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大陸資本市場的逐步開放,臺資企業在A股上市的速度與頻率越來越快,其中,臺灣半導體企業想拆分子公司在大陸上市的亦不在少數。在此情況下,早在去年12月26日,臺灣上市公司合晶科技就曾發布公告稱,公司董事會決議通過子公司上海合晶首次公開發行A股並申請在上海證交所科創板上市。
這門生意如何?
上海合晶,成立於1994。STIC持有發行人 56.7469%的股份,系發行人的控股股東。上海合晶主要從事半導體矽外延片的研發、生產、銷售,並提供其他半導體矽材料加工服務。
上海合晶的核心產品為8吋及8吋以下外延片,主要用於製備功率器件和模擬晶片等,被廣泛應用於汽車、通信、電力、工業、消費電子、高端裝備等領域。
在財務表現方面,2017年度至2019年度,上海合晶分別實現營收99,620.58萬元、124,036.51萬元和111,035.91萬元;分別實現淨利潤6,537.27萬元、18,588.40萬元和11,944.64萬元。2017年度、2018年度、2019年度,該公司營收分別較上年同期增長15.05%、24.51%、-10.48%,淨利潤分別較上年同期增長135.97%、184.34%、-35.74%。其中2019年度,營業收入、淨利潤均出現下滑的情況。
技術難點
要做這門生意,沒兩把刷子可不行,技術必須攻克難關。半導體矽外延片的生產工藝流程較長,涉及工藝眾多,主要生產環節包含了晶體成長、矽片成型、外延生長等工藝。晶體成長主要指電子級高純度多晶矽通過單晶生長工藝拉製成單晶矽棒。矽片成型主要指將單晶矽棒通過滾磨、切割、研磨、吸雜、背封、拋光、清洗等工藝,加工成為半導體矽拋光片。外延生長主要指通過化學氣相沉積的方式在半導體矽拋光片上生長一層或多層摻雜類型、電阻率、厚度和晶格結構都符合特定器件要求的新矽單晶層,形成半導體矽外延片。
上海合晶的核心產品為8吋及8吋以下(主要為6吋,也包含4吋、5吋)外延片,公司的12吋外延片也已進入試生產階段。
上海合晶的半導體矽外延片在電阻率片內均勻性、外延層厚度片內均勻性、表面顆粒、表面金屬沾汙水平等關鍵技術指標均處於國際先進水平。公司還掌握了高難度的定製化外延工藝,工藝水平已達到國際一線半導體晶片製造商的要求,受到了客戶的高度認可。
目前上海合晶已為眾多國內外知名半導體晶片製造廠商提供優質外延片,為臺積電、力積電、威世半導體、達爾、德州儀器、意法半導體、東芝、華虹宏力、華潤微、士蘭微等行業領先廠商穩定批量供貨服務,並多次榮獲臺積電、華虹宏力、達爾等客戶頒發的最佳或傑出供應商榮譽。
研發投入,到底如何?
報告期內,公司研發費用分別為 5,440.64 萬元、6,481.25 萬元、5,564.76 萬元,佔當期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 5.46%、5.23%、5.01%。來,對比同行看一下研發數據有什麼差別:
顯然,這門生意必須要持續投入研發,積累技術經驗,才能不斷鞏固護城河。上海合晶此次擬募集資金10億元,投資於8英寸高品質外延研發及產能升級改擴建項目、年產240萬片200毫米矽單晶拋光片生產項目、150mm碳化矽襯底片研發及產業化項目、以及補充流動資金。
市場缺口巨大
隨著新能源汽車、5G通信、物聯網、智慧型手機等行業的不斷發展,全球半導體矽外延片市場規模持續增長。根據賽迪顧問統計,2015 年至 2019 年全球半導體矽外延片市場規模從36.8億美元增長至45.1億美元,年均複合增長率為5.2%。
2015 年至 2019 年中國大陸半導體矽外延片市場規模從10.5億美元增長至13.2 億美元,年化複合增長率達 5.9%。
中國大陸半導體矽外延片自主化程度水平仍然較低。根據賽迪顧問統計,2019 年中國大陸半導體矽外延片約當 8 吋實際需求量為 157.3 萬片/月,而 2019 年中國大陸半導體矽外延片約當 8 吋供給量僅為 90.1 萬片/月,缺口高達 67.2 萬片/月。預計到 2024年,中國大陸半導體矽外延片約當 8 吋需求量將達到 216.5 萬片/月,而中國大陸半導體矽外延片約當 8 吋供給量約為 148.0 萬片/月,缺口達 68.5 萬片/月,存在較大的進口替代空間。
總結
半導體矽外延片應用廣泛,8 吋半導體矽外延片主要應用於功率器件,及 CIS、PMIC 等模擬器件,下遊應用的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展,是未來重要的驅動力。12 吋半導體矽外延片未來的放量,是長期的驅動力。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道科創平臺。文章觀點僅供交流、分享,不構成對投資人的任何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作者:那時候
來源:道科創
關注精彩內容,查看官方網站~
本文為道科創原創文章,轉載需註明出處,版權問題請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