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家玉,1934年出生於上海嘉定,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文學創作一級,曾任南通地區文化組長、文化局局長,江蘇省作家協會副秘書長、辦公室主任。
1949年,孫家玉參加革命工作,歷任一二六師司令部機要員、秘書。次年,抗美援朝戰役打響,年僅16歲的他奔赴戰場。1952年,孫家玉負傷回國,隨部隊駐紮在廣州佛山。
受傷病困擾,孫家玉從部隊轉業回到江蘇蘇州榮校。在學校學習了三個月後,身為青年黨員的孫家玉積極響應組織號召,以中隊長的身份,協助大隊長帶領揚州水利工地的千餘名勞改犯,從江南水鄉奔赴大西北墾荒、辦農場。
在西北墾荒的日子,孫家玉依舊不忘學習。一心尋求進步的他託人買來了高中三年的課本,每天只睡兩、三個小時,沒日沒夜地學習。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孫家玉被蘭州大學中文系錄取。
將創作紮根於生活,才能讓作品開出更美的花朵。1958年,孫家玉發表了他的第一篇以抗美援朝為背景的小說——《雨天送炸藥》,在當時引起了轟動。
1960年,孫家玉從蘭州大學畢業,留校任助教,負責教授寫作課和文藝理論課。五年後,孫家玉申請調回江蘇南通,進入南通市文教局從事行政工作。
工作之餘,孫家玉也沒有停下創作的腳步。1976年,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戰火催春》面世。《戰火催春》描寫了抗美援朝戰場上,中國人民志願軍鋼刀團和朝鮮人民軍並肩作戰,最終消滅美軍王牌飛甲團的戰鬥故事。小說首印十六萬冊,二版印刷八萬冊,後來還被改編為連環畫。《新華日報》、《雨花》雜誌等都對此發表過文藝評論,該書收穫了大量好評。
後來,《戰火催春》被西安電影製片廠看中,準備搬上熒幕。雖然出於某些歷史原因,最終沒能實現,但對於孫家玉而言,這部取材於個人真實經歷的作品是他對過往歲月的一種紀念,也是他對歷史的一次審視。
孫家玉又陸續創作了長詩《春江萬代流》、長篇小說《春金島探險》等,作品榮獲多個獎項。
1986年,孫家玉從行政崗位回歸創作組,懷揣無限創作熱情的他陸續發表了《希望的田野》、《大有作為的天地》等近百篇報告文學和《鄒韜奮》等長篇傳記文學。在文學創作上,孫家玉坦言自己深受魯迅小說的影響,那是他創作的精神養分。
慨嘆當年,孫家玉笑談如果不是因為負傷,或許自己在軍旅生涯中走上另一條人生道路。戰爭給他帶來了別樣的經歷,也給他帶來了豐富的創作素材。他常說,文學創作就是對歷史的一種評價,是對歷史的一種真實記錄。
「莫道浮雲終蔽日,嚴冬過盡綻春蕾。」從青年時期的崢嶸歲月到筆耕不輟的壯年時期,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孫家玉無悔走上文學創作的人生旅途。韶光易逝,且看潮起潮落,用一生奉獻自我,只求無怨無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