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行業到了一個瓶頸期。
產業化的解決方案層出不窮,安防、金融這些「低垂的果實」早已被摘盡,工業網際網路催生著技術的觸角深入生產環節,為落地而苦苦探索。
由推薦算法帶來的內容消費、電商購物早已成了共識,新的模式下,早有一群探索者成功梭哈了命運。
自動駕駛如星火燎原般在全國不同城市落地,雖然沒有去掉安全員,但仍讓不少乘坐者感受到了驚喜。
路要一步一步走,但趕不上人們迅速膨脹的期待和科幻級的嚮往。
用戶市場等待被廣泛變革,資本市場等待上市,早期創業員工們等待財務自由,做算法的學生們,也在痛心一年比一年難就業的現狀——雖然少不了「凡學」的炫耀痕跡。
但無論瓶頸與否,頭部依然在吃香,大廠依然福利高,科技依然有光環。從技術到業務,踩中了風口的一群人,已經處在了時代的前沿線上。
人生進退,package翻倍,煉丹師流淚。
Gartner曲線告訴我們,正是在人們的期待下降時,才是技術真正普及、發揮效用的時候。
或許,經過疫情洗禮的2021年,才是AI真正的普及之年。
那麼接下來,行業往哪裡走,企業要如何騰挪,個人又要朝哪裡看?
這是行業裡每個參與者的重要議題,也是量子位關心的事情。
又到一年年底,我們希望能幫你梳理過去,決策未來。
所以,我們準備了一份年底思想禮包——「MEET 2021智能未來大會」。
沒錯,又到了量子位讀者一年一度高密度觀察行業的時刻,大會現已開始報名。
去年,首屆量子位MEET智能未來大會邀請到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創新工場董事長李開復、百度副總裁景鯤等20餘位產業領袖,近千名現場觀眾和數十萬網友聆聽了他們的觀點,大會上對於AI公司、自動駕駛行業等許多話題的討論一度引爆全場,成為AI圈內最激烈的觀點碰撞。
今年,我們又從投資、科研、C端應用、B端業務、底層技術五個領域出發,邀請了最具代表性的業界人物和企業高管,探討每個領域的變革、機遇與形勢。
這樣,覆蓋AI技術從研發到應用的全流程,對每一位行業的參與者——無論你是科研人、投資人,還是產品經理、工程師、業務人員,都會有對未來一年的宏觀行業認識。
著急的朋友,可以直接拉到文末點擊「閱讀原文」。畢竟,去年的MEET大會真的到了一票難求的地步。
這次大會定在了12月16日的北京,一整天的時間裡你會看到AI領域從科研、投資、到創業,包含to B和to C,每個維度的核心參與者。
△掃碼報名
比如在投資領域,有我們熟悉的創新工場董事長兼CEO李開復。投資了大量AI公司的李開復,總能對AI產業發展有預見性的判斷。
在「嗑鹽圈」,中科院尹浩院士和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副主任唐傑教授都會蒞臨現場,站在學術圈視角,對科學探索和技術發展的新方向,兩位專家會為我們帶來最前沿的思考分享。
除了更為嚴肅的投資和科研,大眾生活領域的網際網路公司也在關注AI在業務上的落地和發展。
如果你想了解自動駕駛在無人配送領域如何應用,這個行業要怎麼玩,可以來聽聽美團副總裁、首席科學家夏華夏的演講。
而在消費電子領域,小米集團副總裁、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崔寶秋也將帶來他對個人設備和AIoT的最新思考。
在計算機視覺、雲計算等領域頗有建樹的愛奇藝副總裁謝丹銘,則會在現場帶來AI和內容的碰撞,看AI如何為藝術升維、讓視頻內容創新。
而在B端公司,各類行業性AI應用正在悄悄改變這個世界,他們究竟是怎樣的玩法,又朝著什麼方向做創新?
從微軟「獨立」的小冰公司的CEO李笛也會來到現場。萌妹外表之外,小冰在金融、零售、汽車、地產、紡織等多個行業的發展前景也正在吸引著行業的注意力。
而在AIoT產業落地領域,主導研發國內第一套動態人臉識別系統的澎思科技創始人兼CEO馬原,也將會帶來新基建大背景下AI解決方案的探索。
嘉賓中還有物聯網科技公司G7創始人兼CEO翟學魂,我們聽他如何洞察在AI落地產業的浪潮下,傳統行業和人工智慧的結合、演變、發展之路。
還有落地金融領域的AI新秀山景智能,CEO黃勇將來到現場分享對AI在銀行落地的洞察和見解。
而在更底層的基礎設施領域,同樣會有重量級公司的高管出席分享。
在框架和工具的層面,華為MindSpore作為國產深度學習框架的代表自開源以來吸引了國內不少「煉丹師」們的注意力,華為計算開源開發與運營部副總監黃之鵬也將來到現場,探討AI開源框架的新思路新想法。
人工智慧應用中的數據傳輸離不開通信,亞信科技首席技術官、高級副總裁歐陽曄,和容聯雲通訊CPO熊謝剛兩位通信業的代表也會來到現場,一家是國內老牌通信科技公司,一家是不久前完成1.25億美元F輪融資的獨角獸,在AI的通信底層設施上,他們會有怎樣不同的見解和預判?
如果討論硬體層面,我們邀請到了浪潮信息副總裁、浪潮人工智慧與高性能計算產品線總經理劉軍。對於人工智慧的重要基礎設施——算力,在他的演講中我們一定會收穫新的認識和思考。
在近兩年最為火熱的晶片領域,地平線聯合創始人兼技術副總裁黃暢也會出席本次大會,這家不斷推進產業化落地的AI晶片公司,總結出的經驗和觀點對投身晶片領域和自動駕駛產業鏈上的人士都會帶來信息增量和新的啟發。
最後透露一下,關於萬眾期待的問題:
自動駕駛究竟什麼時候才能完全商用落地?
我們準備了一場圓桌論壇。這是歷來業內爭議最多、最關注的話題,今年我們討論的議題將直擊自動駕駛的核心落地問題,必將給大家帶來最新最權威的觀點。確認出席圓桌論壇的嘉賓有:百度Apollo平臺研發總經理王京傲、馭勢科技CEO吳甘沙、輕舟智航CEO於騫,以及圖森未來首席架構師郝佳男。
此外,還有許多業內大咖,我們正在積極邀約中~
整體大會內容,我們來一圖看盡:
參加本次大會,會有什麼收穫?
如果你是AI領域創業者,可以了解網際網路巨頭、頭部AI公司、行業資本的理念和想法,洞悉行業格局,明確發展方向;
如果你是AI領域從業者,這是一個不可多得的洞察行業、結識同行的機會;
如果你是即將畢業的學生,面向校招求職市場和升學深造之路,可以了解哪個領域才是最有前途人生出發點。
我們相信,對於整個AI行業的參與者、觀察者,在聽完「MEET 2020智能未來大會」、了解頭部公司的觀點戰略方向之後,一定可以洞悉形勢,明確來年的發展決策。
另外,我們還會在大會上公布「2020中國人工智慧年度評選」結果,今年的明星企業、商業人物和優秀的產品&解決方案,都會在大會上一一揭曉。
最後,不妨記下本屆大會的時間和報名方式,我們屆時不見不散~
會議時間:2020年12月16日,9:00-17:00
會議地址:北京市東城區·金隅喜來登酒店3層
去年,MEET大會門票於會前兩周就已售罄,可謂一票難求。現在,MEET 2021大會早鳥票限時搶購中,即將恢復原價。
歡迎大家掃碼或點擊閱讀原文報名參會。p.s.報名後還可加入觀眾群交流討論哦~
△早鳥票限時優惠中,掃碼報名
更多大會詳情信息,歡迎關注量子位後續通告。
李開復,創新工場董事長兼CEO。李開復博士於2009年創立創新工場,專注於科技創新型的投資理念與最前沿的技術趨勢。曾擔任谷歌中國全球副總裁兼大中華區總裁,擔任微軟全球副總裁期間開創了微軟亞洲研究院,並曾服務於蘋果、SGI等知名科技企業。
他被《時代》雜誌評選為2013影響全球100位年度人物之一,獲得《Wired連線》本世紀推動科技全球25位標杆人物、2018亞洲商界領袖獎等殊榮。
尹浩,中國科學院院士。通信網絡領域專家,軍事科學院系統工程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博士生導師。目前主要研究方向為衛星通信和物聯網技術。
尹浩院士長期從事通信網絡理論方法研究、體系結構設計和技術應用等方面研究,主持完成多項國家和國防重點科研與工程建設項目,獲國家和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多項。
崔寶秋,小米集團副總裁,小米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創立並管理人工智慧與雲平臺團隊,為小米所有業務提供平臺性技術支撐,並主導了「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這一技術變革主線。
崔寶秋博士現在所負責的小米集團技術委員會,將重點強化技術文化和工程師文化,著力提升集團的技術方向決策,加大技術人才招聘、培養、任命和激勵,帶領公司探索未來技術趨勢。
夏華夏,美團副總裁、首席科學家。北京智源人工智慧研究院理事,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理事,清華大學人工智慧國際治理研究院發展與合作委員會副理事長,2020年青年北京學者。
夏博士本科畢業於清華大學,博士畢業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曾先後任職於谷歌美國總部、百度等企業。
李笛,小冰公司執行長。他領導一支分布在多個國家的全球團隊,負責人工智慧小冰框架系統的技術研發、產品革新及商業落地,主持公司的日常經營、行政和業務活動。
李笛畢業於清華大學,曾任微軟(亞洲)網際網路工程院常務副院長、微軟小冰全球總經理及微軟Bing搜尋引擎亞洲區總經理。
歐陽曄,亞信科技CTO、高級副總裁。歐陽曄博士負責亞信科技的技術與產品的研究、開發與創新工作。加入亞信之前,曾任美國第一大移動通信運營商威瑞森電信集團公司通信人工智慧系統部經理,威瑞森電信歷史上最年輕的Verizon Fellow。
歐陽曄博士在工業界與學術界獲得多項榮譽與獎勵,並在眾多國際電信標準或學術組織任職。他著有30餘篇學術論文、40餘項專利、10餘項國際通信標準、 8本學術書籍。
謝丹銘,愛奇藝副總裁。畢業於復旦大學,曾任職英特爾並在P2P網絡、人機互動、視覺計算等方面主導了諸多創新工作,擁有多年的一線技術研發和大型團隊管理經驗,在人工智慧,雲計算,安全和創新等領域有深入的研究。
謝丹銘就職於愛奇藝後主要聚焦於AI,雲服務和創新應用孵化。致力於追求先進技術與產業應用結合,通過技術創新為愛奇藝的業務做深度賦能。
劉軍,浪潮信息副總裁,浪潮AI&HPC 產品線總經理。長期從事人工智慧和高性能計算產業創新工作,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及北京市科學技術一等獎。
參與編著《高效能計算機系統設計與應用》、《超算競賽導引》、《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on the Intel® Xeon Phi™》等專著。參與全球最大規模平方公裡陣列射電望遠鏡SKA項目的SDP科學數據處理工作組。發起組織ASC世界大學生超級計算機競賽、人工智慧計算大會AICC。
馬原,澎思科技創始人兼CEO,AIoT生態平臺首席設計師。致力於將澎思打造為全球領先的AIoT普惠生態平臺,驅動尖端AI技術向普惠性的智能服務持續進化,推動AI產業化落地進程。
曾任職於曠視,創建並負責智能安防業務,主導研發國內第一套動態人臉識別系統。2016年,其承擔的人臉識別研究項目被公安部列入年度全國科技成果推廣計劃,成為公安行業第一個人臉識別全國科技成果推廣項目。
熊謝剛,容聯雲通訊CPO。在通信和呼叫中心領域有超過16年的市場經營,曾任CISCO中國協作通信產品和WEBEX產品技術總監、AVAYA公司大中華區CTO、工信部國家呼叫中心標準委員會專家組特聘專家。
唐傑,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教授、系副主任,獲傑青。研究人工智慧、認知圖譜、數據挖掘、社交網絡和機器學習。發表論文300餘篇,引用16000餘次,獲ACM SIGKDD Test-of-Time Award(十年最佳論文)。
唐傑主持研發了研究者社會網絡挖掘系統AMiner。擔任IEEE T. on Big Data、AI OPEN主編以及WWW』21、CIKM』16、WSDM』15的PC Chair。獲北京市科技進步一等獎、人工智慧學會一等獎、KDD傑出貢獻獎。
黃暢,地平線聯合創始人兼技術副總裁。主導地平線自主研發的AI處理器架構BPU及基於該架構的晶片、工具鏈、算法等相關基礎技術平臺的研發工作。曾就職於百度美國研發中心、美國南加州大學和 NEC 美國研究院。
黃暢擁有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長期從事計算機視覺、機器學習、模式識別和信息檢索方面的研究,發表的論文被引用超過7000次,擁有80餘件國內外專利。
翟學魂,G7創始人、執行長。曾任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常務理事、中國商業聯合會專家委員。曾獲得「中國物流行業十大風雲人物」、「中國物流行業年度人物」、「改革開放40年物流行業企業家代表性人物」等榮譽。
翟學魂曾主持和參與過眾多大型企業供應鏈戰略規劃和實施項目,在企業物流變革和管理、供應鏈的戰略規劃、信息系統規劃設計和項目實施方面有著深入洞察和豐富運作經驗。
吳甘沙,馭勢科技聯合創始人、董事長兼CEO。中關村企業家顧委會委員、北京市人民政府特邀建議人。曾任英特爾中國研究院院長,領導了英特爾的大數據技術戰略長期規劃。
吳甘沙致力於研發最先進的AI技術,以改變這個世界的出行、物流以至人類生活方式。其創立的馭勢科技,專注於研發高級別自動駕駛算法和軟硬體,為客運和物流行業提供先進無人駕駛解決方案。
黃之鵬,華為計算開源開發與運營部副總監。目前擔任MindSpore開源社區運營負責人,同時擔任啟智OpenI社區、LFAI基金會、私密計算論壇等開源組織的技術委員會委員職務,KubernetesPolicy工作組、CNCF基金會安全興趣組中Policy團隊負責人。
黃之鵬曾經在OpenStackSummit、Cloud Native Con/KubeCon等國際頂級開源峰會進行過主題演講,此外也在LinuxCon、RISC-V Summit等多個國際峰會進行議題分享。
黃勇,山景智能科技創始人及CEO。國內人工智慧領域資深行業專家,在金融行業,擁有近25年的豐富行業經驗,致力於大數據和人工智慧領域的技術創新和商業應用。
黃勇於2019年創建山景智能科技公司,領導並建立了覆蓋全國金融行業的客戶合作和業務網絡。同時,主導多個人工智慧及大數據產品的研發和商業化落地工作。
王京傲,Apollo平臺研發總經理,百度執行總監。負責Apollo開放平臺的整體研發、規劃和運營,主持包括Apollo 1.0、2.0、3.0、5.0在內的自動駕駛開放平臺的研發和落地。
王京傲擁有北京大學無線電本科、辛辛那提大學計算機碩士、和加州大學伯克利MBA。
於騫,輕舟智航聯合創始人、CEO。國際頂尖核心感知算法和地圖專家,曾任Waymo感知關鍵模塊的機器學習算法研發Tech Lead、Google街景組關鍵項目技術負責人。基於多年的頂尖無人車團隊感知算法研發和地圖製作經驗,對如何打造可量產無人駕駛系統有著深刻理解。
於騫於南加州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專注計算機視覺、機器學習方向,曾在CVPR、ICCV等頂級會議發表過多篇高影響力論文。
郝佳男,圖森未來聯合創始人&COO。於2015年共同創立圖森未來,並擔任公司COO。
郝佳男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獲得博士學位,擁有超過10年的並行和分布式運算研究經驗,曾是淡馬錫國家實驗室研究員。
量子位
李開復老師邀你來#MEET智能未來大會,一起預見智能科技新未來
視頻號
最後,掃碼或點擊「閱讀原文」,鎖定席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