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工程巡禮系列—蓬皮杜藝術中心

2021-02-12 iStructure

作者:顧樂明

蓬皮杜藝術中心大家都有所了解,小i在想應該從哪裡說起呢?就翻了一下之前寫過的工程巡禮——「羅浮宮玻璃金字塔」「勞力士學習中心」「臺中大都會歌劇院」,發現都是從競賽開始說起的。這次,小i打算也從競賽開始說。

從競賽說起

首先,從競賽本身來看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競賽。1969年6月,喬治·蓬皮杜(Georges Pompidou)當選為法國總統。他提出要為藝術家和青年一代建造現代藝術中心,功能包括現代藝術博物館、圖書館、工業設計中心和一個音樂和聲學研究中心,並且希望它將成為一座適應動態變化的藝術博物館。同年12月份,總統啟動了藝術中心的國際設計競賽,場地選在巴黎市中心第四區波爾堡(Beaubourg)區的空地上。競賽時藝術中心的名字以地名波爾堡命名,後來在建造過程中總統去世,為了紀念發起這個項目的總統,藝術中心改名為蓬皮杜。

但根據彼得·萊斯的回憶,(以下很多內容,特別是一些細節,主要是參考的Peter Rice的回憶錄《An Engineer Imagines》),他們參加競賽的過程很奇怪。

他當時是在ARUP的Structure3團隊裡面工作。團隊在1967年由ARUP合伙人PovlAhm組建,執行合伙人是Ted Happold,應該是負責團隊的日常工作。Peter Rice在團隊中應該是技術負責人。小組一部分的工作是與弗雷·奧託(FreiOtto)一起做一些索和織物類的輕型結構研究,另一部分工作是做英國本地的普通項目。

Structure3經常跟建築師配合一些競賽(投標),有一次奧託把他們介紹給了理察·羅傑斯(Richard Rogers),一起參加了切爾西球場新看臺的競賽,結果沒有中。

可能是參加競賽多了,Structure3覺得參加競賽的目的不是為了贏,而是為了探索新的合作模式和設計。小i覺得這個心態很好。於是,抱著這樣的心態,他們邀請羅傑斯一起參加波爾堡藝術中心的競賽。而此時的羅傑斯和倫佐·皮亞諾(Renzo Piano)剛合夥成立事務所。於是,34歲的萊斯,38歲的羅傑斯和34歲的皮亞諾走到了一起。

他們參加競賽其實並沒有想要獲勝,畢竟他們都默默無聞的年輕人,而且沒有什麼出名的項目。據萊斯回憶,羅傑斯和皮亞諾當時同時在做Burrell的投標,那才是他們想要中的投標。結構這邊也一樣,萊斯他們也同時在跟建築師RobinSpence在做國會大廈的擴建項目投標。參與蓬皮杜中心的競賽主要是想看看structure3和Piano&Rogers有沒有合作的潛力。於是,大家毫無顧忌地,想怎麼做就怎麼地愉快地參加了這次競賽。

結果大家都知道了,1971年7月,評審專家意外地從681份作品中選中了structure3和Piano&Rogers的方案。

▲參加競賽的方案三維模型

▲參加競賽的方案入口立面

▲參加競賽的結構方案圖紙

方案的推進

競賽選出來優勝方案後,就開始推進下一步設計了。就像現在中國的國際招標一樣,他們的方案中標後,法國政府準備安排法國的建築師和工程師作為LDI與他們密切配合,並接手施工圖工作。但在中了「彩票」以後,structure3花了了幾個月時間討論了自己在項目中的角色。最後,他們把自己定位為項目工程師,也就是說他們想做到施工圖,直到項目落地。他們與法國政府談判,這個方案的效果關鍵是節點和細節,沒有辦法區分方案和實施設計。最後,Robert Bordaz(政府項目公司的一把手)被說服了,頂住壓力讓中標團隊繼續深化下去。

這些事務主要是Ted Happold負責與政府和法國專家組進行談判。從這個項目的角色來看,小i覺得Ted Happold主要是項目經理的角色, Peter Rice是技術負責人的角色。

結構設計工作

建築高度確定為28m,這是消防雲梯的最大高度,也是消防規範中「高層」建築的臨界高度。超過這個高度,就會被要求更高的防火要求和更多的逃生路徑。柱子進行了薄型防火塗料的塗裝,同時柱子裡面通過注水,提高耐火極限。這創意小i表示很佩服,但估計目前國內的消防是不認這種做法的。

空間方面,建築師在中間要求一個44.8m的無柱空間,同時空間中的功能是不確定的。「流動和活動的空間」是建築設計的核心理念。也就是說結構需要做出一個44.8m的淨跨度,同時承載一個可能出現在任何地方的圖書館。再加上前後各6m寬的交通區域和服務設備區域,整個結構的寬度為56.8m。室內只是中間的44.8m跨部分,交通區和設備區都是室外。因此,幕牆自然而然地做在了室內外分界處。

Structure3一開始提的結構方案是桁架體系,桁架作為支撐樓板的水平跨越結構,同時用於走機電管線。兩側的交通區和設備區被當做伸臂桁架,顯然建築沒同意。面向廣場的交通立面,在建築的競賽圖紙中被畫成一道透明的牆體,而競賽中設想的結構方案與之相差甚遠。

▲格貝梁橋

後來,團隊中的一名工程師(Lennart Grut)提出了格貝梁(gerberette)。這是德國工程師Heinrich GottfriedGerber(1832-1912)於19世紀60年代在橋梁中應用的結構形式。格貝梁就像一個轉軸在立柱上的蹺蹺板,短的一頭支撐著主跨的大桁架,被壓翹起的細長的一頭,則由固定在建築底部的拉杆緊緊拉住。由於外側立柱被拉杆取代,視覺上的幹擾降到最低,透明的立面得以實現。這一方案很快就被採納。

▲格貝梁內力簡圖

緊接著就是構件設計,重點在格貝梁的設計。首先是格貝梁的形狀應該是什麼樣的?具體的設計由工程師Johnny Stanton在同事Laurie Abbott的幫助下逐漸形成,構件的形狀基本上就是其力學的圖解。在連接拉杆的一側是修長的,與立柱的連接處敦實強勁,因為彎矩在此處最大,而桁架支點處再次變細。建築師精心繪製、建模,結構工程師密切配合,最終格貝梁是一個既美觀又結構安全的形式。

這讓小i想起參與虹橋機場T1航站樓的改造項目,當時蝴蝶型的鑄鋼件,結構先給出力學上的要求,材質、板厚和角度等,然後建築師建模調整鑄鋼件的形態;廠家進行深化,微調模型;結構進行有限元分析,提出意見。再反覆多輪修改。最終才有了既美觀又安全的鑄鋼件形式。

鑄鋼件的故事

後面就是如何生產加工。一方面這樣一個複雜的截面形式,只能通過鑄件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另一方面,Rice在1970年去了趟日本,看到了大阪世界博覽會慶典廣場屋蓋的大鑄鋼件,被震撼到了。因此,也希望可以採用鑄件這一新的技術。

鋼鐵最早就是以鑄鐵和鑄鋼的形式問世的,在歐洲大陸有很多用鑄件建造的橋梁。但是鑄鋼工藝自19世紀末以來並無太大的改變,因此,需要將現代的可靠性理論、和測試技術等引入這一古老的工藝。作為當時應用於核電站鋼鐵外殼和北海油田海上鑽進平臺的新技術,」斷裂力學」主要用以預測金屬在內部有裂紋或缺陷時的力學表現。眾所周知,鑄鋼件內部存在氣孔等初始缺陷。結構團隊將「斷裂力學」引入到貝格梁的設計中。小i覺得這個特別了不起,結構設計作為一個應用型的專業,其實我們很難從底層進行創新,如果能把其他領域的技術應用到結構領域,那就是非常厲害了。

使用這麼大的鑄件會給製造帶來很大麻煩,必然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在設計過程中,法國鋼結構方面的專家就告訴他們,他們希望採用傳統的方式來做出設計師想要的樣子,而不是鑄鋼。施工招標時,更是出現了么蛾子,首先所有的外國的投標單位最後都退出了,僅剩的兩家法國國內的承包商聯合給出了一個樣品,但是價格超出預算的50%;同時,給出了另一個替代方案(應該是板拼,然後外包的方案),價格正好是預算的價格。整個招標很混亂。業主直接宣布廢標,讓設計師跟報價最低的那家去談,並且讓他們全世界尋找可以達到他們製作要求的鋼結構公司。寫到這裡,小i可以發現,一個好的項目落地,真的是離不開業主、設計、施工所有人的努力。

這時候,日本鋼鐵(Nippon Steel)和德國克虜伯(Krupp)說他們能做,並且日本鋼鐵的報價只有預算的一半。最終,他們與克虜伯籤訂了合同。

事情一切進展順利,直到了1974年,第一根格貝梁在做承載力驗證試驗時,加載到一半設計荷載時就破壞成兩半了。第二根格貝梁同樣也是加載失敗。關鍵是,做試驗時已經有45根格貝梁鑄鋼件加工好了。

原計劃的設計和建造周期是5年,時間已是非常緊張。而且中間因為招標浪費了大約4個半月時間,出了這個事情時間就更緊張了。結構工程師團隊馬上去德國調查情況。

調查結果很快出來了。設計團隊編制的標書是用法文寫的,且適用的是法國標準。這是理所當然的。但是,其中加了一條對鑄鋼件的材質要求和梁之間特殊焊縫要求的條文,這條條文只在英國標準中有,因為這是最新的在建造北海油田海上鑽井平臺時出現的問題,英國的標準協會的專家用這一條條文來應對新出現的問題。這些問題在其他國家還沒遇到,自然就沒有意識。

德國的中標單位拿到標書,發現德國也有相關的規範,而且更嚴格。於是,就按照德國的標準執行了,也沒有細究這一條引自英國的條文。事實上,當時德法兩國的標準主要是針對的是薄壁的鑄鋼件,而大厚度的鑄鋼件與之性能差異很大。

接下來就是找補救措施。但溝通很困難。首先,structrue3的設計師在英國國內找專家;業主只相信法國人自己的專家組;而克虜伯那邊不認英國和法國的專家,只願意相信德國專家。「一條英國人新出的標準是對的,而德國一向嚴格的標準是不對的」,換我也覺得英國人和法國人在忽悠自己。

最後,終於在斯圖加特大學找到了Kussmaul教授,他採用斷裂力學研究材料並且他的研究成果應用在了德國核計劃中。於是很快,德國那邊的生產商被說服了。又很快,補救方法由Kussmaul教授的同事找到了,將已加工的構件重新熱處理。但有一些已經被機加工的沒法重新熱處理的,就只能被廢棄。時間又被浪費了三個月,最後克虜伯仍然按時發貨了。

對於其他杆件,設計相對簡單,他們有了自己的設計語言,拉杆是鋼棒,壓杆是空心截面,節點是鑄鋼件。原則一旦確定,推進就很順利。

到1974年,總統蓬皮杜去世了。於是,在重新大選期間。波爾堡藝術中心改名為蓬皮杜藝術中心。後面因為缺少了支持這個項目的業主一把手,項目推進中也發生了很多有意思的事情,在這裡就不贅述了。

最終,蓬皮杜藝術中心在1977年1月31日正式對外開放,強烈的建築風格引起了不小的爭議。但小i是很喜歡的。

說一下peter rice在這個項目的總結。他總結下來有兩點經驗教訓:一是溝通很重要。但實際上溝通很困難,不僅僅是跨國項目的語言問題,人們總是傾向於聽見他所願意聽見的東西。(感覺有點雞湯,但的確是這樣)。比如,設計人員希望施工單位都理解他們的要求了,也沒有事先多溝通,就認為對方已經理解了他們的招標文件。施工單位的人看了文件,覺得差不多就認為自己都了解了,也就沒有細看。所以,現在設計行業強調交底還是很重要的。

二是反思,雖然他們的設計文件、招標文件都沒有問題,圖紙也畫得很清楚,哪怕是克虜伯也承認這一點。但如果沒有找到補救措施怎麼辦?所以,不管文件多么正確,圖紙多么正確,現場出問題了,最終都是需要工程師出來解決問題。如果解決不了問題,那對整個項目的傷害是很大的,整個項目不好,那工程師就是有責任的。所以,在行業比較混亂的時候,保護自己的同時,如何有效地推動項目是需要負責人思考的問題。

感想

說點自己的想法。小i本來想寫得技術紮實一些,但後來發現,結構體系其實是不複雜的。但其中故事真的是豐富,而且深有感觸。因為設計團隊做到施工圖,市場混亂,施工出問題,工期又緊,這些問題都是要面對並且去解決的。技術是基本的,但不是全部,一個項目要做好真的不容易。

另一點就是相比跨國公司,我們的能力還是有差距。比如國際上其他標準的熟悉程度。比如鑄鋼件試驗失敗後,如何找到對的德國專家來與克虜伯公司對接,還是考驗一個公司的綜合能力。

再分享一個ARUP官網上的一篇文章《我們現在還能造出蓬皮杜藝術中心嗎?》。文中說的幾個觀點小i覺得值得我們的反思。

有興趣的可以讀原文。

https://www.arup.com/perspectives/would-the-pompidou-get-built-today

 

參考文獻:

1. An Engineer Imagine,  Peter Rice

2. 結構工程師——蓬皮杜藝術中心——建築的文化想像  盧永毅等

3. the ARUP Journal, June 1973

4.https://www.rsh-p.com/projects/centre-pompidou/

延伸閱讀

結構大師——彼得·萊斯

服務與合作

我們很高興與建築師合作,提供結構諮詢和設計服務。如有興趣,請聯繫下方小i微信。

相關焦點

  • 一個「臨時的蓬皮杜藝術中心」(組圖)
    中心和上海天協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蓬皮杜現代藝術大師展」將於今年10月7日至2017年1月15日在上海展覽中心舉辦,包括畢卡索、馬蒂斯、夏加爾在內的72位現代藝術大師的作品將集中展出。72年,每年選一人展一件蓬皮杜藝術中心建成於1977年,該中心以現當代藝術的展示、收藏為主,藏品自1906年開始,策展人羅朗·樂朋選取了1906年至1977年蓬皮杜開館的72年間、71件現代藝術珍品來展出,中間空缺了1945年,以此紀念二戰的結束。
  • [分享]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ppt資料下載
    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ppt專題為您提供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ppt的相關資料與視頻課程,您可以下載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ppt資料進行參考,觀看相關視頻課程提升技能。
  • 被戲稱為「市中心的煉油廠」,蓬皮杜藝術中心卻成藝術博物館之一
    如果說來到巴黎去了羅浮宮,那麼蓬皮杜藝術中心也應該要來,因為這裡和羅浮宮、奧賽博物館並稱為巴黎三大藝術博物館,缺一不可,少一個欣賞總感覺有點遺憾,事實上,的確如此!我來到蓬皮杜藝術中心的時候,剛好遇到下雨,所以在天氣不好的時候,正好可以好好安心下來到博物館裡欣賞藝術品,沒有來到這裡之前,就聽說這裡被法國人吐槽了很久,說是「市中心的煉油廠」。
  • 奇特的外貌,蓬皮杜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都說巴黎有三大博物館,代表傳統的羅浮宮、代表近代史上著名藝術的奧賽博物館,以及代表現代的蓬皮杜國際藝術文化中心。而小編今天就來到了這座奇怪的建築——蓬皮杜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據說設計者為了使內部空間不受阻隔,就把鋼結構、空調設備、交通運輸設備、排水給水管道、電氣設施等都布置在建築的外面,並且不加掩飾,任其暴露,說是要讓人們看到這座建築產生好奇心,想要進來看,所以形成了如今外形奇特的蓬皮杜國際藝術文化中心。蓬皮杜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建成時間是1977年,名字用的是法國總統喬治·蓬皮杜的名字。
  • 在家邂逅「現代巴黎」 蓬皮杜中心全球官方首播登陸飛豬淘寶
    12月14日15點-17點,被譽為「現代巴黎」象徵的蓬皮杜中心將通過飛豬和淘寶直播,為中國網友帶來全球官方首播。蓬皮杜中心主席Serge Lasvignes先生也將親臨直播間和中國朋友見面,講解大師現代藝術作品及其背後的故事。
  • 法國蓬皮杜藝術中心正在舉辦永久館藏展「MAD建築事務所:MAD X...
    中國日報12月24日電 法國蓬皮杜藝術中心(Centre Pompidou)正在舉辦「MAD建築事務所:MAD X」永久館藏展覽。展覽呈現了蓬皮杜藝術中心永久館藏的10件MAD建築事務所代表性建築作品模型,包括「夢露大廈」(加拿大密西沙加)、「朝陽公園廣場」(中國北京)、「四葉草之家」(日本岡崎市愛知縣)、「盧卡斯敘事藝術博物館」(美國洛杉磯)、「紐約東34街公寓」(美國紐約)、「哈爾濱大劇院」(中國哈爾濱)、「平潭藝術博物館」(中國平潭)、「中國企業家論壇會議中心」(中國亞布力)、南京證大喜瑪拉雅中心(中國南京)、UNIC(
  • 法國:紀念馬蒂斯誕辰150周年回顧展在蓬皮杜中心開幕
    10月20日,在法國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人們在《馬蒂斯:像一部小說》紀念馬蒂斯誕辰150周年回顧展媒體預展上參觀。 為紀念法國著名畫家亨利·馬蒂斯誕辰150周年,《馬蒂斯:像一部小說》藝術作品回顧展於2020年10月21日至2021年2月22日在法國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舉行。
  • 巴黎蓬皮杜中心「裝飾」8萬安全套迎愛滋病日
    新華網巴黎11月21日電(記者江珍妮)為迎接12月1日世界愛滋病日,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扶手電梯各層的樓梯平臺被藝術家用
  • 中法文化交流標誌性項目蓬皮杜中心典藏展在滬恢復開放
    新華社上海3月20日電(記者許曉青 楊愷)在中法文化交流中具有重要意義的法國蓬皮杜中心典藏展20日起在上海徐匯濱江的西岸美術館重新對公眾開放。此前,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1月24日「上海西岸」公眾號發出公告,正在展出蓬皮杜中心典藏展的西岸美術館關閉,在經歷了近兩個月的等待後,西岸美術館於3月20日重新開放,公眾需通過登錄「西岸文化藝術季」網絡平臺進行預約,在指定日前往參觀。
  • 塞·託姆布雷最大規模回顧展在巴黎蓬皮杜中心舉行
    巴黎蓬皮杜中心(Centre Pompidou)正在向公眾開放賽·託姆布雷(Cy Twombly)回顧展,此次展覽是這位美國藝術家迄今最完整的、規模最大的個人回顧展。展品覆蓋了託姆布雷一系列標誌性的組畫,其中的部分作品此前從未在法國展出過。此次展覽也是託姆布雷與巴黎前緣的延續,早在1988年蓬皮杜中心就曾為他舉辦過個人回顧展。
  • 法國蓬皮杜藝術中心「MAD建築事務所:MAD X」展覽持續熱議 以東方...
    「X」代表了數字「十」,亦代表「未知」,目前正在法國蓬皮杜藝術中心(Centre Pompidou)舉辦的永久館藏展名為「MAD X」,恰如其分地詮釋了「X」的寓意。包括「夢露大廈」(加拿大密西沙加)、「朝陽公園廣場」(中國北京)、「四葉草之家」(日本岡崎市愛知縣)、「盧卡斯敘事藝術博物館」(美國洛杉磯)、「紐約東34街公寓」(美國紐約)、「哈爾濱大劇院」(中國哈爾濱)、「平潭藝術博物館」(中國平潭)、「中國企業家論壇會議中心」(中國亞布力)、南京證大喜瑪拉雅中心(中國南京)、UNIC(法國巴黎)等10個來自馬巖松所創立的MAD建築事務所的建築作品模型,本次「MAD
  • 軒尼詩X.O 150周年「世界的遠行」中國巡禮,蔡國強藝術藏品揭幕
    時值歲末,軒尼詩也同蔡國強一道,歷經遠行與回歸,將獨一無二的藝術作品獻給中國,在北京舉辦「世界的遠行」中國巡禮,揭幕蔡國強《為「悲劇的誕生」所作彩色火藥草圖》,回溯白天煙花的視覺奇觀。酩悅軒尼詩帝亞吉歐中國區總裁吳鵬凱先生表示:「軒尼詩X.O凝聚了調配總藝師世代相傳的調配技藝,是一款歷久彌新的幹邑佳釀,更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藝術臻品。『世界的遠行』代表著堅毅勇氣和希望的藝術視野,同時也提醒和指引著我們曾經走過的長路,和未來即將開拓的旅程。」《為「悲劇的誕生」所作彩色火藥草圖》藏品揭幕,「世界的遠行」中國巡禮
  • BOLON, 拼貼的藝術空間 2017米蘭家具展品牌巡禮
    設計之旅 · 獨家策劃2017米蘭家具展參展品牌巡禮
  • 人物| 蓬皮杜永久收藏MAD建築模型 馬巖松以「山水理念」影響世界
    擴展閱讀:雅昌藝術網關於「以冒用'雅昌'名義騙取藝術品等犯罪行為」的聲明日前,蓬皮杜藝術中心正式迎來「馬巖松時刻」,由其創立並領銜的MAD建築事務所共10個項目的12件模型被收錄為永久館藏。這個名為MAD X的展覽將持續一年。本次展覽的策展人Frederic Migayrou向媒體表示,MAD X是蓬皮杜藝術中心「首個建築永久收藏展」。
  • 藝術的「上海時間」②|從西岸藝島,到當代藝術與全球藝場
    以「全球藝場·上海時間」為主題的上海國際藝術品交易月前不久落下幃幕,然而,藝術的「上海時間」仍在延續。浦江兩岸,無論是近期的西岸藝博會、Art021,還是莫奈、蒙克、蓬皮杜合作展陳等一系列重量級大展,都讓人看到今年全球藝術界久違的「春天」,見證著上海的大氣與多元。
  • 蓬皮杜中心「重量級」館藏作品
    喬治·蓬皮杜國家藝術文化中心(Le Centre national d'art et de culture Georges-Pompidou,)坐落於法國首都巴黎拉丁區北側。RMN-GP羅伯特·德勞內 (Robert Delaunay)《旋豬》《旋豬》屬於描繪現代城市生活尤其是民間戲劇場景的作品系列。當畫家再次回到巴黎生活之時,眾多旋轉木馬類遊戲中最出名的就是紅磨坊旁那一圈大大小小的豬形「坐騎」。當電源啟動時,它們便在手搖風琴刺耳的伴奏下交錯轉動起來。
  • 蓬皮杜迎來大地藝術家克裡斯託展,他的「包裹」計劃尚未完成
    7月1日起,法國巴黎蓬皮杜中心迎來大地藝術家克裡斯託及其妻子讓娜-克勞德的大型回顧展。今年5月31日,克裡斯託在其紐約家中去世,沒能親眼見到這個他付諸了不少心血的重要展覽。展覽從他1958年初到巴黎後的早期創作開始,呈現出他從小型物體包裹到大型紀念碑包裹的漫長之路。明年,克裡斯託的「包裹凱旋門」將在巴黎實現,此外,他還曾計劃在阿布達比展開一個大型項目「馬斯塔巴」。
  • 上海藝術地標 斯沃琪和平飯店藝術中心
    光臨斯沃琪和平飯店藝術中心的訪客,藝術家以及酒店客人還可以有機會參加各類藝術展覽以及主題活動,當然還可享受到頂級的上海「Shook!」餐廳的美食,以及能夠一覽浦江美景的露臺花園。 藝術家 斯沃琪和平飯店藝術中心為來自世界各地才華橫溢的藝術家們提供了一個獨一無二的駐地項目。他們可以在這個包含歷史底蘊的特殊地標感受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
  • 民生工程文明秀|李沛華|藝術中心|崔正博|渭南|博物館
    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是一項利民惠民的民生工程。近年來,我市不斷加大民生投入,堅持「為民、利民、惠民」這一導向,不斷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市體育中心、博物館、文化藝術中心、圖書館、行政中心、臨渭區體育館和文化藝術中心等一批公共服務設施相繼建成,「市級——區級——社區級」等級合理、類型多樣的公共服務體系日趨完善。
  • ...巡禮:打造「一館五團」高水平志願服務團隊 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
    高水平、純公益的五支藝術團體,在煙臺市重大文化活動、文藝演出、文化交流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建設文化強市、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推動全民藝術普及做出了突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