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餐流行,也許並不是健康膳食的最好選擇,卻是白領女孩的一種健康生活方式的安慰劑。
全現在版權所有,轉載請聯繫授權並註明出處
字數 4602
閱讀約10分鐘
「怎麼又給我推這個廣告——是不是只有胖子才能看到?」
「代餐奶昔品牌Wonderlab的微信廣告,留言太多了。」
「這是我在朋友圈看過最活躍的廣告,半個朋友圈都在留言,聲討這種新出現的『智商稅』。」一位中年碼農對全現在說,仿佛他發現了什麼不得了的東西。
實際上,最近一年,隨著多個網紅代餐品牌的興起,代餐越來越多出現在公眾視線中,以及許多人的餐桌上。
「為什麼有代餐出現?最初是因為有人沒條件好好吃飯。比如病人、戶外運動者。」健身膳食博主Stella雅璐說,一年前她對市場上出現的代餐產品抱有很深的成見。「現在怎麼變成了都市白領女孩吃代餐呢?好好吃飯不香嗎?」
雅璐經營的「咕嚕健身美食」在B站擁有35萬粉絲,是影響力TOP 20的健身類博主,與Zoey等最熱門的主打運動的博主不同,她從3年多前開始用Vlog的形式,推薦各類健身食譜。雅璐說,自己之前並不覺得代餐有什麼推薦價值,「十多塊錢一瓶的代餐奶昔,和1元錢可以買到的蘋果、燕麥片沒有區別。」
和一年前不同,現在雅璐開始謹慎地在私家小店鋪裡上架低脂的零食,視頻中也推薦了「丟糖」等主打無糖的品牌,還開發了自己的輕卡歐包項目。
過去一年中,代餐以更多元的形式湧現在公眾視野中,從最早的奶昔到代餐奶茶、蛋白棒、雞胸肉丸、全麥麵包、甚至控卡的米飯和麵條,吸引著白領不斷下單,有人甚至一次買幾箱囤在辦公室。
雅璐強調,這些五光十色的代餐都很難替代主餐,她稱之為減肥期間滿足口感的小竅門,「想開一點,這也是一種進步,至少不再信賴減肥藥了。」
《2017-2022 年網際網路 + 減肥產業行業運營模式及市場前景研究報告》調查顯示,目前中國肥胖、體重超重人數已達 3.25 億人。低脂飲食成為許多人的一種剛需。而代餐出現的合理性是,在忙碌生活與健康飲食之間提供一種「折中」選擇。
各類代餐推薦,圖源/小紅書
在資本的助推下,多家主打代餐的品牌快速成長,尤其在今年疫情之後,成為不多見的消費領域創業熱潮。
2020至今,代餐領域投融資事件近14起,僅7月就有6起融資。騰訊投資、IDG資本、源碼資本、君聯資本、真格基金、元璟資本等知名機構紛紛入局。主打代餐奶昔的Wonderlab、 HON Life好麥多、Smeal、王飽飽等品牌在各大電商平臺上都有很好的銷量。
代餐品牌融資情況 圖源/IT桔子
不過,這個領域的蓬勃現狀也讓入局者擔憂。
一位業內人士稱,代餐概念火了,產品卻參差不齊,供應鏈不完善,虛假營銷嚴重。他指出,特別是最近被爆的食品安全隱患,更是為剛剛起步的代餐產業蒙上一層陰影。
「資本應該更加審慎地看待每一個創業項目,尤其需要注重產品的供應鏈和研發上的投入。這樣,代餐才可以在減脂之外,向更大的健康飲食市場擴展。」元璟資本副總裁陳默默表示。
從減肥藥到健康零食
2019年之後,代餐市場湧現出諸多創業項目,隨著入局的玩家增多,代餐的品類也更加多元化。
「代餐賽道中,從士力架、奶茶,到麵包、蛋糕,再到跟我們理念一樣的無糖蛋白棒、能量棒、奶昔等都是競爭對手,能夠代替一頓正餐的,都可以叫做『代餐』。」ffit8創始人張光明認為,代餐能夠涵蓋的產品非常多。
大致來說,目前市場上能夠看到的產品有三類。一類是那些「橫空出世」的網紅代餐品牌,主打日常代餐的「大單品」,如王飽飽、Smeal、ffit8 等品牌,大多以麥片、奶昔、蛋白棒產品為切入點。
Wonderlab與喜茶合作款 圖源/官網
另一大類,則是Keep、薄荷、超級零等主打的健身App推出的產品線,除了單品,大多會推出針對健身人群的長期食譜,如3 天、21 天低卡輕食盒子。
此外,傳統食品企業也紛紛入局,康師傅推出「陽光優纖」品牌,旺旺發布了旗下的健康零食品牌FixBody;主打粗糧衝調的五穀磨房也推出了新的代餐系列。
「國內的輕食代餐將會是一個巨大的市場,這不是中國特色,在國際上代餐一直是快消品的分支。」陳默默對這個領域做過詳細的研究。
歐美國家,可以代餐又能作為營養零食的能量棒,在超市、加油站、報刊亭、甚至是咖啡館的收銀臺上隨處可見。有數據顯示,歐美國家80%的能量棒消費都是來自沒有特定營養需求的大眾消費者。
雅璐在美國留學期間,也經常看到身邊的同學購買零食棒(snack bar)。僅這一種單品,2019年在美國市場規模就達到481億美元,佔全球市場近42%份額,其中頭部品牌大都來自快消品巨頭,包括綜合零食棒Clif Bar、瑪氏投資的堅果棒Kind Healthy Snacks、家樂氏收購的蛋白棒RXBAR。
減脂代餐棒 圖源/視覺中國
相比之下,國內的蛋白棒市場規模目前僅有4億,頭部品牌包括Fiit蛋白棒、野獸生活的生酮能量棒、原始廚房能量棒等,對比美國市場還有很大的增量空間,特別是穀物、堅果棒等新產品。
雖然大多數代餐的產品概念來源於國外,但國內行業也正在試圖「提升」代餐的產品體驗,以進入甚至改變當下年輕人的生活方式。
「中國人的口味和西方有所差別,大多數人還是希望能吃到主食和熱食,」超級零創始人王珂稱,因此級零聚焦在健康速食飯和速食麵產品,比如辣子雞丁飯、梅菜東坡肉飯和火雞面等等。
據雅璐觀察,新興的代餐品類中,最受歡迎的還是價格不高、口味多樣速食類產品。「不僅是代餐,速食、快消類食品一大類都這兩年越來越受歡迎,這和大家的生活節奏快有關。」
健康減脂的「剛需」?
大多數受訪者認為,代餐突然成為網紅,離不開新一代消費者對健康和減脂的極度關注。
「如果不吃一些低脂輕食,或者代餐,我會一直認為自己馬上就變胖了,有一種深深的罪惡感。」90後網際網路公司公關張雪說。儘管她的體重只有100斤出頭,但每天都擔心會長胖。
張雪自己也承認,她對體重的要求有些苛責。但她表示,身邊很多朋友,不論男女胖瘦,也和她一樣,都把低脂零食作為日常「淘寶」的必備。
都市白領對身材的敏感度,可以催生足夠大的消費風口。這是一個早就被盯上的市場。2017年前後,國內就興起了一波輕食熱潮。但到2018 底,輕食一度陷入冷凍期,經歷了一次市場大淘沙。
輕食代餐 圖源/視覺中國
輕食作為最初減脂、健康的主要產品,曾受到普遍質疑。一方面,是因為整個行業普遍 「 貴且難吃 」、「 同質化嚴重 」,且市場只停留在一二線城市,受眾難以擴展 ;另一方面,是因為產品本身營養也不全面,且醬汁熱量高、蛋白質含量少。曾紅火過一段時間的沙拉日記、甜心搖滾沙拉等多家企業相繼關停。
金剛是北京望京Fitness健身工作室是一名資深健身教練,他一直不推薦學員吃輕食外賣,「很多輕食只有菜葉子,明顯不滿足均衡營養的需求。如果沒有時間吃晚餐,我會建議他們到樓下便利店花幾塊錢買個香蕉、雞胸肉或者關東煮的雞蛋。」
輕食之風漸退,代餐成為新的熱點。
大多數代餐產品會主打兩個賣點,首先是可以提供足夠全面的營養,同時有飽腹感,可以替代正餐。第二則是包裝精美、口味豐富,區別於傳統單調難吃的減脂餐食。
以主打健身和健康膳食的薄荷健康為例,這款推薦健康膳食的App,其產品負責人王亮在採訪中表示,切入代餐市場的主要原因是很多用戶抱怨,減肥健身這個場景裡面缺乏真正營養、好吃的產品。
這正是超級零、Wonderlab等品牌迅速進入大眾視線的原因。
「代餐不是減肥產品,準確地來講,這是一種生活方式。」陳默默對全現在表示。
在她看來,即便不購買代餐,越來越多的90後也在傾向於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自己做飯、堅持運動等等,本質上二者的意義是相通的。
今年,這些產品也通過年輕人熟悉的網絡渠道迅速傳播開來,特別是在今年長達幾個月的線上生活期間。 「因為疫情居家,健身房沒有開門,輕食店也暫停營業,我特別擔心自己長胖。有一次同事在薇婭直播間買了王飽飽麥片,分了我一包,很快就種草。」張雪表示。此後她做了多種嘗試,只要有新的代餐食品,不論是Wonderland奶昔,還是Fiit的蛋白棒,或是雞胸肉丸,她都會動手囤起來。
即使是注重體重管理的健身群體,也開始接受減脂低卡的代餐食品。
金剛最近看到學員吃低脂奶昔時,第一反應是可以幫助學員少喝一點奶茶,「如果大家選擇健康低脂的零食來滿足口腹之慾,不再去買薯片、巧克力、奶茶,也是有效果的。」
健身不能靠代餐
但雅璐認為,選擇代餐並不能和健身減肥劃等號。
「最耳熟能詳的「代餐」其實是高熱量壓縮餅乾。因為如果真正要『代替一餐』,起碼熱量可以滿足成年人一餐的熱量需求,最起碼300-500大卡左右,並且在蛋白質和微量營養素方面也都能滿足正常人日常需求。而減脂是在正常飲食的基礎上降低熱量攝入。」雅璐說。
金剛也不建議會員們為了減脂過多購買代餐。「吃飯是為了獲得營養,我反對沒有營養又貴的飲食。很難分辨其中的營養成分,是不是添加劑?能不能被人體吸收?」 在他看來,代餐中的魔芋類、粗糧食品僅僅是產生飽腹感,不能提供人體所需的蛋白質、維生素等。另外,很多零食裡會加入代糖,雖然卡路裡低,但長時間食用會影響消化系統。
雜糧類代餐,圖源/視覺中國
他說日常只會推薦增肌必備的蛋白粉,「此外就是正常吃飯,少油、少言、少糖、多蛋白質。肉、白米飯、牛奶這些都可以正常攝入,便宜又健康。」
和健康達人相比,張雪認為自己生活在另一個世界。日常就喜歡奶茶、零食,沒有時間自己做飯,公司食堂和外賣是飲食的常態。同樣為了「減脂」,能夠選擇營養代餐,而非傷害身體的減肥藥,已經是一種進步。因此,她雖然了解代餐的種種問題,卻不認為代餐是智商稅產品。
「只能說大家沒時間做飯,吃外賣又覺得愧疚,就只能這樣。也許很難真正幫助減脂,至少可以控制體重。」雅璐說。
正如專業健身人士所擔心,代餐產業面臨著產品依舊參差不齊的問題,也存在安全隱患。打開微信、快手、抖音、小紅書,以及淘寶的諸多直播間,都可以看到不同的代餐推薦。除了大眾熟悉的產品,也不乏仿造款和「三無」品牌。
體重管理的噱頭也催生了許多急功近利的商業行為。
2020年8月,國家食藥監總局曾通報,食藥監部門發現有減肥代餐類產品添加違規藥物的違法行為。比如,有些不良商家在違規代餐產品內添加超量的高濃度兒茶酚,導致轉氨酶升高,在多起代餐飲旗肝衰竭的案例中,轉氨酶水平高達3000u/L,正常值應低於40u/L。
雅璐說挑選代餐必須十分謹慎。她曾經收到過一種自稱是全麥穀物麵包,打開包裝後,奶和糖精混合的香味一下子衝出來,讓她很疑惑,「這種產品根本沒辦法幫助控制熱量和糖分。」
爆款之外
儘管飽受爭議,但當下代餐卻是一門好生意。眾多創立不足一年的代餐品迅速破圈,打動無數追隨者。
和此前的網紅消費品一樣,代餐品牌也離不開精準的營銷策略,直播帶貨、社交廣告都能看到代餐的身影。王飽飽、超級零等產品,最早是在薇婭、李佳琦的直播間裡大賣,才迅速出圈。今年9月,Wonderlab代餐奶昔的微信朋友圈廣告投放,儘管引來無數吐槽,但也觸發了多次傳播。
Wonderlab的直播間投放 圖/知瓜數據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表示,這個行業實在發展得太快,打造差異化產品的過程中,比品牌更重要的供應鏈和研發,反而容易被忽視。
以市場上最為常見的代餐粉、代餐麥片為例,紅豆薏米粉和燕麥魔芋粉或者燕麥片,其本質是廉價又低卡的粗糧,幾乎每一個代工廠都可以完成,入行門檻低,價格競爭激烈。
薄荷健康的產品負責人王亮認為,目前行業必須把拓展應用場景,「從減肥健身擴展到更大的家庭場景」。
「健康飲食的市場非常大, 遠非一兩個爆款可以涵蓋。從功能性到日常化,需要一步一步穩紮穩打。」陳默默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