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壁十年圖破壁——緬懷五四,築夢起行
文/後儒
「面壁十年圖破壁」此句出自周恩來的《大江歌罷掉頭東》,作者時年十九,赴日留學前夕而作,然與他人不同,作者是為了「邃密群科濟世窮」。其慨然救國之志,令人感佩。或曰,作者家境優渥,衣食無缺,何以有如此情懷?
其實跟時局有關,國破民疲,民族危殆,喚醒了知識分子的愛國熱情。從嚴復《天演論》的「優勝劣汰,適者生存」到梁啓超《少年中國說》中的「少年強則國強,少年雄於歐洲,則國雄於歐洲」,再到艾青的「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無一不是時代的反映。
隨後一戰結束,中國作為戰勝國卻慘遭羞辱,被迫籤訂「二十一條」,國人切齒,世人側目。作者毅然回國,領導並參加五四,其後赴法留學,學習馬列,加入中共。其「難酬蹈海亦英雄」之壯志,與當下個別留學生之精緻利己主義相比,何啻天淵?
近者許可馨事件鬧得沸沸揚揚,其不當言論,令人唏噓不已。同樣是留學,為何會有如此大之差距?究其原因,無外乎利己。一些家長寵溺孩子過深,只專注物質之滿足,卻忽視品格之培養,甚至為其前途計,不惜代價,不計成本,送子出國,冀其學有所成,前途無憂。熟料其竟唯我獨尊,目中無人,不感激父母劬勞之不易,卻以自私炫耀之為榮。甚至個別留學生為加入外籍,洩密以為榮寵之資,辱國以求進身之本。自以為媚外可求榮,崇洋可獲利,那不過是一廂情願而已,殊不知,「非我族類其心必異」,近日美國排華勢力抬頭,種族主義興起可知,改國籍易,去種族難。
愛國乃五四之永恆旋律。當年國家初建,一貧如洗,百廢待興,錢學森「一心報國有萬死」,不顧聯邦調查局之重重阻擾,決然回國,為我國航天事業嘔心瀝血。錢三強放棄法國優厚待遇,秉持「科學無國界,科學家卻有祖國」之情懷,回國投身原子能事業,終成「兩彈元勳」,這些事例表明,個人夢想只有與家國利益相契合,方能行穩致遠,無論是五四時期的周恩來,還是建國初期留學歸國的科學家,皆是如此。
無論你將來身在何方,居於何地,榮寵也好,潦倒也罷。勿忘那個飽經滄桑,歷經磨難而又再次崛起的母親——祖國,因為她永遠是你的堅強後盾。俗云:「皮之不存毛將焉附」,若無祖國,你就是那無根的浮萍,任由命運的風浪無情吹打,卻毫無還手之力。
時至今日,五四運動雖然已歷百年,然其愛國之精神,崇高之理想,永不過時,必定薪火相傳,代代接力。讓我們一起緊握五四精神的接力棒,築夢起行,為自己不負韶華,為華夏增磚添瓦,為祖國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