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層巒疊翠中,山泉潺潺,1108米的高山上,福建省三明市大田縣萬畝茶樹在雲霧環繞中靜靜生長。茶農們拿著鋤頭,正給茶樹翻土,為來年春天的收穫做著最後的準備。這樣美的山水畫,只是三明眾多山水畫卷的其中一幅。
1997年4月11日上午,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同志來到常口村調研。和鄉親們站在村口,望著眼前的山水,他殷殷叮囑:「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山區要畫好山水畫,做好山水田文章」。
23 年來,三明人改革創新謀發展,唯初衷不改,一張藍圖繪到底,起筆落墨處,無不驚豔。
中國綠都的選擇每一位來到三明的客人,都會被漫山遍野的綠吸引。
全市森林覆蓋率78.73%,森林蓄積量1.82億立方米,負氧離子含量是全國平均水平的3.4倍,人均水資源擁有量是全國人均的4倍,空氣、水、土壤質量均居全國前列……這樣一份綠色「成績單」,不由得令人驚羨。
深淺不一的綠,給三明披上了一層精緻的山水外衣。優越的自然基底上,綠意還在不斷延伸。來自三明市林業局的數據顯示:1996年到2019年,三明森林覆蓋率每一年都在增長。
2020年11月6日,「中國『綠都』評價研究成果」首次發布,三明以綜合評價第一名的成績榮獲中國「綠都」的殊榮。
這裡的綠到底是什麼綠?既是大自然的恩賜,也是三明人的選擇。
23年來,山水田這篇大文章,三明人用創新、實幹來回答。
三明市林地面積2800多萬畝,在過去,老百姓想致富就必須砍樹、賣樹。那麼,不砍樹能不能致富?三明人給出的答案是:能!
在村集體收入只有3萬元時,常口村毅然拒絕了一家木筷廠出價20萬買山林「賺快錢」的誘惑。
今天的常口村,村民們守著綠水青山吃起「生態飯」:打造學生課外研學基地、千畝清語臍橙種植基地、雲衢山漂流二期項目、「兩山學堂」……家門口的青山綠水正在變為金山銀山。
△如今的常口村乾淨整潔,出門就是花園
當常口村全力發展特色農業、生態旅遊時,在三明最南端,200多公裡外的大田,一片片田園正繞出最美同心曲線。
在三明,幾乎家家都有一套精美的茶具,家家愛喝茶,人人會泡茶。明溪「紫雲茶」、泰寧「眉峰雲霧茶」、沙縣「紅邊茶」……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給予了茶樹生長的最佳環境。
眼下,大田數萬畝茶田進入冬眠期,但漫山綠意藏不住。茶農偶爾施撒有機肥,天氣好的時候,翻下土,然後靜靜等待來年春天的收穫。
「以前哪個姑娘嫁到屏山鄉,會被人說沒眼光。現在可不一樣嘍,說屏山一片葉子都能分紅。」 蘇啟綿是大田縣東方美人茶葉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曾在外打工的他2003年底回到家鄉種植茶葉。
△蘇啟綿
17年裡,他見證了一片片綠葉的逆襲。在2011年成立合作社前,茶農都是「散戶」,「自己做,自己賣,品質也難保證。」蘇啟綿說,那時清香型烏龍茶開始走下坡路,50元一斤還得求著人家買。
「剛開始老茶農們不理解,說『生態能賣錢嗎?』」但看到效益後,大家都爭著種了。「做成生態茶,每斤能賣到五六百元,客戶還搶著要。」蘇啟綿笑著說,今年美人茶脫銷,合作社都沒敢上網銷售。
老工業基地的生態蝶變
一張藍圖繪到底。三明這張山水畫卷,從自然山水中起筆,落墨處卻不止於此。
在城市工業轉型升級中,生態綠色的發展理念變成了一塊塊橡皮擦,讓昔日灰濛濛的城市露出最美面容。
三明市因三鋼而興,先有工廠後有城。佔地8平方公裡的三鋼與這座城市緊緊融在一起。但是早期 「傻大黑粗」的發展模式,使得汙染問題一度成為三明「黑名片」:1979年,三明市被國家列為「75個全國重點汙染城市之一」;1995年,三明市區降塵汙染與鞍山、包頭並列全國第一。
「我是1983年到三鋼的,當年印象太深刻了,剛來時去一線做爐前工,那時候走進車間裡,一腳踩下去了,塵土飛揚能沒過鞋子,一點都不誇張。」 福建三鋼集團安環部部長郭光章至今還記得入廠的情形。
△ 郭光章
鋼鐵廠跨越式的發展,帶來了城市的灰霾。「當地人吐槽三鋼的汙染,最常說的是『一年吃掉一塊磚』。那時我們真切認識到環保事關『生死』,必須放在發展中至關重要的位置。」郭光章說,刮骨療毒的改變從2000年開始。
2000年8月10日,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省長的習近平同志到福建省三鋼集團公司調研,對科技創新、產業結構調整以及可持續發展等提出具體要求,諄諄囑咐「三鋼在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建設等方面要走在全省前頭」。
要從根子上治理汙染,必須有壯士斷腕的決心。據統計,2000年以來,僅三鋼本部就投入近30億元,新建環保設施或完成環保升級改造項目350餘項。2015年,鋼鐵行業遭遇「極寒」,三鋼在嚴重虧損下,仍投入近5000萬元用於改進工藝,減少汙染物排放。曾經煙塵「鋪天蓋地」的三鋼,現在華麗轉身為綠色發展的旅遊工廠,既有煉鋼爐前的熱火朝天,也有綠樹成蔭下的鳥語花香。
三鋼的故事不僅僅是一家鋼鐵廠書寫的工業輝煌,更是三明作為老工業基地的「老樹發新枝」。如今,隨著裝備製造、新材料等產業不斷壯大,創新驅動加快發展,三明正在新時代浪潮中探索工業發展的嶄新路徑。
當地生態環境部門的監測數據顯示:2020年1-10月,三明市區空氣品質達標天數比例100%,福建省第一;主要河流一到二類優質水比例100%,同樣位於福建省一位。
亮劍破解「天下第一難」城市面貌煥然一新,三明人的民生福祉也在悄然增進。「聽說三明這幾年一直在搞醫療改革,我不懂啥是改革,但我們老百姓看病確實更便宜了。」73歲的陳瑞幫是一名高血壓、糖尿病患者,需要長年服用降壓控糖藥。相比醫改前,2019年,他一年少花了8600餘元,自付比例僅為10%。
2012年,三明市啟動醫療改革,推行一系列敢於觸碰深層次利益的舉措,「劍指」醫改這個世界性難題。取消藥品加成、藥品帶量採購、推進分級診療……新醫改已經走過了11個年頭。很少有人知道,如今全國推廣的大部分改革舉措,都可以在三明找到原型。
醫藥改革是三明醫改的關鍵。陳瑞幫老人看病錢為什麼能省這麼多?最主要原因是三明在實施藥品耗材聯合限價採購後,藥物價格實現了大幅度下降。比如,陳瑞幫老人用來治療糖尿病的阿波卡糖,以前一盒100元左右,一年要花3000多元,如今一盒只要9.21元,一年只花300多元,費用相差超過10倍。
來自三明市醫保局的數據顯示,2013年以來,當地通過藥品耗材價格調整增加醫療服務收入達48.7億元,這也為調整醫療服務價格騰出了空間。
改革後,醫務人員的獲得感明顯提升。「直接待遇上,從2013年執行年薪制,到2019年的7年時間,醫生收入的平均水平翻了三倍左右。」 三明市第一醫院管理辦主任陳曉帆說。
△陳曉帆
△三明醫改前後醫務人員收入狀況,2012 年實行醫改,2013 年實施醫務人員年薪制
醫改不僅是大醫院的事情,老百姓家門口的社區醫院也是重要組成部分。慢病患者管理、分級診療……在徐碧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62歲的錢建康老人說:「哎呀,以前我們都不認識,是陌生人,自從這裡建立了『家庭醫生』,我們和醫生都很熟了。要來就先打電話問他,如果人多就不來,人少了就來。」
△錢建康
在三明,釋放醫改紅利的民生畫卷正徐徐展開,「全民健康」已成為其中一抹亮麗的色彩。在經歷了重點整治「以賺錢為中心」,進而轉入「以治病為中心」後,從2016年開始,福建三明醫改走向「全民健康」新階段,在全市12個縣市區組建總醫院,整合縣鄉村三級醫療資源,努力為群眾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衛生與健康服務。
守護最古老的歷史畫卷11月26日晚,一場泰寧縣九龍潭景區的夜遊直播,吸引了超500萬人次觀看。這場直播,沒有網紅助陣,也沒有優厚獎品,有的只是攝人心魄水上丹霞地貌之美。這份美源自6500萬年前,自帶流量。
這只是三明獨具魅力的歷史文化長河的「冰山一角」。
「北有周口店,南有萬壽巖」。1999年,萬壽巖靈峰洞遺址的發現,震驚了世界,它將福建有人類活動的歷史提前到18.5萬年前。
△萬壽巖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大自然的眷顧,形成了三明「天生麗質」的文化底色;在守護文化的徵途中,三明人從未想過「坐享其成」,而是讓這張山水畫不斷向歷史深處延伸。
上世紀80年代,考古人員在萬壽巖的溶洞中,發現了宋元時期的崖刻、碑刻和哺乳動物的化石。而當時,三明鋼鐵廠已出資買斷在萬壽巖開礦,並就地建起石灰石破碎廠、水泥廠、石灰窯廠。
眼見山體毀壞越來越嚴重,村民們坐不住了。1998年起,巖前村村民要求停止開採,並呈送《為搶救巖前文物古蹟呼籲書》。當即,經三明市政府協調,由三鋼出資八萬元,請文物部門在一個月內對萬壽巖進行考古發掘。
1999年,在當地組織下,考古人員在山中有了突破性發現:2000餘件石製品和大量哺乳動物化石,還有號稱我國最早的「室內裝修工程」——約4萬年前的人工石鋪地面。
△萬壽巖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
2000年1月1日,時任福建省代省長的習近平同志迅速作出批示:三明市萬壽巖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是我省史前考古的首次重要發現,也是國內罕見的重要史前遺存,必須認真妥善地加以保護。
習近平同志在批示中強調,萬壽巖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作為不可再生的珍貴文物資源,不僅屬於我們,也屬於子孫後代,任何個人和單位都不能為了謀取眼前或局部利益而破壞全社會和後代的利益。
△今日萬壽巖
不久,三鋼停止了在萬壽巖的爆破開採,以當時3億多元的代價保住了萬壽巖遺址。目前,這裡已建成福建省唯一一處舊石器時代專題博物館,以及唯一的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守護文化遺產,才能開創未來。三明人的底氣,不僅來自如畫的山水資源,還有歷史畫卷沉澱出的厚重與滄桑。
穿越90年的「風展紅旗如畫」在三明市區街頭,隨處可見「風展紅旗如畫」的大幅海報。
這句詩出自1930年1月毛澤東途經清流、歸化(今明溪)、寧化時寫下的《如夢令·元旦》。行軍途中,美麗幽深的閩西風景,一掃行軍的艱苦。當年,三明全域都是中央蘇區,也是中央蘇區的核心區。全市3.7萬人參加紅軍,1.12萬人參加長徵,到達陝北76人。
90年前的壯麗山水畫卷,如今依舊在大山深處熠熠生輝。在認真研究三明紅色歷史、深入挖掘紅色文化資源的基礎上,三明整理彙編出50個紅色精品故事,組織開展「風展紅旗如畫」紅色三明故事宣講活動。紅色三明故事不僅「紅」動三明,也在福建省乃至全國產生熱烈反響。
寧化縣石壁鎮陳塘村黨支部書記張超群說,長大後再聽到紅軍故事,讓他覺得幹事創業的精氣神都得到了提振。「聽的時候我就想,怎樣弘揚蘇區精神,怎樣保護利用好村裡的紅色資源,讓村民增產、增收,讓村民富起來。」張超群說。近年來,陳塘圍繞紅軍醫院舊址群,相繼完成了一系列紅色項目,包括觀光連接線步道、革命烈士紀念碑、紅軍康復操演場等。
像陳塘村這樣抓實紅色項目的做法,在三明非常普遍。目前,三明市12個縣(市、區)已全部列入國家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48個革命舊址保護項目列入2020年原中央蘇區革命保護利用片區閩西革命文物保護系列項目。此外,長徵國家文化公園、中央蘇區紀念館、紅旗廣場雕塑等紅色標誌性項目都在有序推進。
打造中國綠都·最氧三明名片、實現工業基地綠色轉型、打通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通道、傳承紅色革命精神……23 年來,三明人不改初衷,一張藍圖繪到底,著力機制活、著力產業優、著力百姓富、著力生態美,持續推進「四個著力」,努力做好「紅色三明」「工業三明」「綠色三明」「文明三明」這四篇文章。
揮毫生浩氣,潑墨起波瀾!一張張高質量發展的立體山水畫卷,正在三明大地鋪展開來,筆筆生韻,美得驚豔!
現代快報記者 徐紅豔 鹿偉 張瑜 常毅 熊平平 韓飛週遊/文 趙傑 劉暢/攝 部分圖片由受訪地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