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夜子
前段時間的管大的戰爭片《金剛川》,引起罵聲一片,也有很多觀眾說管大不容易,畢竟主旋律電影,限制太多。
啥旋律我們也不知道,但是我這麼一個不懂戰爭片的的妹子看了都覺得索然無味,甚至連《紅海行動》的順暢都沒有的時候,那確實拍的有點寡淡了。
於是,就動心思看看美國的主旋律電影都咋拍?
我刷了三部。
一部《黑鷹墜落》(2002),根據美國在1993年的索馬利亞軍事行動「黑鷹事件」翻拍的。怎麼說呢,獻上我的膝蓋吧,經典!Respect!
還有一部2013年上映的《孤獨的倖存者》,就是根據「紅翼行動」翻拍的電影。
還有一部《美國狙擊手》(2014),911事件後,伊拉克戰場上的一名優秀狙擊手,也是真人真事改編。
上述幾部電影,從槍戰上來說,《孤獨的倖存者》槍戰場面乏善可陳,難望《黑鷹墜落》《美國狙擊手》之項背;從故事敘述上來說,《孤獨的倖存者》的層次混亂,比《紅海行動》還控制不了高潮點。
但是拍主旋律的格局上,《孤獨的倖存者》完全做到了「政治正確」,潤物細無聲地把主旋律給PLUS了,還讓你挑不出來錯。
先定個基調哈,什麼叫主旋律的套路?
對於一個戰爭片來說,不管哪個國家的,一般要麼歌頌戰爭,要麼反對戰爭!
歌頌戰爭的多以本國歷史上正義的,取得勝利的戰爭為題材。反對戰爭的,一般以歷史上失敗的戰爭為題材,以小博大嘲弄戰爭。
而在敘事結構上,一般組成因素包括:戰爭前士兵的對弱小的同情,對敵人的痛恨,對自己正義角色的認同!戰爭中對愛情,故鄉的回憶!對戰後生活,對和平的渴望!以及士兵責任,國民責任之類的靈魂追尋!附加項一般為:不同角色對戰爭的理解。
這裡面,美國主旋律電影跟中國的主旋律不一樣,美國的主旋律片裡,一般除了宣揚美帝國主義的愛國、愛球主義教育,也會伴有反思揭露國家社會現實問題的傾向。區別就在反思揭露。
導演比較一般都敢於直面人性的真實,不論是膽怯、殺戮、牢騷、懷疑,這些都可以表達。但要我國呢,軍人形象就必須是正面光輝的,一般不得有缺點,得是個發光的完人。
所以,今天借著分析美國主旋律代表作——《孤獨的倖存者》,來看看美國主旋律戰爭片的套路吧。
影片一開頭,就是一段紀錄片,美國海豹突擊隊的真實訓練錄像。有點《拆彈部隊》的範兒,馬上讓你就感受到一波,濃濃的美國海豹突擊隊的徵兵廣告的味道了。
美國海豹突擊隊(Navy Seals),全世界最為神秘、最精銳的特種部隊。號稱地球上最能打仗的超級戰士。這個就是主旋律裡面的自我認同——我們是世界上最棒的!
(海豹突擊隊)
2005年6月,阿富汗庫納爾省山區,四名海豹突擊隊隊員,奉命執行一項名為「紅翼行動」的任務,在一個荒山上偵查某個塔利班頭目的行蹤。
海豹突擊隊這四個人,剛進入山區,通訊系統就失靈,他們與軍隊徹底失去了聯繫...
緊接著,他們隱蔽的地點,就不小心遇到幾個牧羊人和幾百隻——羊!
這個邂逅,讓雙方都有點尷尬,特別是這幾個美國大兵,他們非常糾結。
放了牧羊人,萬一這幾個傢伙高密怎麼辦?
把牧羊人捆起來?那麼這幾個人在荒山上,可能會被凍死,被咬死。
要麼直接殺掉?那還不如捆起來呢!
最後他們用了最典型的美國民主的解決方式——投票,結果是,放走牧羊人!
然後,牧羊人就告密了。
這四個好心的突擊隊員,被200多個塔利班份子包圍...
慘烈的叢林戰鬥爆發了。晃動的主觀鏡頭,沒有背景音樂,只有心跳聲、呼吸聲、中彈後的喘息聲... 這一段充分感受到跟《黑鷹墜落》一樣真實的戰爭味道!雖然版本上,感覺有點低配!
這裡美國主旋律電影的一個重要核心就得以體現了,就是真實!
為拯救部下的生命,紅翼行動指揮官邁克爬到山頂打衛星電話求援,自己被打成了篩子;
為了止血,往中槍的傷口上塞泥土,還號召其他人也這麼做,這裡會有人吐槽說會不會感染,戰場急救在實際戰鬥時根本沒辦法顧及到那麼多,先把血止住,能把人命保住。感染什麼的,殺出重圍之後再說吧。
後來,四人中的三人不幸戰死...前來支援的MH-47「支奴幹」直升機,被一枚廉價火箭彈擊中,機上的16名士兵陣亡。
另一架「支奴幹」被迫飛離危險地帶,一名海豹救人心切,情急之下竟掏出手槍威逼飛行員強行降落。
這一段,真實的再現了海豹隊員在瀕臨死亡時的無助和絕望,沒有渲染和粉飾,做到了用真實感染人。
非常有人氣兒!這些大兵們,並非天生不怕死的英雄,他們也不會一味地為美國去死。
他們會說:你去為國捐軀吧,老子要活下去。
而這段戰鬥中,美國主旋律戰爭片的另一個核心:協同作戰的強大,精細,專業,高效,表現的淋漓盡致。
在MH-47「支奴幹」直升機前來救援的時候,你能感受到行動期間,高空隨時配有戰機隨隊,特戰隊員,高空火力,後方指揮全時暢通,軍事指揮員,律師,人權學者,醫生隨時待命,社會安全號碼,狗的顏色,名字,品種,全部記錄在案。
而這才是2005年的戰鬥標配。
與美分和公知無關,只有正視差距才有機會彎道超車,批判的武器代替不了武器的批判,保持刺痛感,保持追趕!
電影發展到這裡,讓人難以置信的一幕發生了:一個阿富汗村民,冒著生命危險,把唯一倖存的那個海豹突擊隊員藏到了自己家裡。
這些阿富汗人,為何要冒著被塔利班報復的危險,去保護一個美國士兵?然後,恐怖分子不再進攻了?你會感覺這個橋段,簡直就是編劇安排的大反轉!連主角自己都不信!
實際上,這真的是歷史事實!
在阿富汗普什圖族,有一個奉行了2000年的傳統:《普什圖法典》。法典規定:將前來尋求庇護的人交到他的敵人手中,會令自己身敗名裂。
普什圖人認為:將自己庇護的人交給敵人,自己的尊嚴將會受損。就算是戰鬥到死,也要捍衛自己的尊嚴。相應的,敵人一旦看到對手得到了庇護,儘管暴跳如雷,也會束手,因為那將置自己於法典之上,成為違法者。
是以,塔利班明知道馬庫斯被村民藏到了自己家中,誰也不敢違法民族法典,不敢再進攻,只能眼睜睜看著接應的美軍大部隊趕來將其救走。
時至今日,這些普什圖族人,仍然定居在阿富汗的山區,勇敢地對抗塔利班武裝...但是,救了美軍士兵馬庫斯的那家人,被塔利班進行孤立,明令其他村民不得與其接觸,讓他在本地無法生存。後來,他被得到消息的美國人接走,移民到了北美。
但是為了增加觀賞性,編輯安排了更多的戰爭場面,捨棄了原著的普什圖人的重要部分,搞得看片的人一頭霧水: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薩伯拉村的村民憑啥跟塔利班火拼也要救助萍水相逢的馬庫斯?
影片偷工減料,簡單用字幕的形式表達了一下。就是說一個部落要不惜一切代價承擔起保護與該部落的敵人作戰的人(也就是說這個部落和塔利班不是一個陣線的,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所以美國人在這個部落是要受保護的),這些勇敢的人們至今仍頑強的生活在阿富汗艱苦的山區中,並且從未停止與塔利班武裝的鬥爭。
電影最後,馬庫斯回到美國了,只有他一個人活下來了。
最後來說下美國主旋律片中的對戰爭的反思,《孤獨的倖存者》到底有沒有反思戰爭。我的答案是,沒有!
這些年,無數個美國戰爭片,都是在傳播這樣的畫面:
無數個英勇的美國戰士,在異國他鄉遭到恐怖分子和當地人瘋狂的攻擊,迫於無奈做出自衛的還擊。射擊後,雙方傷亡的比例大概1:20甚至更高。觀眾唯一關心的事就是,美國Hero最後是否殺光了那些some of bitch!
至於英勇的美國戰士為啥會出現在異國他鄉?那裡的人民究竟過著怎麼的生活?這些是好萊塢不關心,美國人民不關心的。
這一點,也是跟國內主旋律不一樣的地方吧,因為我們每次出現在異國他鄉,敵人永遠不會是當地人!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