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馬蒂斯(Henri Matisse ,1869—1954),法國著名畫家,野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同時也是一位雕塑家和版畫家,以使用大膽及平面的色彩、不拘的線條而聞名,風趣的結構,鮮明的色彩及輕鬆的主題是其繪畫突出的特點,被認為是畢卡索同時代最重要的藝術家之一。
1940至1941年,一場嚴重的疾病使其經歷了兩次複雜的手術,也使得這位已72歲高齡的藝術家餘生再也不能常時間的站在畫架前作畫。於是這位老藝術家便坐在輪椅上、倚在床上,真正開始了他的剪紙創作。馬蒂斯用剪刀「雕」出的人體、植物、動物以及富有幻想的阿拉伯裝飾圖案,放在白色或彩色的底子上不停地挪移,直到它們取得和諧均衡的效果為止 。這項工作的結果是,一些作品成為獨立的、完整的畫,而另一些則成為這種工作方式逐漸成為掛毯、彩色玻璃窗、瓷磚、招貼畫、書籍封面的設計模型。一種獨立的藝術樣式並在其晚年創作中被廣泛利用。
《芭蕾舞開幕了》習作 58.5×69.8cm
剪貼藝術 法國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
《吞劍的特技演員》1937年 58.5X69.8CM
剪貼藝術 巴黎 蓬皮杜藝術中心
小丑的葬禮——《爵士樂》插圖
1943年 剪貼藝術
舞者——《爵士樂》插圖1943年 43.5×34.1cm剪紙
剪紙作品這些大膽的形象,不管是完美的平衡還是對比強烈的彩,它們都在散發著一種力感。它們那種運動中的力感配以色彩,好像是馬蒂斯自己也變成了這些色譜一樣。他曾經說,色彩能激發出「私人」的情感;他在生命後期發現的那種鈷藍色,就像是「一面專門為他而敲響鑼」。尼斯馬蒂斯博物館館長Seligny說,在戰後那段憤世嫉俗和黑暗的年代中,「他帶著一種巨大的力量走向了希望和光明」。
作品賞析:
《憂愁的國王》1952年 292×386CM 剪貼藝術 巴黎 蓬皮杜藝術中心
《憂愁的國王》作於1952年,是馬蒂斯對剪紙不斷追求與努力的結晶,它是根據《聖經》的一段故事創作的。故事講述是老國王大衛有個叫亞沙龍的愛子因做錯一件大事而離宮出逃。他他一走就是好幾年,國王天天都在思念他。終於有一天,國王把亞沙龍盼回來,可他不是為了回到父親的身邊,而是帶了人來爭奪王位的。國王和全城的百姓奮力抵抗,最終取得了勝利,亞沙龍被殺死。老百姓們歡呼、跳躍、互相慶祝勝利,老國王大衛卻痛哭失聲。日子一天天地過去,大衛王卻一直抹不去心中的憂傷哀愁,為了讓國王開心,大臣們為他準備了音樂歌舞,在歌舞聲中,國王強顏歡笑,內心更是無比悽涼。這幅剪貼作品,卻有繪畫的效果。畫面中色彩跳躍、明快、但是畫的中心由一大塊黑色佔據,傾斜、下沉的色塊給歡樂的氣氛注入了憂傷、沉重的氣息。
《長尾鸚鵡和美人魚》337×773CM 1953年
1953年,也就是馬蒂斯辭世前一年,他完成了《長尾鸚鵡和美人魚》的創作,畫中,被彎曲的阿拉伯式紋飾圍繞的「遊泳的女郎」和長尾巴的小鸚鵡得到了完全的簡化。正如畫家後來談到的,在這裡,彩色不是一個簡單的 意外事件,也不是一個簡單的小故事,而是內在元素的協調。在這協調之中,線條、體積及色彩都半夜裡各自的角色,這是整體給予一件作品在新的現實中的新的空間的能量的優異處。
馬蒂斯在談到他的剪紙時說:「我曾用彩色紙剪了一隻小鸚鵡,就這樣,我也變成了小鸚鵡我在作品中找到了自己。中國人說要與樹齊長,我認為再也沒有比這句話更正確的了」馬蒂斯晚點的表白,表明了他有一顆永不泯滅追求純真與至美的童心。
孩子眼中的世界是天真無邪的,馬蒂斯用剪刀表現的這個世界也是天真無邪的,他用華麗的色彩稚拙的造型為孩子們展示了一個個美的瞬間。孩子們在欣賞、讚嘆之餘也萌生了創作的衝動,用剪刀剪、用小手撕,表現了他們內心絢爛而純淨的世界,還有他們對美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