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
服●基本形制
齊腰襦裙
每個人
都要有一套漢服
著我漢家衣裳,興我傳統禮儀
漢服
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是從黃帝即位到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在漢族的主要居住區,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繡中華」、賽裡斯國的體現,承載了漢族的染織繡等傑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受保護的中國工藝美術。
著我漢家衣裳,
興我傳統禮儀。
齊腰襦裙為襦裙的一類,屬於漢服。裙腰與腰部平齊,故名。
齊腰襦裙的上襦可為交領或直領(對襟)。同高腰襦裙相比,齊腰襦裙更為常見。
按上襦分,可分為交領齊腰襦裙、直領齊腰襦裙(對襟齊腰襦裙)。按穿著對象分,可分為女式齊腰襦裙、男式齊腰襦裙。
襦裙由短上衣加長裙組成,即上襦下裙式套裝。襦裙從有實物考證的戰國時期開始,終於明末清初的"剃髮易服",是漢族傳統服裝最基本的形式。其間2000多年,儘管長短寬窄時有變化,但基本形制始終保持著最初的樣式。
襦裙是我國服飾史上最早也是最基本的服裝形制之一。
有禮儀之大,故稱夏;
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襦裙始於漢代。
魏晉時期裙腰日高,上衣日短,衣袖日窄;後來又走向另一極端,衣袖加闊到二 三尺。
隋代,上襦又時興小袖。
唐代長期穿用小袖短襦和曳地長裙,但盛唐以後,貴族婦女衣著又轉向闊大拖沓。
裙的式樣用四幅連接縫合而成,上窄下寬,下垂至地,不施邊緣。裙腰用絹條,兩端縫有系帶。
朝鮮族女子傳統的襦裙套裝,上襦為小燈籠袖斜襟短衣,以花結襻帶系合;下裙為高腰長裙,少女為統裙式,婚後纏裙式。
有禮儀之大,
故稱夏;
有服章之美,
謂之華。
與其它服裝形制相比,襦裙有一個明顯的特點:上衣短,下裙長,上下比例體現了黃金分割的要求,具有豐富的美學內涵。
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平面裁剪,多緣邊,綢帶繫結;上襦變化主要在領型及門襟上,下裙長至鞋面。
大凡衣短則裙長,衣短至腰間,裙長至腳踝骨之下;衣長則裙闊,衣長時,長到臀至膝下,而裙露僅幾寸,裙子不必顯出特色。襦裙忌諱上下平分秋色,會顯得呆板少變化。
有禮儀之大,
故稱夏;
有服章之美,
謂之華。
叮咚~
即日起,只要編輯告白文案滿(超過)300字發送公眾號後臺端客服進行審核發布,且需要備註告白者近期照片,即可參與月老在線匹配特權。匹配範圍為全國同袍,匹配玩法為文筆輸出,如果有同袍喜歡且中意文採,即可聯繫客服進行匹配勾選確認。閱讀量獲得1萬+即可獲得相關月份的最新款漢服8折優惠券,先到先得哦!
若有疑問,請直接聯繫客服(1926346556)
-THE END-
店鋪上新,定金預付
▇ 鏡水詞原創漢服▇
關注我們
著我漢家衣裳
興我傳統禮儀
我知道你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