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始今天的內容之前,我想問問大家,你們有多久沒逛過書店了?
在很多人看來,書店,貌似是一個又遠又很近的存在,就只是一個賣書、讀書的地方罷了。
但是在日本,就有這麼一家書店,你可以在裡面遛狗,睡覺,甚至是當場預定一場說走就走的旅遊...
聽上去是不是很神奇?
這家書店,就是我們今天文章的主角——日本的蔦屋書店。
如果說臺灣的誠品書店,是為讀者提供一個適合讀書的環境,讓人們心甘情願地想要將喜歡的書帶回家;
那蔦屋書店則像一個「未來自己」的空間,放著你即將遇到和愛上的物品。
奇怪,一家書店不靠賣書掙錢,那還靠什麼掙錢呢?
這就是它的神奇之處,它一家所在城市僅5萬人口的門店,可以做到全年進館人數超過100萬人次。
連英國的凱特王妃,都會來這裡打卡看書。
這家書店,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魔力呢?
今天的文章,我就來當個導遊,帶大家「逛一逛」。
我們還是先從它的發家時代,也就是1.0時代開始說起吧。
這個時候,蔦屋推崇的是「書+X」模式。
這個模式,其實你在現在很多書店都能看到,有些書店會賣書的同時賣咖啡、賣文創產品。
但蔦屋的「書+X」模式,早了快40年。
1983年,蔦屋書店的創始人增田宗昭,在自己的家鄉大阪府枚方市,開設了一家可以租賃唱片、錄像帶,又能買書、喝咖啡的店。
雖然一開張就遭到了很多人的質疑,但增田宗昭並沒有因此動搖,他認為:
蔦屋書店就是要提供給人們一個場所,讓對生活有品質追求的人,「更容易找到喜歡的、適合的好東西。」
結果,這間經營到晚上11點的書店,很快獲得了年輕人的青睞,短短一年內,便擴張至55家。
在接下來的幾年裡,增田宗昭開始在日本各地開設不同風格的蔦屋書店,不同地區的店面有著不同的經營模式。
在增田宗昭看來,如果按照第一家店的成功模式,複製一家一模一樣的店,結果一定是失敗的。
只有真正關心不同用戶的需求的店,才可以長久生存。
所以,儘管現在蔦屋書店在全球已經有了1400餘家分店,但每一個門店的定位、設計和功能都不盡相同。
秉承著這種經營理念,到了新千年,蔦屋書店開始擁抱網際網路,開啟了它的2.0時代。
你很難想像,一家「傳統」的實體書店,居然在網際網路還沒大面積普及的時候,就已經開始「觸網」。
而它的「網際網路+」,始於它的一個產品,T-card,也就是跨業種通用積分服務。
雖然積分卡這玩意,很多企業很多商場都有,但能做到像T-Card這種規模的,卻少之又少。
要知道,日本人口就一個億多一點,持有T-card的,就有一半。
它最大的優勢就在於,通用,也就是跳出了積分卡只能在一家店消費、一家店積分的限制。
一張小小的T-Card,就能串聯起了日本人生活中需要經歷的各個場景,比如加油、寄快遞、去便利店消費等等。
光是18年9月,T-Card的聯盟企業數達到了940928個。
這其中包括了全日本最大的加油站、消費者身邊高頻的宅急送、全家便利店等衣食住行各個方面。
這樣國民級的數據網絡,每天甚至每時每刻都在積累更新覆蓋日本人的購買信息。
可以說,在大數據時代還沒到來之前,蔦屋書店就在「修橋鋪路」了。
增田宗昭曾說,蔦屋書店的盈利中,只有20%來自於圖書音像製品銷售,其餘80%則來自於T-Card特許經營業務。
蔦屋書店,並不是想著怎樣賣書,而是想方設法讓用戶開心。
要想用戶開心,就得想方設法,提供更為精準的服務。
而T-Card帶來的全面數據網,正是蔦屋書店提供精準服務的核心所在。
國內很多去過日本的人都會說,日本的網際網路,貌似真的沒有國內發達,不是很明白為什麼日本的實體店經濟,還能如此「頑強」。
增田宗昭的解釋就很有意思,他說,「要將企業與品牌的概念直接讓顧客看見、體驗、分享,在網絡這樣的場合是很困難的,畢竟網絡是虛擬的。」
於是在2012年,增田宗昭在實體書店最困難的時候,開始規劃一家規模巨大的線下書店。
消息一出,很多人都不理解,甚至連股東都反對。
結果增田宗昭,就用了一大筆的資金,把公司重新私有化了。
這下子就沒人能攔得住他了。
於是,以代官山蔦屋書店為核心的代官山T-SITE生活方式中心就此誕生。
由於代官山附近主要用戶是老年人,它就推出了各種針對老年人的服務。
比如老年顧客喜歡早起,他們就將書店與咖啡廳的營業時間定為早上7點。
為了減輕老年人群的孤單感,專門引入了帶寵物醫院的寵物店。
為了讓老年女性活得更加美麗,他們在店內開了美容院...
以上提到的這些,還只是諸多服務中的幾項罷了。
正是這樣的無微不至,那些帥氣時髦的老年人,終於把蔦屋書店當作「自己的店鋪」來使用。
此外,就算不是老年人,去到代官山的蔦屋書店,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一種生活方式。
書,在蔦屋書店的地位,只是一個開啟全新生活的載體罷了。
增田宗昭說:
「我要賣的不是書,生活提案才是我認為非賣不可的東西。
我希望代官山蔦屋書店變成擁有許多生活提案的文化森林。
要做到這點,靠網絡是行不通的,一定需要實體空間。」
讓網絡與實體發揮相輔相成的作用,對於企業來說,才是最有利的,只不過很多企業,還沒想明白。
總認為網絡就是網際網路、就是線上、就是虛擬世界,其實網絡的核心是連結,網絡的核心是給用戶創造特別的、精準的場景,讓我們能夠更加舒服、快捷地解決我們的問題。
可以說,蔦屋書店的成功,跟它的創始人增田宗昭脫不開關係。
增田宗昭這個人,在日本國內,算得上是「離經叛道」。
比如很多日本的大公司,上班都必須得西裝革履,不然就是不尊重別人,但在他的公司,全員都穿牛仔褲。
這還只是一個其中的小故事,關於他的經營哲學,以後有機會,我會跟大家講講。
好了,今天關於蔦屋書店的案例,我們就講到這裡。
希望今天的講解,能對你有所啟發。
關於蔦屋書店,你之前有聽說過嗎?
它的成功背後,有給到你一些啟發的點嗎?
如果有,不妨在留言板聊聊,分享下你的珍貴意見,好了,我們明天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