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精準醫療是一個新興市場,尚未大規模產業化。在泛生子創立之初,關注精準醫療的醫生和投資人都不多。「在一個新的技術被大規模接受前,你要學會做時間的朋友,每天前進一小步。」泛生子聯合創始人、CEO王思振感慨道。
文|《中國企業家》記者 李秀芝
編輯|米娜
圖片來源|被訪者
「腫瘤本質上是一種基因病,發病緣由是人體的基因發生突變,而基因檢測可以幫助醫生更精準地制定腫瘤患者的治療方案。」2020年8月初,在泛生子半年度財報發布會上,該公司的聯合創始人、CEO王思振這樣表示。
泛生子是中國第一批腫瘤精準醫療企業,創立於2013年。2020年6月,泛生子登陸美國資本市場納斯達克,合計募資約2.6億美元資金(綠鞋前),達成了目前全球最大規模的腫瘤精準醫療上市項目(按綠鞋前計)。截至9月16日美股收盤,泛生子股價11.52美元,市值約10億美元。
隨著腫瘤精準醫療的技術進步以及人們對這一技術的認知加深,越來越多的相關公司發展壯大。2020年,成為腫瘤精準醫療的關鍵一年。
在泛生子上市前一周,燃石醫學成為納斯達克的「中國腫瘤NGS(二代測序,實現精準醫療的手段之一)第一股」。9月10日,由基因測序巨頭Illumina(因美納)組建的腫瘤早篩公司Grail(聖杯),也向美國證監會提交了IPO申請,計劃在納斯達克上市。
「隨著時間的推移,還會有更多優秀的公司冒出來。」在接受《中國企業家》專訪時,王思振說。
同時,他認為,腫瘤精準醫療還是一個新興的市場,尚未大規模產業化,還有大量的技術創新等著企業去做。「我們一定要擺正自己的位置,真正理解和履行我們的使命,通過技術創新來解決一些過去在臨床上不能被解決的問題。」
全周期管理癌症
2013年,在何為無博士(在生物醫藥和投資領域擁有多重身份,包括傲銳東源董事長、IDG投資合伙人等)組織的一次聚會上,王思振認識了科學家閻海。
那時距離結束上一次創業不久。王思振曾是美國網際網路通訊公司iTalkBB的聯合創始人和全球市場營銷及企業發展規劃負責人。2012年,iTalkBB以數億美元被263通信集團收購。此後,王思振開始思考自己的下一步職業規劃。
彼時的閻海,則在思考如何將自己的科研成果進行臨床轉化,以惠及更多患者。閻海是美國杜克大學神經腫瘤講席教授、腫瘤基因組學與個體化治療研究者。也是在2013年(上述聚會前),閻海有一項重要的科研突破:他發現了多種常見腫瘤的關鍵驅動因素——TERT啟動子突變。此前2008年至2009年,閻海教授團隊及合作者已首次發現IDH1/2基因突變在腦膠質瘤中的重要作用。
於是,兩人有了共同創業的契機。
從當時的大環境來看,過去十餘年裡,基因測序的成本在以超摩爾定律的速度下降。2003年,人類第一次完成全基因組測序,耗資30億美金。2008年,Illumina宣布,它們的技術可把全基因組測序的成本降至10萬美金。成本大幅降低,使得基因測序進入大規模應用成為可能。
2013年,癌症基因檢測分析公司Foundation Medicine(基礎醫學公司)在美國的上市,更是讓王思振、閻海等人,看到了這一領域的發展潛力。
王思振和閻海把新公司命名為「泛生子」,這一靈感來自達爾文的「泛生論」,它是人類對於遺傳物質——基因的最原始定義。
「我們做的所有事都是圍繞基因這個詞。」王思振告訴記者,泛生子的另一個關鍵詞是癌症。「我們希望圍繞基因技術的發展,做出來一系列基因檢測或分子診斷的工具,使得癌症整體診療水平大幅度提高。」
基於IDH和TERT在膠質瘤分子分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臨床的迫切需求,泛生子在2015年自主研發了「人IDH1基因突變檢測試劑盒」和「人TERT基因啟動子突變檢測試劑盒」,並於2017年獲批上市。
據悉,這是全球首款獲批上市的適用於腦膠質瘤IDH1/TERT基因的檢測試劑盒,可為腦膠質瘤患者病理分型及預後評估提供重要的參考信息。
在腦腫瘤基礎上,泛生子將產品線向其他癌種進行了延伸,已覆蓋近10種腫瘤。從試劑盒到數字PCR儀、高通量測序儀,該公司累計獲批了7款產品,另有7款在報批。「不謙虛地說,我們現在是這個行業獲批產品數量最多的公司,也是產品管線最完整的公司。」王思振稱。
他還表示,泛生子致力於提供癌症全周期管理,即預測、早篩、診斷、監測。目前,診斷與監測、早篩以及藥物研發服務是泛生子的三大主要業務。
從業務形態來看,基因檢測公司的主流臨床服務模式有兩種:IVD(體外診斷產品)和LDT(臨床實驗室自建項目)。前者是公司向醫院提供體外診斷產品,後者是公司為醫院提供從臨床樣本檢測到臨床科研服務的一整套服務支持。
泛生子的招股書顯示,2019年其在腦癌、消化道癌LDT檢測服務的市場佔有率位居行業第一,其中腦癌LDT檢測服務的市場佔比高達58.3%。
從遇冷到爆火
2015年1月底,美國時任總統歐巴馬宣布了一個生命科學領域新項目——精準醫療計劃(Preciscion Medicine Invitative),致力於治癒癌症和糖尿病等疾病,並讓所有人獲得健康個性化信息。這預示著,精準醫療時代真正來臨。
在此之前就早已成立的公司,幾乎都經歷過遇冷境況。燃石醫學創始人生在接受《中國企業家》採訪時曾回憶,該公司第一輪融資時,漢雨生在半年多的時間內談完了30多家機構,卻沒有一家機構給出積極回應。「行業太新,專業性太強,大多數投資者聽不懂我們在說什麼。」
泛生子比燃石幸運的是,它的第一輪融資相對順利——投資人之一是王思振和閻海的「媒人」何為無。
但在泛生子接下來的A輪融資中,王思振在與一些基金接洽後,得到的反饋並不如預期。前啟明創投醫療投資總監、約印醫療基金創始人鄭玉芬鼓勵兩位創始人,並和他們一起復盤了原因。
鄭玉芬向《中國企業家》回憶,彼時,精準醫療在國內剛起步,關注這一領域的投資人不多。而且他們在定價上有點尷尬。泛生子屬於VC期的項目,但從企業發展上來看,他們需要的是PE階段的錢。「VC覺得你要的錢太多了,PE則說這個錢我可以投,但你們還很早期。」
鄭玉芬建議泛生子重新制定資本運作的策略:一、不再廣撒網,而是精準接觸。她給泛生子介紹了一些擁有生命科學背景、投過相關企業的基金合伙人;二、調低估值期望。
2015年2月,泛生子超億元A輪融資宣布完成,投資機構為分享投資、約印醫療基金、嘉道等。
在泛生子創立之初,不止投資人,關注精準醫療的醫生也不多。王思振曾和團隊去醫院拜訪一位專家,想跟他聊基因組學在某一個癌種裡面的應用。兩人在門口等了這位專家一個多小時。「很顯然,他對我們這個東西不是太感興趣。見面的過程也是這樣,對方不積極,也不了解基因組學到底是幹什麼的。」
「在一個新的技術被大規模接受前,你要學會做時間的朋友,每天前進一小步。」王思振感慨道。
如今,泛生子已與全國500多家三甲醫院建立了戰略合作關係。截至2020年3月31日,泛生子與大約100個國家級KOL(意見領袖)和大約130個區域KOL合作。「專家們對基因和整個精準醫療的研究,包括在臨床上應用這些技術的熱情,是以前不可比擬的。」王思振稱。
投資人對精準醫療的認知改變發生得更快。
2019年11月21日,泛生子宣布完成逾5億元Pre-IPO融資,投資方包括維梧資本、中金資本、弘暉資本等。
泛生子CFO徐策向《中國企業家》透露,在這輪融資中,對泛生子有投資意向的基金遠比最終敲定的多。「我前後接觸下來的基金起碼有100多家,包括產業基金、醫療專業基金、主權投資基金以及綜合性基金。你會發現,每一類型的投資人對這個行業(腫瘤精準醫療)都有興趣。」
宣布完成逾5億元的Pre-IPO融資後的次日,泛生子遞交了赴美上市的申請。
登陸納斯達克前,泛生子曾計劃發行1300萬股美國存託股,預計募集資金1.5億美元到 1.755 億美元。就在上市前一天(2020年6月18日),泛生子宣布擴大發行規模,計劃發行1600萬股美國存託股,發行價格也由13.5美元上漲至16美元。
王思振解釋,「泛生子在上市前夕做出這種調整,正是因為公司在路演過程中,看到投資人認購(泛生子股票)的熱情太火爆了。」
「水手」的難題
泛生子的北京總部位於中關村生命科學園。在這裡,隨處可見貼著寫有「水手」的標籤和提示語。泛生子的員工告訴《中國企業家》,公司內部有一種「水手文化」:公司是一艘船,員工們都是水手,王思振是這艘船的船長。
採訪中,王思振透露,自己是一位海上帆船愛好者,他還花過一兩年時間進行帆船訓練和比賽。創立泛生子後,因為太忙,他只好把這項愛好暫時擱淺。「水手精神」逐漸成為泛生子公司文化的一部分。
「航海的本質是探索未知的新大陸,但其實你並不知道終點在哪。這和泛生子在精準醫療或生命科學裡所做的探索類似。而對於水手們來說,很重要的一點是進行團隊協作,以形成合力。」王思振說。
2020年4月,泛生子迎來了一位重量級的新水手。前FDA(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資深專家胡云富博士,出任泛生子首席醫療官,他將領導泛生子體外診斷醫療器械註冊及監管法規事務和藥物研發服務業務。
根據官方介紹,胡云富在FDA任職期間,曾帶領團隊負責審批並監管癌症IVD及LDT,包括首例基於NGS(二代測序)的LDT伴隨診斷服務、首例基於NGS的伴隨診斷試劑盒、首例非小細胞肺癌液體活檢伴隨診斷試劑盒,以及FDA目前批准的僅有的兩款癌症早篩產品等等。
胡云富在接受《中國企業家》採訪時表示,在進入FDA之前的十多年,他曾在一些國際領先的診斷及製藥公司負責產品開發。但要開發出好的產品,需要深度了解政府的監管策略,因此他加入了FDA。在FDA工作11年後,他決定回到企業。這一次,他希望利用自己在FDA的經驗,優化企業的產品研發,同時幫助建立一些行業標準,推進行業規範化。
2020年初,在收到泛生子拋出的橄欖枝後,胡云富和閻海吃了一頓飯。席間,閻海向胡云富介紹了泛生子的產品以及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讓後者大為驚喜。胡云富的直覺是,「他們想要研發的各類產品,恰好是我在FDA時監管的產品,也是我覺得在離開FDA後最能幫助企業研發的產品。」
正是那頓飯,讓胡云富最終答應加入。
「胡在技術和監管體系的經驗及認知,或許會強化泛生子的實力。」中國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賀濱教授向《中國企業家》表示。同時他指出,決定一家公司經營結果的因素有很多,市場對此不宜預期過高。
事實上,從整個行業的發展階段和競爭格局來看,泛生子的確需要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作為泛生子最知名的競爭對手,燃石醫學的整體營收規模和泛生子相近。以2019年為例,燃石和泛生子的營收分別為3.82億元和3.23億元。結合燃石公布的另一組數據——2020年NGS行業收入預計在30億元左右,說明兩家合計佔到全行業份額的近四分之一。
其他未上市的競爭對手亦不容小覷。5月11日,北陸藥業發布公告稱,其參股公司世和基因已於4月21日在江蘇證監局辦理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的輔導備案登記。據世和基因創始人邵陽介紹,該公司擬在科創板上市。截至2020年4月底,該公司已累計檢測超31萬例中國人腫瘤樣本,居國內第一。
相比同行競爭,王思振認為,泛生子更大的挑戰來自於自身:「我們一直強調探索、應用、改變。如果探索的東西不做應用,沒有真正意義。如果應用規模很小,則不能帶來真正改變。雖然我們有很多突破性的臨床產品和技術,但還沒有解決大規模應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