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三十已到,先問大家一個問題,你們當地有沒有這樣一個習俗:大年三十的晚上,父母會給子女壓歲錢,放在枕頭下面,說法一,為了平安,說法二,壓歲,不讓歲數往上增,永葆年輕的意思。
在我們豫東這邊,是有這樣的習俗,還記得小時候過年,每年到了年三十,爸爸媽媽分別給錢,當時主要是10元、20元居多,50元的很少見,更不用提100元了,年三十晚上拿著父母給的錢,放在枕頭下面,心情很高興,但是,到了大年初一早上,自己想看看壓歲錢的時候,已經不在了(被父母拿走了),隨著時間慢慢的增加,成家立業後,年三十的晚上,父母已不在給壓歲錢,反而變成了自己給子女壓歲錢,感慨時間過得真快。
到了大年初一,家家戶戶起來很早,吃過飯之後,開始去串門拜年,基本上屬於長輩的家庭都會去,小的時候,去拜年會收到5-10元不等的壓歲錢,當然,父母也會給他們的子女壓歲錢,用俗話說,等於把錢換了換,我的給你,你的給我。
從正月初二開始,一直到正月初六,這期間是走親戚的時間,舅舅、姨、姑、表姑等等,距離近的一天能去2家(早上一家,中午一家),距離遠的,一天只能去一家,小時候去走親親,一般是和父母一塊,用父母的話說,帶著小孩就是去掙壓歲錢的,親戚給的壓歲錢會高一些,一般50-100居多,說白了,也等於換換錢,如果小孩多的,沒人的金額小一些,小孩少的,給的金額大一些,總體來說,基本上平等,不虧也不賺。
以上3種情況是過年期間收到壓歲錢的主要來源,其一是父母,其二是鄰居,其三是親戚,關係不同,壓歲錢的金額差別也比較大,另外和年限也有關係。
放在10年前,或者更久的時間,常見的壓歲錢主要是1元、2元、5元和10元居多,鄰居一般以1-5元為主,親戚一般是10-50元居多,父母一般是50-100元居多。
近些年來,壓歲錢的變化非常之大,以我們豫東這邊來說,大年初一早上去拜年,鄰居已經10-50元左右,去親戚家,已經是100-500元之間不等,父母500-1000元左右,另外,如果家裡有侄子、侄女的,壓歲錢也是500-1000元左右,以上這些只是普通的家庭,稍微富裕一些的家庭,壓歲錢最少幾千,多則上萬,如果自家的家族人口比較多,每年的壓歲錢都是不小的數字。
在我們小時候那時,整個春節期間,能收到500元左右的壓歲錢已經很多了,而現在的小朋友,整個春節下來,幾千幾萬的壓歲錢已是常態,而最「受苦」的是誰?結過婚沒有小孩的年輕人(沒結婚不用給別人發壓歲錢),估計很多人會有同感。
關於目前發壓歲錢的事,網友們有話要說,簡單給大家摘取幾條:
1、現在生二胎的多了,壓歲錢都快給不起了。
2、我是老大,家裡弟弟妹妹多,都已結婚生子,近幾年的壓歲錢我都發不起了。
3、我們老家我孩子他奶奶給我孩子都是十元,從來沒有上過二十,他姑姑們從來不給,我爸媽每年最多都是一百,我弟弟家孩我也是給一百,我們這裡從來沒有上過二百的,估計是一個地方一個習俗。
4、比較親的就給一百,有時候五十,疏的給二十,其他不給。
5、小孩的壓歲錢不能給得過多,一是增加大人的經濟負擔,二是讓孩子養成多給錢就樂,給少就不樂意,對孩子的成長不利。
6、現在越來越不想過年了,光壓歲錢就讓人頭疼,現在我們這給100已經拿不出手了。
7、給少了沒面子,給多了又心疼。
8、壓歲錢這事,其實也是個好事,畢竟從多少年前就留下來的,但是,我們且不可攀比,發多發少根據自己的經濟能力,因為現在的社會,很多東西都存在攀比,生怕自己落後於別人,如果在壓歲錢上面在攀比的話,有些家庭可是「吃不消」啊,我們大人也不要為了面子而高估自己的實力,該發多少是多少,何必在乎別人呢?
從上述一些網友的評論中可以看出,不少朋友對於近些年的壓歲錢,已經「吃不消」,畢竟在外打工掙的也不多,過年回家發壓歲錢,能發出去一倆月的工資。
我個人比較喜歡上述最後一個觀點,發多發少根據自己的經濟能力,不要盲目的攀比,別人給多少是他的事,你給多少是你的事,有人說閒話讓他說,過好自己就行。
最後問下大家,你們當地目前壓歲錢給多錢呢?今年你大概要給出去多少壓歲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