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案說法論白疕/銀屑病/松皮癬
銀屑病是以紅斑為主,伴有閃光銀白色脫屑的慢性皮膚病。因抓去脫屑,有點狀出血,如匕首所刺,故名「白疕」,因形狀如癬,脫屑有如松皮,故又名「松皮癬」, 皆由外形而命名。《醫宗金鑑》「白疕之形如疹疥,色白而癢多不快,因由風邪客肌膚,也由血燥難營外」。今舉一案以論之。
宋姓男,三十七歲,零八年五月案。患銀屑病數年,輾轉治療,效不如意。見除面部外,全身泛發,皮損大如五角錢幣,小則如針眼大小,大者表面白色,底部潮紅,輕刮之即露出淡紅色之薄膜,再刮之即有露珠樣出血;小者如新出之疹。兩小腿因抓撓方便,已有肥厚、苔癬樣變,狀如「牛皮癬」。此所謂常見之「尋常型銀屑 病」。
顧伯華先生所撰《實用中醫外科學》對此病論述甚為良善,但臨證總覺漫無邊際,無所適從。其所論之證型若無幾十例乃至上百例之積累,殊覺無憑。
其分型如:風寒,風熱血熱、溼熱薀積、血虛風燥、血瘀、肝腎不足、火毒熾盛,分型甚眾,可作臨證之「教科」。
中醫治病向來有異病同治之法,此病之基底部出血乃是熱甚血燥,熱毒鬱於肌表血分,與溫熱發斑同理,故可取溫熱斑疹之治法而統治之。
犀角地黃芍藥丹,血升胃熱火邪幹,斑黃陽毒皆堪治,或易柴芩總伐肝。
此方出《備急千金要方》為療熱病清營涼血之要方,藥僅四味,而清熱解毒、涼血散瘀、和營洩熱之法備;清熱之中兼以養陰,使熱清血寧而無耗血之偏,涼血之中兼以散瘀,使血止而無留瘀之弊。
若阻斷該病之基底部出血,就截斷了其發生發展之重要環節,其餘之起屑、脫皮、瘙癢不藥自愈。更無所謂「紅皮病型」、「膿皰型」之變。
宋案所出方為: 水牛角50克 生地30克 赤芍15克 丹皮10克 紫草10克 當歸10克 蟬蛻10克 麻仁15克 地膚子30克 土茯苓15克 白癬皮10克 甘草10克
除犀角地黃湯為主外,所用之藥皆為輔助,大法就是,清熱解毒涼血兼以祛風潤燥。
外治法也不可少,用青黛、五倍子共研極細末,調膏外擦。
我用此法治癒已有五例,病情輕重不等,遠期療效尚在觀察之中。一己之得,無以慨全,閱者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