丟棄不必要的東西,在生活中,斬斷執念,慢慢做減法,你會發現越活越自在。本著這樣的目的,以及這種全新的思想,越來越多的人愛上了斷舍離。
《斷舍離》一本書名看上去很有中古古典韻味的書籍,其實是畢業於日本早稻大學的山下英子所寫。
特別喜歡裡面經典的一句話:"斷舍離的主角並不是物品,而是自己,而時間軸永遠都是現在。"
雖然只有簡單的25個字,但是它卻直戳成年人的痛點:生活中的包袱和累贅太多了,壓的自己喘不上氣。
讀《斷舍離》會發現:學會捨棄是對自己的一種投資,扔掉無用的包袱和過往的累贅,生活才能更加輕鬆,也會更具有價值。
斷舍離與陳數
2013年,陳數遇到了斷舍離這本書的中文版。並且深受書中理念的影響,她親自拜訪過作家山下英子。
曾經,陳數在短短14個月中拍了4部戲,所有人都在為她高產獲得的名望賀喜。只有她,為自己失去太多東西痛苦不已,而幸運的是他讀到了《斷舍離》這本書。
她說:「在斷舍離的過程中,自己的身體和心靈得到了很好的鬆弛與排毒」。
通過斷舍離,陳數走出了那段「無法與人分享,但又找不到解決辦法的艱難時光」,也讓自己獲得了重生。
她在為《斷舍離》作序時還提到,用「斷舍離」梳理身心,就能按照心跳的節奏去做事。
強調立足當下,通過整理、疏通人與物品之間的關係,脫離對物品的執念,從根源上達到對物品的斷舍離。人待物如此,人生更應如是。
所以生活中,陳數老師多次讓自己停下來,去感受生活,去給生活做物質的減法,精神的加法。
《斷舍離》和山下英子
山下英子出生於東京,是點福利時概念「斷舍離」思想的創始人,《斷舍離》能在中國如此暢銷,實屬她的意料之外。
山下英子考上了日本排名前五的早稻田大學,在大學期間,山下英子開始了通過瑜伽修行,放下自己心中的執念,致力於修行哲學中的「斷行,舍行,離行。」後自己利用空閒時間,將這些整理出來,成為了斷舍離思想。
從2000年開始,她就在日本各地進行演講,而日本出現了全民斷舍離思想熱潮。
何為斷、舍、離?
《斷舍離》的作者山下英子,她將自己與物品的關係,對物品進行簡化、取捨,並提倡人們省出整理的時間、空間、勞力和精力。
斷舍離的主角不是物品,而是自己,而時間軸永遠都是現在。選擇物品的竅門,不是「能不能用」,而是「我要不要用」。
斷,斷絕不需要的東西。舍,捨去多餘的廢物。離,脫離對物品的執著。
現在對自己來說不需要的就儘管放手。
為自己的生活做減法
新版《斷舍離》重新梳理了斷舍離的思維邏輯,也就是立足當下和自我,思考和物品之間的關係,並延伸到人際、婚戀、事業、家庭、時間等領域,清除閉塞感,用新陳代謝的方式來讓自己的人生越來越輕盈。
將日常整理收納的原則歸納為5點:「三分法」、「7·5·1 法」、 「1 out 1 in 法」、「one touch 法」、「自立·自由·自在法」。
並用了大量篇幅講述如何在信息、煩惱、生活、結婚、家務等方面用斷舍離的哲學方法得到自在人生,中間穿插20餘張圖片和12個真實案例,讓讀者在閱讀中更容易對照自己的人生領會到斷舍離的精華。
這本書出版以來,一直備受各界名流推薦,宮崎駿父子曾推出《來自虞美人之坡》詮釋斷舍離精神。
也曾受到楊瀾、素黑、張怡筠、毛丹青、王人平等知名學者和媒體人認同推薦,知名身心靈作家張德芬也曾為老版《斷舍離》作序推薦。
誠如張德芬老師在《斷舍離》序言所說:想要幸福,我們需要先放下對幸福的執念。
斷舍離最重要的概念是「活在當下」。要從「擁有」的觀念中擺脫出來。因為繁華終會落盡,只有活在當下,我們才能感受到幸福。
之所以那麼受歡迎,是因為它抓到很多人的痛點,我們都是平凡人,在物慾橫流的社會努力生活著,渴望心靜一方淨土,正是因為自己做不到,斷舍離的生活態度才成為人們所追求的,看過書之後,感慨之後,還是要繼續努力平凡的活著,這才是生活。
如果有可能的話,建議大家都去踐行一下斷舍離。因為它會在不經意之間給我們的生活帶來驚喜。
這本書才30塊錢,不過一杯咖啡的錢,就可以讓自己換一個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