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來某中醫館做理療,醫生居然說我最近氣色很好,難得的一次「沒啥大問題」(對的,我原來每次來經常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
好奇怪,我最近因為油膩大叔的事很煩,而且連續幾天喝酒到凌晨4、5點了,身體應該很虛才對。
我們認識很多年了,我一直在他這裡做「保養」,所以雖然平時不怎麼鍛鍊、作息也不怎麼規律,但因為一直做「保養」,身體還行。
我就問他,最近生意怎麼樣?
他說:「生意受到影響並不是太大,但幸虧他們大部分都是熟客,大部分都有充值,所以現金流沒出現大問題,也算是一種幸運吧。」
其實,隨著國家「中醫」戰略的實施,未來「中醫館」可能會像美容SPA一樣地「普及」,而且國內美容直營連鎖第一品牌奈瑞兒50%的業務也已經是大健康了。
中醫館,絕對未來可期。
那麼,中醫館面對疫情的衝擊,該怎麼辦呢?
我有幾個建議:
1)名字不要太「醫院化」。
我看到很多人遇到身體問題才來中醫館做調理,這樣受眾群就很窄,應該起一個很大健康的名字,而非醫院的感覺,讓有健康意識的人都願意進來。
我記得丁香醫生原來做得特別專業,都是醫生講給「病人」的內容,用戶很快到了天花板,但丁香園開始定位於「大健康」的知識普及:
用非常消費者的語言來和用戶、讀者溝通的時候;
用戶面一下就廣了。
用戶基數從幾百萬立即瘋漲到幾千萬、甚至過億。
權健就是被丁香園揭發的。
所以現在丁香園已經成了非常大的健康門戶,以及健康商品商城,據說銷量很不錯。
其實中醫館面臨的問題也一樣,就是千萬別面向那些已經有問題的「病人」,而是有健康意識的大多數人。
中醫,治未病,理應針對所有人。
2)除了賣理療服務之外,還應該賣標準化的「產品」。
比如可以是頸椎枕理療,比如養生湯,比如艾草等等,不要什麼都依賴於人,依賴於人的生意都做不大。
其實中醫館裡面賣一些湯品一點也不違和,要知道廣東這邊煲湯是一大風俗,接受度非常高。
注意,是煲湯,而不是煲中藥。
一份好的煲湯可以賣到20~80/份,利潤非常高。
誰說大家就不能去中醫館點「湯」的外賣呢?
甚至可以賣搭配好的原材料(像包中藥一樣包湯品原材料)也行,回到家自己煲一兩個小時,我相信會大受歡迎。
而且中醫館對於賣湯品而言,是一個很好的背書,當然,前提是:不要有中草藥的味道,而且要好喝,真的養生。
如果你是開中醫館的,想自己賣湯品但自己不專業,廣東的完全可以和「山泉公館」(很多明星像周星馳都來喝)合作,我認識他們吳總,很快也會在十英尺早餐櫃售賣。
3)中醫服務可以更加專業化、細分、IP化。
你看,現在有專門修腳的,有專門採耳的,有專門只做頸椎按摩的,有專門做正骨的,大家都越來越專業化。
否則,你一個中醫館,人家不知道你的特色是啥,是艾灸、推拿還是正骨?
個人認為中醫館很多細分品類都有機會。
比如我這個醫師朋友,就是專門調氣血的,經常幫我調氣血、活經絡,我和他開玩笑:你完全可以把自己打造成中國最有名的「氣血師傅」,因為太專業的名詞大家不一定聽得懂,但說起氣血誰都懂。
誰想通氣血,都願意找你。
你也可以開闢一個所謂的「新品類」,對,是基於用戶需求的全新品類,而非專業劃分。
這樣,就有機會成為一個IP。
設想一下,如果你的中醫館是一個平臺,在這個平臺上有各種各樣的IP,那麼,生意想不火都不行。
4)最後一個建議,你要有「流量」產品。
幾乎所有中醫館面臨最大的問題就是人流問題,因為沒有足夠的客流,導致很多生意難以為繼,疫情期間更是如此。
成都有一個品牌叫做常樂,大家可以關注下,人家做理療的,但是靠足浴起家,中國的足浴及洗腳文化太普及了,幾乎不需要教育,就像理髮一樣,快成了很多人的「剛需」。
長沙還號稱「足都」,即大家談事聊天最喜歡去的地方竟然是「足浴店」,就連瀋陽號稱「浴都」,一般人談事都喜歡去澡堂子(人家的澡堂子可是五星級的)。
對於大部分中醫館而言,我個人認為,頸椎推拿就是一個流量產品,受眾面廣,技術難度不大,體驗好,費用也不高,值得拿出來引流。
中醫館,相對於其它行業而言,有一個最大的優勢,那就是一旦技術好,就很容易和顧客成為一生的朋友,即顧客的終身價值大。健康管理是一輩子的事,如果你比顧客還了解他的身體和健康,並能調理好,他就可能是你一輩子的顧客。
所以,終身會員制是一個非常適合中醫館的模式。
你或許還想看標【張桓投資筆記】不再錯過有料文章2020,我開通了「視頻號」,在視頻號裡面我會和大家分享一些商業投資方面的心得和感悟,包括分享平時吃喝玩樂這些有趣的事情。可以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我的視頻號,非常開心和大家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