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這家書店,竟能讓一半的日本人辦會員?

2020-12-18 單仁行我看行

在開始今天的內容之前,我想問問大家,你們有多久沒逛過書店了?

在很多人看來,書店,貌似是一個又遠又很近的存在,就只是一個賣書、讀書的地方罷了。

但是在日本,就有這麼一家書店,你可以在裡面遛狗,睡覺,甚至是當場預定一場說走就走的旅遊...

聽上去是不是很神奇?

這家書店,就是我們今天文章的主角——日本的蔦屋書店。

如果說臺灣的誠品書店,是為讀者提供一個適合讀書的環境,讓人們心甘情願地想要將喜歡的書帶回家;

那蔦屋書店則像一個「未來自己」的空間,放著你即將遇到和愛上的物品。

奇怪,一家書店不靠賣書掙錢,那還靠什麼掙錢呢?

這就是它的神奇之處,它一家所在城市僅5萬人口的門店,可以做到全年進館人數超過100萬人次。

連英國的凱特王妃,都會來這裡打卡看書。

這家書店,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魔力呢?

今天的文章,我就來當個導遊,帶大家「逛一逛」。

我們還是先從它的發家時代,也就是1.0時代開始說起吧。

這個時候,蔦屋推崇的是「書+X」模式。

這個模式,其實你在現在很多書店都能看到,有些書店會賣書的同時賣咖啡、賣文創產品。

但蔦屋的「書+X」模式,早了快40年。

1983年,蔦屋書店的創始人增田宗昭,在自己的家鄉大阪府枚方市,開設了一家可以租賃唱片、錄像帶,又能買書、喝咖啡的店。

雖然一開張就遭到了很多人的質疑,但增田宗昭並沒有因此動搖,他認為:

蔦屋書店就是要提供給人們一個場所,讓對生活有品質追求的人,「更容易找到喜歡的、適合的好東西。」

結果,這間經營到晚上11點的書店,很快獲得了年輕人的青睞,短短一年內,便擴張至55家。

在接下來的幾年裡,增田宗昭開始在日本各地開設不同風格的蔦屋書店,不同地區的店面有著不同的經營模式。

在增田宗昭看來,如果按照第一家店的成功模式,複製一家一模一樣的店,結果一定是失敗的。

只有真正關心不同用戶的需求的店,才可以長久生存。

所以,儘管現在蔦屋書店在全球已經有了1400餘家分店,但每一個門店的定位、設計和功能都不盡相同。

秉承著這種經營理念,到了新千年,蔦屋書店開始擁抱網際網路,開啟了它的2.0時代。

你很難想像,一家「傳統」的實體書店,居然在網際網路還沒大面積普及的時候,就已經開始「觸網」。

而它的「網際網路+」,始於它的一個產品,T-card,也就是跨業種通用積分服務。

雖然積分卡這玩意,很多企業很多商場都有,但能做到像T-Card這種規模的,卻少之又少。

要知道,日本人口就一個億多一點,持有T-card的,就有一半。

它最大的優勢就在於,通用,也就是跳出了積分卡只能在一家店消費、一家店積分的限制。

一張小小的T-Card,就能串聯起了日本人生活中需要經歷的各個場景,比如加油、寄快遞、去便利店消費等等。

光是18年9月,T-Card的聯盟企業數達到了940928個。

這其中包括了全日本最大的加油站、消費者身邊高頻的宅急送、全家便利店等衣食住行各個方面。

這樣國民級的數據網絡,每天甚至每時每刻都在積累更新覆蓋日本人的購買信息。

可以說,在大數據時代還沒到來之前,蔦屋書店就在「修橋鋪路」了。

增田宗昭曾說,蔦屋書店的盈利中,只有20%來自於圖書音像製品銷售,其餘80%則來自於T-Card特許經營業務。

蔦屋書店,並不是想著怎樣賣書,而是想方設法讓用戶開心。

要想用戶開心,就得想方設法,提供更為精準的服務。

而T-Card帶來的全面數據網,正是蔦屋書店提供精準服務的核心所在。

國內很多去過日本的人都會說,日本的網際網路,貌似真的沒有國內發達,不是很明白為什麼日本的實體店經濟,還能如此「頑強」。

增田宗昭的解釋就很有意思,他說,「要將企業與品牌的概念直接讓顧客看見、體驗、分享,在網絡這樣的場合是很困難的,畢竟網絡是虛擬的。」

於是在2012年,增田宗昭在實體書店最困難的時候,開始規劃一家規模巨大的線下書店。

消息一出,很多人都不理解,甚至連股東都反對。

結果增田宗昭,就用了一大筆的資金,把公司重新私有化了。

這下子就沒人能攔得住他了。

於是,以代官山蔦屋書店為核心的代官山T-SITE生活方式中心就此誕生。

由於代官山附近主要用戶是老年人,它就推出了各種針對老年人的服務。

比如老年顧客喜歡早起,他們就將書店與咖啡廳的營業時間定為早上7點。

為了減輕老年人群的孤單感,專門引入了帶寵物醫院的寵物店。

為了讓老年女性活得更加美麗,他們在店內開了美容院...

以上提到的這些,還只是諸多服務中的幾項罷了。

正是這樣的無微不至,那些帥氣時髦的老年人,終於把蔦屋書店當作「自己的店鋪」來使用。

此外,就算不是老年人,去到代官山的蔦屋書店,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一種生活方式。

書,在蔦屋書店的地位,只是一個開啟全新生活的載體罷了。

增田宗昭說:

「我要賣的不是書,生活提案才是我認為非賣不可的東西。

我希望代官山蔦屋書店變成擁有許多生活提案的文化森林。

要做到這點,靠網絡是行不通的,一定需要實體空間。」

讓網絡與實體發揮相輔相成的作用,對於企業來說,才是最有利的,只不過很多企業,還沒想明白。

總認為網絡就是網際網路、就是線上、就是虛擬世界,其實網絡的核心是連結,網絡的核心是給用戶創造特別的、精準的場景,讓我們能夠更加舒服、快捷地解決我們的問題。

可以說,蔦屋書店的成功,跟它的創始人增田宗昭脫不開關係。

增田宗昭這個人,在日本國內,算得上是「離經叛道」。

比如很多日本的大公司,上班都必須得西裝革履,不然就是不尊重別人,但在他的公司,全員都穿牛仔褲。

這還只是一個其中的小故事,關於他的經營哲學,以後有機會,我會跟大家講講。

好了,今天關於蔦屋書店的案例,我們就講到這裡。

希望今天的講解,能對你有所啟發。

關於蔦屋書店,你之前有聽說過嗎?

它的成功背後,有給到你一些啟發的點嗎?

如果有,不妨在留言板聊聊,分享下你的珍貴意見,好了,我們明天再見。

相關焦點

  • 蔦屋書店:日本最火書店,全國一半人是會員,年收入3607億日元!
    書店同時,它擁有日本最大的會員積分體系。2003年,創始人增田宗昭推出跨業種通用積分服務「T積分」,將書店的高端用戶作為一種資源,與眾多百貨中心、超市實現連結,構成全日本最大的零售用戶群體,覆蓋日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 6000萬會員數據,造就日本蔦屋書店基業長青
    日本人口總數為1.27億(2018年),而蔦屋書店的會員人數竟達到了6000萬,佔日本總人口的50%。在實體書店持續衰退的今天,它為何能締造逆勢崛起的神話?自2011年開始,蔦屋書店的營業額就屢創日本新高,每月盈利上億日元,是日本其他品牌書店總營業額的90%。
  • 日本總人口的一半是它的會員,全球最美書店美在哪裡?
    ——蔦屋書店 增田宗昭蔦屋書店號稱是全世界最美的書店。作為一家從日本走向全球的連鎖書店,現在它擁有1450家門店與7000萬的會員。放在日本,這大概佔到總人口的一半。 一方面是蔦屋書店現象級的增長,而一方面是實體書店行業的整體破敗。
  • 包羅萬象,日本書店變成百貨店
    男女老幼書店聚會日本最像百貨店的書店莫過於蔦屋書店,位於東京高級住宅區的代官山蔦屋書店2011年12月開店,這家書店不僅像大百貨店,也堪稱大型娛樂設施,書店中有咖啡店、酒吧、旅行代理店、CD租借店等。日用雜貨的種類之多不亞於超市,如食鹽、拖鞋、剪刀、毛巾、衣服等商品,書店的酒吧設備和氛圍不亞於高級酒店。假日裡男女老幼歡聚一堂,大家著裝休閒,營造出和諧、溫馨的氛圍。
  • 「書房」安在社區裡,昌平這家書店超讚
    走進書店,你會發現書架貼著圖書的分類:中國歷史、西方歷史、日本文化、傳記…… 周青豐說,經過3年多的運轉,他們的書店會員體系已基本運轉起來,一批對閱讀有一定品質追求、20-50歲的中青年人群,成為書店的會員主體。 據了解,微言小集的會員卡分級分為月度、季度、半年和全年4檔。對於會員最大的優惠,就是可以一人辦卡,全家共享,年費會員每次可借200碼洋的書,不限次數,目的就是為了培養家庭閱讀習慣和文化氛圍。
  • 日本蔦屋書店印象
    日本蔦屋書店於1983年在大阪創立,至今已在全國有1500多家分店。現在,日本的實體書店85%面臨經營困境甚至倒閉危機,但蔦屋書店不僅存活下來,而且營業額連年攀升。蔦屋書店是日本最大連鎖書店和人氣最旺書店。坐落在東京的蔦屋書店代官山店日均客流量已突破萬人次,周末甚至能達到3萬人次。
  • 為什麼日本人為什麼一直保留包書皮的習慣?|日本生活
    如果在日本長居,你又是一個愛看書的人,那麼一定少不了的就是去日本的實體書店買幾本自己喜歡的日語書籍。
  • 日本蔦屋書店:全球最火書店的秘密
    之所以要以「書店」冠名是因為當時的錄像店成人色彩很重,書店更有格調一些。彼時日本的書店、CD店、DVD店行業沒落勢頭明顯。增田宗昭的第一個書店就遭到了很多人的質疑。但增田宗昭堅持的原因非常簡單:當時日本的唱片CD賣得很貴,一個就要上百人民幣,很多人根本沒有機會聽或看。蔦屋書店就是要提供給人們一個場所,讓「對生活有品質追求的人」更容易找到喜歡的、適合的好東西。
  • 吉井忍:中國蔦屋和日本蔦屋並不是同一家書店
    因為在市場上斷貨或絕版的作品也都能找到,這家店可謂是宅族的聖地,又成為電視或電影產業從事者可以找多種資料的寶庫。 T-Card的前身為增田宗昭1983年在大阪開設第一家TSUTAYA租賃店時的會員卡,二十年後的2003年帶有了積分功能,截至目前T-Card發卡的張數近兩億,全國認知度達到97%,使用這張卡的會員人每年有7000萬以上,輕鬆超過日本一半人口。
  • 日本蔦屋書店:全球最火書店的秘密 | 礪石
    之所以要以「書店」冠名是因為當時的錄像店成人色彩很重,書店更有格調一些。彼時日本的書店、CD店、DVD店行業沒落勢頭明顯。增田宗昭的第一個書店就遭到了很多人的質疑。但增田宗昭堅持的原因非常簡單:當時日本的唱片CD賣得很貴,一個就要上百人民幣,很多人根本沒有機會聽或看。蔦屋書店就是要提供給人們一個場所,讓「對生活有品質追求的人」更容易找到喜歡的、適合的好東西。
  • 日本最火書店蔦屋書店設計師領銜設計 重慶將打造城市書店文創新地標
    重慶日報全媒體訊 (記者 向菊梅)7月6日,重慶日報記者從五洲世紀文化投資集團(下稱五洲世紀)獲悉,重慶市「十三五」文化產業規劃項目五洲書店當天舉行「大師設計」籤約儀式,日本最火書店蔦屋設計團隊Klein Dytham Architecture、俄羅斯冬奧會場館主創建築師Matthew
  • 書店測評|日本蔦屋書店首家海外分店:憑什麼比誠品還火
    上個月,日本知名連鎖書店蔦屋書店(TSUTAYA BOOKSTORE)開出了海外第一家分店,落地於中國臺北東區的「統一時代百貨」五樓,前方就是威名遠播的誠品書店信義店。相比號稱亞洲最大規模的誠品旗艦店,對門只有163坪的蔦屋在規模上完敗,但店員介紹,自開業以來,每天都有慕名而來的客人在此排起兩行長龍,只為踏進一家「書店」?
  • 福州張女士給孩子在這家網紅書店辦了卡,結果……
    葫蘆弟弟線上商城關於會員卡的介紹書店:開通之後無法退卡FM全媒體記者守明隨後也聯繫了福州江心公園葫蘆弟弟兒童書店的張店長。張店長告訴記者,他們的總部有規定,卡屬於虛擬物品,辦了卡不予退卡,況且這次退卡原因是由於消費者張女士自身原因造成的,而非他們的過錯。
  • 探秘日本「最美」書店—蔦屋書店
    蔦屋書店,日本中產階級為何都愛來這裡?並且全日本有大約一半20世代的年輕人給人一種沉靜的閱讀氛圍。五層的空間能看出蔦屋書店能不能成為一家立體的書店模式,
  • 日本古書店淘書指南
    衝繩「市場的舊書店烏拉拉」大概是因為日本人在出版行業進入發展階段之後,對書的質量還是很有要求的。因為在日本成立一個出版社,可能幾個人就夠了。只要你達到條件就可以開始出版自己出版社的書。再加上日本人克制節約的習慣,經濟蕭條的時候,買書不會變少,簡裝版也大行其道,類似於巖波文庫。這樣的只進不出,積攢過多的話。將自己的不需要書二手販賣掉也是很多人的選擇。
  • 日本人愛上書店除了有美女店員,其實還因為這個...
    而且,日本的各大書店都有自己專門的書套,書套對於買書的人來說可以保護隱私,而且對於書店來說,也是一種移動廣告。一些書套收藏愛好者也跟集郵一樣瘋狂。在日本的這段時間,我發現無論在地鐵上,咖啡館裡都有很多人拿著書在讀,而且絕大部分是包好了書皮了。
  • 讓客人睡書架,排隊排到半年後,這家日本書店不賣書卻爆紅全球
    如果這時恰好有一張床讓你倒頭就睡大概能名列「人生最幸福的十個瞬間」榜單了▼  這早就不是夢了——早在2015年9月末日本房地產商R-Store在東京池袋區推出了「Book And Bed Tokyo」新式酒店▼
  • 日本東京風俗街開設販賣愛情的書店
    人民網東京4月16日電(吳穎)位於日本東京新宿的歌舞伎町一角,男公關店經營者手塚真輝去年秋天在這條情人旅館酒店林立的街區裡開了一家以「愛」為主題的書店。 圖片說明:由歌舞伎町的男公關擔任店員的書店「歌舞伎町圖書中心」,圖片來源於日本《朝日新聞》 這家書店叫做歌舞伎町圖書中心,書架上400冊以「愛情」為主題的書籍被分為粉色青澀初戀系列、紅色炙熱的愛情系列和黑色愛憎糾纏的愛情系列
  • 日本最美的五家書店,你去過幾家?
    閱讀隨時會讓人感到一種刺激的快感,書店也成為現代人們的精神庇護所,日本,是一個愛讀書的國家,遍布全島大大小小的書店風格迥異又特色鮮明,透露出一種濃濃的人文氣息和日本獨特的文化底蘊
  • 日本最大連鎖書店押注中國市場
    本報特約記者 宋 毅據日本《讀賣新聞》22日報導,日本知名書店蔦屋書店在中國上海新開設的店鋪於21日向媒體記者開放,並準備於本月24日正式進行營業。蔦屋書店的母公司是創立於1983年的日本文化·便利·俱樂部集團(簡稱CCC集團),是日本最大的書店連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