們,往往還會提及家庭背景。最常見的描述:「北京/上海土著,高知家庭,溫馨和睦,無經濟負擔。」
相似的人生軌跡,共同的興趣愛好,共同的旅遊目的地,偶爾還會見到幾句相似的文案:
「探索山河遠闊與人間煙火。」
「再到人間煙火山河遠闊。」
「陽光下讀一本閒書、遠赴一場煙火。」
但區別於其他相親平臺的嘉賓,依然是超強的自律習慣和學習能力:
「我研究生期間用四個月通過了AICPA考試。」
「以Top的成績申請到某大學碩士,並獲得全額獎學金。」
相親是一個需要展露自我的場景,需要描述自己的優點,但又不能用太過直白的方式自誇。
這裡的名校畢業生們,以一種含蓄但充滿細節的方式,宣告著自己的優秀。
面對各種關心和詢問,嘉賓們會用「眼緣」「感覺」來評價相親的對象。
但觀察更實質性的數據,會發現最後落在了一個字上面:錢。
在這個相親平臺,這些名校畢業生會掛出自己的信息,吸引其他嘉賓來應徵。如果看過資料覺得彼此合適,會「通過」對方的應徵。
嘉賓們的收入越高,通過率就越高。收入與通過率的相關性,在男嘉賓的身上有更加明顯的趨勢。
年入百萬的男女嘉賓們,無疑是相親市場上最搶手的香餑餑。
「合適」,在相親的語境之中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準則。
相比於其他方式的偶然性,相親對於條件的相互匹配顯得更加在意。無論是一眼就能看到的外在,還是更為隱性的內在條件,都講究「合適」和「優質」。
在外形條件上,180cm-185cm的男生,會很容易得到青睞。165-170身高的女生,也是妥妥的女神。
平臺上的嘉賓們自己或是有車有房,或是有海歸背景,轉而投射到理想相親對象身上,就是另外一個自己。
更為詳細的相親描述之中,「一線城市」「研究生」「有經濟實力」「已購房」等關鍵詞,成為了篩選的標準。
在名校學生的相親中,從學歷、身高再到收入,都印證著那句俗話:門當戶對。
關於985名校生,在曾經的討論之中,有一個流傳很廣的名詞叫「小鎮做題家」,他們在層層篩選之下進入了中國最頂尖一批的學府。
在《三聯生活周刊》對985學生的採訪裡,有女生這樣形容自己的婚戀觀:
「我一直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好,想找一個和自己差不多的相親對象。如果讓我隨隨便便找一個人結婚,我覺得很難受。」
他們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經歷,通過狹窄的通道從小鎮突圍,如果再「向下找」,無疑會造成一種強烈的落差。
社會輿論對於女生會更加不友好,旁觀者會認為她們的生育價值高於學歷價值。
如果從985畢業、在名企工作、外形條件優質,但沒有一個合適的結婚對象,得到的評價往往是:「真可惜。」
相比名校男生來講,女生更容易被婚育焦慮所綁架。
男多女少,是大家對於單身人群的普遍認知。根據2020年的數據,中國男女總性別比達到了104.45。
但在名校相親平臺上,真實的情況是女多男少。
嘉賓庫中,男女嘉賓的比例大約在3:7。
在名校相親的群體中,挑剔與焦慮並存著。
有人用一個詞概括如今年輕人們的婚戀觀:「交換式戀愛」。
相比起互相給予,他們更在意等價交換。
浪漫已經過時,實用變成了最普遍的標準|《北京愛情故事》「小鎮做題家」的討論裡,常常提到一個詞:內卷。
當「內卷」侵入到方方面面,婚戀也成為了其中的一環。
共同成長和飛蛾撲火式的愛情,越來越讓人覺得不切實際。出生在同一起跑線上,不相互拖累,才是更為重要的標準。
有人在意實用、有人在意合適,但越來越少的人在意「愛情」。
本文系授權發布,From 穀雨實驗室-騰訊新聞,微信號:guyulab,歡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經許可不得轉載,INSIGHT視界 誠意推薦本期推薦閱讀:
後臺回復關鍵詞【姐姐】,閱讀文章《看完「乘風破浪的姐姐」,我的年齡焦慮一下沒了。》
給文章點個「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