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錢不燒敞口鍋,有女不嫁無公婆」,這是一句農村俗語,該諺語淺顯易懂,無非說明兩點:第一句說的是要倡導人們養成節約不浪費的好習慣,第二句反應的是農村女孩的一種擇偶標準,第一句認可,第二句未免太自私並不認同。
有錢不燒敞口鍋
生活在農村的想必都知道,農村日常做飯用的是灶臺,我們農村稱為「鍋臺」,三孔徑配三個鍋,主鍋熬粥口徑較大,二號鍋尺寸次之,小鍋洗刷用,當然了即便是小鍋也會做個蓋子,我們那裡稱為「鍋拍子」,目的就是在燒火做飯時候不至於散氣使溫度降低過快,如果敞口蒸饃可想而知,就是用劈柴火也蒸不透饅頭。這和現在的高壓鍋煮肉時一個道理,燒無蓋敞口鍋就如同高壓鍋不帶蓋子,既浪費了燃料也又不能按時做熟飯菜。這句話的道理就是向大家說明一個淺顯的生活習慣,要做到節約而不是肆意浪費。
說到這裡,我就和大家講下我的親身經歷吧,在我的記憶中我奶奶燒柴火最省,以至她不讓別人燒火(柴火燒大鍋)。
從記事起只要她進廚房,她就一個人坐在灶臺前燒火,經驗十分豐富,先用小錘將玉米杆,高梁秸、玉米芯砸扁,然後分成一條條地放進灶膛裡用燒鍋棍棍挑著燒,用奶奶的話說這樣用柴火能將燃料燃燒充分。其次就是在鍋裡下面熬粥一,她一般是先乾糧放上用熱氣給熱了,還不忘在下面放上一盆水,等到乾糧熟了水也熱了,然後再將熱水倒入暖瓶,以此作為全家人的飲用水。以至於奶奶被村裡人稱為「第一會過日子」的人。
總結:現在農村生活條件好了,做飯方式變了,灶臺一般都改為液化氣灶了,旋鈕一擰開火做飯,很是方便,雖然現在更為便捷但是液化氣也是拿錢買的,一粥一飯當思不易,即便到現在還是要建議大家保持好這種良好節約的好習慣。因為能省就是賺,能省就是美德的體現。
有女不嫁無公婆
「有女不嫁無公婆」這句俗語在之前的農村一直是女孩挑婆家的首要準則,為何會出現這樣的話呢,原因還是一種老封建思維,之前很多農村人覺得如果一家庭中無父母,自己成為孤兒,說明這個家庭甚至家族都是「刑克」命,女人嫁過去是不吉利的,第二呢,之前如果兄弟眾多的家庭如果無父母的家庭做事沒有主心骨,自己閨女要是嫁過去是怕吃虧,總結成一句話那就是「自私」唄,正是這種狹隘的婚戀觀念導致很多無父母的家庭找媳婦很難。
可事實上是這樣嗎?男方缺失了父愛母愛更懂得尊老愛幼,試想假如一個女孩嫁給了這樣的家庭豈不是娘家又多了個兒子呢,既然感情上經得起考驗已經能成為一家人了,那還有啥說的呢!反而這樣還減少了婆媳矛盾了呢!為此我覺得在當下的擇偶觀念中一定要改變,對方無父母怎麼了,沒有父母更懂得孝順,更知道家庭責任這個重擔的重要性。
總結:挑選配偶牽手未來,不能只想著自己,也要客觀的分析及思考下,身邊無父母的孩子成才成事的數不勝數,單親、孤兒家庭忠孝之家也有很多,不要一刀切。
以上即是我對這兩句話的理解及觀點表達。這雖然是很淺顯的俗語,但是卻有一定的教育意義。對於農村生活不易的理解要形成一種樸素節約的好習慣,繼而讓這種好的傳統得到傳遞及發揚。前半句我十分認同,後半句要學會挖掘背後的深刻意義,這不要只看表面了。
【本文原創:三農小參考,聚焦三農百態,歡迎關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