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小到大都有嚴重的拖延症。所有寒暑假作業都是臨開學最後一夜趕出來的。
剛放假,時間趕趟,再玩幾天,最後一個月肯定會搞定。
最後一個月到了,還有四個星期呢,沒關係。
只剩一個星期了,7天每天8小時,還有56 個小時呢,應該夠用。
直到……最後一夜。我每次都是邊哭邊寫的,因為沒功夫擦眼淚,作業本都被洇溼了。
後來長大了,拖拉的毛病一點沒改,卻改了個洋氣的名字——拖延症。
我對自己這個毛病也是深惡痛絕,並做了不少努力。不僅買了不少克服拖延症的書籍,比如《自控力》、《時間管理》等,還去看B站的拖延心理學視頻,刷遍知乎對這個問題的高贊回答。
但諷刺的是,「克服拖延症」這個努力本身也被我拖延了。
書翻了十多頁再沒看過,後來實在礙眼扎心,乾脆放進書架落灰。
B站的視頻看了一半,跳出鬼畜視頻的更新提醒忍不住點開,瀏覽記錄就永遠停在了53%。
知乎的高贊回答,滑著略看了幾眼,覺著有些乾貨,就遵照答主的指示,放進了收藏夾,結果就……沒有結果了。
不可否認,這些從心理學、管理學等各種角度克服拖延的方法,都有道理,也提供了很多實用的工具。
但無論是什麼方法,有效的前提都得是立刻照做。如果不照做,一切都無從談起。
其實,我去找這些克服拖延症的方法,本質上也是一種拖延,我在轉移立刻工作的注意力。
我總在想,等找到最好的方法,我就可以迅速完成工作了,然而單單找方法就浪費了不少時間。
我對自己的意志力越來越失望,看來拖延症的黑洞我是爬不出來了。直到我又一次在無比焦慮和痛苦中,趕在deadline前把工作文件上交。
當時,我鬆了一口氣,葛優式癱在了椅背上,身心都非常舒適,感嘆總算完成了啊。
一個念頭突然冒了上來:其實不管之前如何拖延,到最後也是會完成的,而且意想不到的高效。
既然結果不算太糟,那我們為什麼一定要克服拖延症呢?
01消極拖延
因為我們在這最後時刻,工作節奏是慌亂的,而且具有不可控性,這就叫消極拖延。這種拖延讓我們失去對目標、對任務的掌控感。
我們腦中會時刻想像完不成的後果。比如學生不寫作業,被老師當眾批評或罰站;
職員沒寫工作報告,在會議上被點名發言,語無倫次尬到社會性死亡;
撰稿人沒按時交稿,被編輯標上失信標籤不再約稿等等。
想像中的情景其實並未發生,但我們已經預支了恐懼和痛苦。如果在完成的過程中不順利,我們還會陷入無盡的焦慮和煩躁中。
所以,我們討厭拖延,其實是討厭「消極拖延」所帶來的痛苦感。
既然如此痛苦,那我們之前為什麼要拖延呢?
因為完成任務的過程是不快樂的。
當我們碰到一個比較棘手的任務,比如寫一篇幾千字的發言稿,或是備戰年終考核,因為任務本身枯燥無趣還完成困難,我們就會感受到精神上的痛苦。
這時,大腦為了緩解我們的痛苦,就會驅使我們將注意力轉向其他更容易的事,比如看看明星的八卦新聞,刷刷搞笑短視頻。這樣,我們就能獲得一種精神上的暫時愉悅。
其實,我們接受一個任務的同時,就面臨著兩種痛苦和兩種快樂。上面說的短暫愉悅只是其中一種。
02兩種痛苦和兩種快樂
下面我們要做一個小學數學題——請比較以下兩種痛苦程度的大小:
1、最後期限來臨前完成任務的痛苦。
2、正常完成任務的痛苦。
相信大家都會認為第一種大於第二種,因為第一種痛苦其實包含了第二種完成任務過程中的痛苦。
也就是說,無論是否拖延,我們都會經受完成任務的過程。拖延只會讓我們的痛苦更劇烈。
接著,讓我們來比較兩種快樂程度的大小:
1、完成任務的輕鬆感。
2、未完成前纏夾著焦慮、負罪、壓力感的短暫爽快。
顯然,第一種的快樂要比第二種快樂強得多,也長久得多。
所以,先完成任務不拖延,痛苦更少,快樂更多。
要克服拖延,首先我們要記住第一種痛苦和快樂的感覺,並把它們和身體上的反應聯繫起來。
比如我在最後期限前,每次都緊張得肚子疼,完成任務後則感覺一股清風從頭頂貫入,非常舒爽。
我清晰地記住了這兩種感覺。每當我想拖延的時候,我就讓自己想起那種肚子疼的感覺。
我只要繼續執行工作,這種感覺就消失了。和肚子疼相比,刷新聞的愉悅實在微乎其微。實踐證明,痛苦比快樂更能讓我脫離拖延的狀態,回到工作中。
回想痛苦能讓你繼續工作,提純快樂則可以減輕痛苦。
03快樂提純
上面已經提到,第二種未完成前去玩的短暫快樂,的確能緩解工作的無聊,但由於其中摻雜著我們對最後期限的隱憂,這種快樂是不夠純粹的,遠遠比不上徹底完成後的快樂。
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我們小學時學過的一篇課文。講的是革命先驅李大釗的孩子寫作業也十分拖拉。玩一會兒寫幾個字,寫幾個字再玩一會兒。
李大釗倒沒有打罵孩子,正逢下雪,他就對孩子說如果他寫完了,就帶他出去玩。孩子一下子精神了,專心寫完了作業。李大釗履行承諾,帶著孩子去外面堆雪人、打雪仗。
事後對孩子說:「玩就要玩得痛快,學就要學得踏實。」
真正的快樂是心無掛礙、心無旁騖,這也就是佛家說的大自在。所以我們要學會把快樂提純。
你回想第一種痛苦後,不得不開始完成任務,但很快就會感到無聊和煩躁。那麼,你可以把任務拆分幾個部分。
每完成一個任務,就設置放鬆時間,這段時間幹什麼都行,就是不許再想工作。
時間結束,又要繼續工作了,你可以給自己鼓鼓勁,一會兒我又可以徹底放鬆去玩了,沒有一點負罪感和憂慮感,可以踏踏實實地享受快樂。
長此以往,你的精神適應了這種節奏,能夠迅速轉變緊張和放鬆的狀態,形成習慣。拖延症就只能灰溜溜地離你而去嘍。
和純粹的快樂相比,所有痛苦都顯得微不足道了。
最後讓我們來總結一下。克服拖延症,先要記住第一種痛苦的感覺,然後在有心拖延時回想它。
在它的逼迫下,你開始工作,並準備迎接休息時的快樂。習慣享受純粹快樂後,你就會慢慢不屑拖延的短暫愉悅了。
我一個重度拖延症患者,就是這麼從拖延症的黑洞裡走出來的。
作者:好書明心,為你品讀萬卷好書,明悟一顆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