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話管教孩子的7大影響,如何正向教養減少孩子負能量?

2020-12-13 妮妮智慧育兒

當孩子調皮、我們說也不聽時,大部分的父母也許會脫口說出:你再不聽話,我就不理你,或者你再跑跑跳跳,等一下跌倒活該等類似情緒用語,然而,我們利用反話責備孩子真能達到管教目的嗎?對親子關係可能帶來哪些影響?

「去收一下玩具,否則我就將玩具丟垃圾桶」、「你再跑跑跳跳,等一下跌倒就別哭」……父母管教孩子,有時會不注意脫口而出類似的反話,甚至有些父母會說「你在鬧,我就不理你。」

其實上述所言都是話中有話,字面上是「你再鬧」,但真正用意是在警告孩子、要求他停止目前的行為。

然而,當父母特別強調「你再鬧」,對於孩子而言,可能從字面上理解成「我似乎得繼續鬧」,可是父母的語氣聽起來很兇,好像並非全然如此,假如孩子真的繼續哭鬧而惹得父母更生氣時,孩子也會感到困惑,「爸媽叫我這樣做,為什麼又在生氣?」因此,當父母繞個彎說話管教,可能會讓不懂得察言觀色、分辨父母話語的小孩或小小孩誤解,不了解大人慾傳達的意思。

如果希望孩子安靜或做該做的事情,最好的做法是直接告訴孩子。

除此,還有一種常發生的狀況,當孩子不聽話,有些家長會說:「我永遠都不和你講話」、「你不吃飯,就永遠都不要吃飯」……事實上,不難發現有些父母做不到這些誇大的話,久而久之,孩子覺得大人的話難以相信,同樣的,父母的影響力也跟著下降。

也就是說,經常對孩子開做不到的支票,孩子逐漸會覺得大人所說的話,可信度、參考度並不高。甚至有些家長會用比較誇張的方式威脅孩子,例如:「你再調皮,等一下叫警察叔叔來抓你」,不過,有時我們做父母的,過於低估孩子的能力了,孩子與父母相處而累積的經驗值中,發現眼前大人說的話不會實現,將逐漸不會聽從大人的指令。

基本上,孩子對於語言理解的成熟度不見得如大人所預期,身為成人的父母若一昧用迂迴的方式教育孩子,有時候在效果上並不會那麼的見效。

我們語氣要孩子改變,不妨自己先改變、先做示範,讓孩子清楚了解什麼時候應該情緒穩定地去完成那些事,他也會有個正確的方向。

若父母持續進行反話教育,而自己還沒有覺察時,提醒自己不妨停下來檢視孩子的表現是否達到預期?若沒有,那可能真的需要思考、改變、修正自己的教育方式。

尤其是小孩熟悉大人更勝於大人熟悉小孩,孩子從與父母相處的經驗中,能清楚知道父母的狀態並藉機試探、要求,例如:爸爸正在招待客人或孩子跟媽媽逛百貨公司,孩子可能會利用這機會大哭大鬧要求父母買玩具給他,因為他知道父母會在意、緊張、覺得有壓力,因而願意妥協。

甚至當父母在責備時,有些孩子清楚只要自己不出聲、不講話,讓爸媽繼續念,他就能繼續玩,有鑑於此,有輔導經驗的妮妮提醒孩子父母:2歲兒擺不平,3歲就別想贏;小班、中班搞不定,大班一定沒辦法。

建議父母經常自我覺察、改變方法,進而打造親子雙贏的教養模式。

反話管教,當心教養失效

許多父母經常碰到教育孩子的難題,當孩子講不聽時,在情急下難免說出:「你再不聽話,我就如何」的反話。然而,太常對孩子說反話,可能造成哪些副作用?

1、增加親子衝突

父母管教小孩講反話時,可能帶著些微的嘲諷或譏笑,易造成孩子不舒服,也會令孩子的情緒容易起伏,增加親子衝突。

2、教養效果適得其反

我們講反話時,例如:「你再哭鬧試試看」,對於一些學齡前孩子來說,可能誤解父母的用意,孩子聽到父母強調「哭鬧」這個動作,也讓孩子哭鬧行為更嚴重,效果適得其反。

3、對孩子落井下石

還常見一種教養情況,當孩子邊跑邊跳時,多數父母會再三制止,若孩子沒聽話而不小心跌倒,有些父母便對他說:你看,剛才跟你講了!

這是令孩子最討厭的做法,有點落井下石的意味。即使孩子跌倒,我們用這樣的方式跟孩子表達,孩子不但學不到經驗,還可能造成他情緒起伏、感到挫折。就如同路上有一個洞,大人沒告訴孩子這裡有洞而讓孩子掉進洞裡,大人卻站在洞外說:你看,我已經提醒你了。

實際上,站在洞裡的孩子抬頭看著洞外的父母,會覺得反感不舒服,甚至認為父母在嘲笑他。

對孩子說反話,孩子會出現7個狀況

反話管教除了可能增加親子衝突、教養效果不佳,對於經常遭受責備的孩子可能出現哪些狀況?

狀況1:孩子愛頂嘴

若孩子發現父母經常講做不到的反話,逐漸會訓練出孩子和父母一來一往的頂嘴,例如:爸爸說:你再不乖,等一下警察會抓你!

孩子可能回:騙人,我又不是小偷,警察才不會來抓我。

如果爸爸聽得受不了,說:真的,我真的要叫警察。

孩子可能回:你去叫啊、你騙人,變成父子一來一往的對罵。

就孩子立場來說,會覺得為什么爸媽經常說謊;

就父母角度而言,則會認為才3、4歲的孩子就這麼不聽話、這麼叛逆!

狀況2:孩子缺乏安全感

有時父母說反話時,會說:我不理你、我不要你,一些威脅性的言語,這樣讓孩子覺得沒有安全感。

即使孩子知道大人在嚇他,但是仍然擔心父母是否哪天真的這麼做,無形中會增加孩子的焦慮與壓力。

狀況3:提醒孩子很糟糕

管教孩子時,故意對他說反話,有時是在貶低孩子,刻意提醒孩子有多糟糕,怎麼都學不乖、不懂得聽話,連帶孩子也可能不太能接受自己,甚至將來容易以負面角度看待事物。

狀況4:孩子搞不清楚父母用意

反話教養會令孩子不理解父母的用意。

舉例來說,父母在搭手扶梯時對孩子說:如果你的手亂摸會被電梯夾到,像被鱷魚咬到一樣痛。

然而,大人只告訴孩子不要這樣,沒有告訴孩子正確做法。

我們做父母的應該直接告訴孩子怎麼做,讓孩子明確了解什麼場合應該做什麼事,會比一直責備來得好。

再者,若父母經常與孩子講太多道理,有時會令孩子不知所措。

狀況5:孩子覺得不被愛

如果父母說話常常帶著挖苦、嘲諷時,例如:叫你不要跑你還跑,跌倒活該,甚至說:你若不乖,等一下讓垃圾車帶你走等,不斷提醒孩子的糟糕行為,還揚言要把孩子丟到垃圾車或資源回收車,長期下來,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關心、也覺得自己不被愛,甚至有些孩子會當真,內心感到恐懼,為什么爸媽要把我丟到資源回收車?他覺得我是多餘的嗎?會擔心也許哪一天真的被丟掉。

狀況6:增強孩子的負行為

雖然父母講反話是希望孩子停止不當的行為,但孩子可能因大人的講話方式而更想挑戰教養底線,增強自己的負行為。

若加上父母經常說的到卻做不到,孩子也會當成耳邊風,覺得不重要。

像有些父母發現孩子才3、4歲就管不太動,因為孩子熟悉父母勝過父母熟悉孩子,當孩子摸清楚大人講話只是為了嚇他,實際上並不會這麼做,久而久之,不僅對父母的話不當一回事,也許孩子長再大一點還會頂嘴:你除了罵人,還能做什麼。

狀況7:孩子有樣學樣

多數家長對孩子說反話時,會描述誇大、不實在的情形,而父母怎麼說、孩子就怎麼學、怎麼做。所以,當父母習慣威脅孩子:你再不好好吃飯,我就把飯丟掉。

慢慢也會發現孩子開始模仿,對同學或兄弟姐妹說:你再不給我玩具,我就拿去丟。

若父母沒有覺察到自己正在示範誇張而做不到的說話方式,長久下來,孩子也就跟著有樣學樣。

再者,父母經常生氣地管教孩子,對孩子來說,即是在示範負面的情緒。倘若希望孩子情緒穩定,家長在講話的語氣、方式等應先穩定。

善於技巧,正向教養

當我們跟孩子講話,孩子不聽的時候,我們應該回頭思考我們與孩子的親子關係,反省自己哪個教養環節出現了問題。

對於正向引導的技巧,妮妮給大家提出以下例子和方法做為參考。

孩子不乖乖吃飯

參考做法:轉個彎,玩小遊戲

有些孩子不吃飯時,父母會警告孩子:「你再不吃,就不要吃」或「我要把飯倒掉」,但事實上父母不會把飯倒掉,也不會不讓孩子吃,而且如果孩子了解到大人只是說說而已,會讓父母拿小孩更沒轍。

因此,如果孩子不配合的時候,我們不妨轉個彎,跟孩子玩個小遊戲,像是「尋寶遊戲」或「請按鈕取票」。

尋寶遊戲:

我們詢問孩子:青菜/紅蘿蔔/肉肉在哪裡?,並且我們讓孩子從碗中找出來。

當孩子用湯匙挖出青菜/紅蘿蔔/肉肉的時候,我們對孩子開心的說:「Bingo!」恭喜孩子找到寶物,讓他覺得吃飯氣氛是愉悅的、對食物產生興趣,再引導孩子進食。

請按鈕取票:

父母對孩子說:請按鈕取票後,我們讓孩子張開嘴巴,再用湯匙把飯送進他的嘴巴裡,再輕輕按孩子的鼻子說:票卡處理中,請稍後,讓孩子開始咀嚼,通常孩子會覺得很好玩,主動要求再玩一次。

當孩子配合度低或者父母要求他做不想做的事,有些孩子會固執的不願配合。

這個時候我們再轉個彎,帶一點有趣、好玩的元素,孩子就會覺得做這件事很有意思,願意提升配合度、聽大人的話,甚至主動要求自己吃飯,這比威脅小孩來得更有效率,也助於增進和小子的親子關係。

因此,讓孩子覺得父母會陪他玩、會帶他去好玩的地方、會跟他玩遊戲、會講好玩的事……當孩子覺得父母是很有趣的人,他會很樂意配合。

但如果父母經常扮演威脅、命令的角色,長久下來,孩子可能會與父母產生距離,加上過去的經驗發現不聽父母的話也不會怎麼樣,時間一久,父母恐怕難以管得動孩子。

孩子一直摸電梯門

參考做法:告訴孩子做法,增加想像畫面的描述

孩子之所以會摸到電梯門,想必是孩子站在電梯門前,如果要讓他摸不到,就必須讓他待在角落。這個時候我們可以直接告訴孩子做法:我們進電梯後就站在角落,變成黑熊或一棵大樹,等一會有很多動物進電梯,我們先站在邊邊。我們要讓讓孩子產生一些想像畫面,他會覺得有趣、好玩。

如果一直提醒孩子不要摸電梯門,會讓「摸」的動作變明顯,「不要」兩個字仿佛隱形不見,也會讓孩子想試探摸了門會怎麼樣?

甚至有孩子摸了電梯門後會轉頭告訴父母:不能摸,媽媽罵罵,接著又摸……

因此,最好的方式是讓他站在角落,如果電梯人太多而不得不站在電梯門口,可請孩子將手放在口袋或讓他手上拿著東西,直接告訴孩子怎麼做,在敘述的過程中可以增加一些想像的畫面與空間,而不是單調的命令或者講道理,要是經常對孩子講道理,孩子也會變得不愛聽,覺得無聊。

孩子哭鬧不停

參考做法:暫停法

當孩子哭鬧不停或者不聽話的時候,有時候會使用「time out」,暫時隔離法,使用時機通常是孩子刻意做了不該做的事,例如:哥哥故意動手打弟弟,假設發生地點在家裡,第一時間可以將哥哥抱起來放到椅子上,退後三步看著他不說話,讓孩子在第一時間知道他做了不該做的事,同時也讓坐在椅子上的孩子有機會沉澱。在這個過程中,無需和他講太多道理,甚至可以批評他的做法。

相關焦點

  • 正向教養的基礎準則
    八個正向教養的基礎準則正向教養對學齡前兒童有效,在於它與傳統的管教方法不同。它與懲罰(許多人視其為管教的同義詞)毫不相關,而是與教導孩子寶貴的社交與生活技能息息相關。對幼兒進行管教牽涉到你會做什麼,然後溫和且堅定地貫徹執行,而非期待孩子「乖乖聽話」。隨著孩子日漸成熟與更加熟練,你將能把他們納入關注問題解決和參與設定限制的過程中。透過這種方式,他可以練習思考技能,感覺自己更有能力,並學會以有用的方式使用他的權利和自主性——沒有什麼比遵循自己一起想出的解決辦法和限制讓人覺得更有動力。正向教養的原則將幫助你與孩子建立起一種愛與尊重的關係,並在未來歲月裡一起解決問題。
  • 管教讓孩子懂規矩,但管教過度,孩子反而放縱,如何把握其中邊界
    這裡應該這樣……」看似合理的管教,卻讓孩子受到了束縛,被各種命令語言控制。 群裡一位媽媽委屈地說,她家孩子手指頭被磕破了,可自己明明已經就這件事說過好幾次,別去桌子旁邊玩,但最終還是發生了。 這是為什麼呢?管教的確能讓孩子懂規矩,也是家長的重要教育手段,但管教過度,孩子反而放縱。
  • 睿智燈塔app-孩子總是發脾氣怎麼辦,如何管教發脾氣的孩子
    孩子總是發脾氣怎麼辦?在家的時候,明明孩子上一秒還好好的,下一秒突然就又哭又鬧起來,搞的大人也一頭霧水,又想安撫孩子,又被孩子氣的不行。那麼,如何管教發脾氣的孩子呢?很多人認為孩子發脾氣是因為被家長寵壞了,可是真的是這樣嗎?
  • 靈聽:《父母的教養態度和管教結果》
    尊重孩子不等於放縱孩子,更不等於溺愛孩子,要把握好度!接下來分享父母的教養態度和管教結果:一、專制型       這類父母對孩子有很高的標準和期望,卻很少給孩子關懷與愛。       專制型父母對孩子的人格及不良行為的影響:在冰冷而嚴厲的家庭氛圍中,孩子活在恐懼中,毫無個性可言無法做決定,終生習慣依賴,將怒氣藏在內心深處;容易有負面情緒,焦慮、退縮、不穩定;缺乏自尊心,表面順從 而 內心不滿
  • ——家庭教養方式對學生發展的異質性影響研究
    基於全國代表性調查2014—2015年數據分析顯示,我國父母平均每周至少為子女指導功課、檢查作業2天半,其中每周為孩子檢查作業和指導功課4天及以上的父母分別為32.2%和20.8%[2],經常與孩子討論學校事情的家長佔37.7%[3]。社會開始提出當代家庭教育是否出現父母時刻出現在子女學習、生活,監管孩子一切行為的「過度育兒」現象。
  • 父母教養方式對孩子的影響
    父母的無疑是影響孩子的重要角色,無論你是一個嚴厲的父親還是一個慈愛的母親,相信大家都一樣無條件愛著我們的孩子。又有人把這些歸類分為兩大類:積極教養方式和消極教養方式。有意或無意,父母對於孩子的教養,總是伴隨明顯的個性化特徵,不過我們自身卻後知後覺,我們管教孩子的方式卻早在他們很小的時候被印上了某種烙印。這其中最有發言權的當屬孩子自己,經常聽到我的學生們聊起他們父母:誰的父母很嚴厲,誰的父母很通情理之類。
  • 不服管教的孩子怎麼辦?用對「正面管教」3步驟,理解是關鍵
    相信家長們都會好奇一個問題,那就是孩子總是不服管教該怎麼辦?有的家長會認為只要打孩子幾頓就好了,只要下手足夠狠,孩子自然會聽話。有的家長卻認為動手打孩子不是一個好的選擇,這樣孩子雖然可能表現得比較聽話,但是會越來越叛逆,還會慢慢疏遠家長。
  • 有教養,是一個孩子最大的福氣
    從那刻起我才發現,一個孩子能否成才,除了自身努力,還取決於他的家境與機遇。但一個孩子能不能很有教養,變成一個人人喜愛的人,這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怎麼教他。教養和家風這件事,跟家境一點關係都沒有。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出人頭地,在這個世界上自在地行走。但有些人卻忽略了,在他們走遍世界之前,教好他們行走在這個世界上的規矩和禮儀。中國歷來是「禮儀之邦」,中國文化的傳統裡,向來非常注重從小培養孩子的品德素養。《易經》裡說:「蒙以養正,聖功也。」就是說,在童年發蒙的階段,最重要的教育目標,莫過於塑造一個正向的心性和品格,這是聖人的功德。
  • 父母爭強好勝是孩子成長最大阻礙,不戰而屈人之兵才是教養高手
    這一智慧不僅適用於「戰場」,更適用於青春期手機遊戲成癮孩子的管教中。為何這麼說呢?答案是否定的,正如《孫子兵法》裡講:「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儘管在戰爭中取勝了,但是卻損兵折將,元氣大傷,因此,參與戰爭是「不得已」的行為,而大多數父母並不缺乏「百戰百勝」的經歷,缺乏的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智慧;那麼在青春期孩子的教育中,父母如何才能實現「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呢?
  • 科普|一文帶你了解既不嚴厲,也不溺愛的正向教養
    若是父母對孩子不懲罰、不溺愛、不嚴厲,那麼孩子是否會聽父母的話?是否可以幫助孩子成為更好的人?如果你對上述這幾點有疑問的話,不仿看看編編今天要介紹的"正向教養"什麼是正向教養?美國教育學博士簡 尼爾森(Jane Nelson)在80年代主持一項以家長與教師運用阿德勒心理輔導概念進行兒童教育的研究專案,研究結果發現阿德勒心理學輔導的概念對兒童有正面的影響。
  • 釋放孩子的天性,是對孩子的一種「放養」,將導致孩子缺少教養
    釋放孩子的天性,會讓他們缺失自律的意識對於現在的家長來說,孩子的教育是當前最大的事情,應該要從小抓起孩子的學習成績與學習習慣,而有些家長則不這麼認為。他們會放任著孩子,對他們的學習不管不問,借著釋放孩子天性的理由,認為孩子會有自我管理的意識。
  • 地鐵上一男孩對奶奶破口大罵,孩子有教養和缺教養,差別有多大?
    然後孩子繼續朝自己的奶奶大吼大叫,奶奶也在耐心地教育孩子,但是都無事於補,奶奶最後無奈地說了句「缺家教」。那作為父母如何才能帶出一個有教養的孩子呢?洪蘭說:「教養孩子一點都不難,它只有一個原則,就是以身作則,你孝順你的父母,你的孩子以後就會孝順你,凡是你不要孩子做的,你自己也不要做,如此而已。」
  • 孩子很叛逆,父母如何正面管教做到和孩子愉快的溝通?
    生活中,很多家長不是過於嚴格的教育孩子,就是過分寵溺孩子;結果養成孩子的叛逆性格。那麼如何來平衡這兩者之間的關係呢?家長平衡嚴厲和寵溺這兩者關係,需要用正面管教來教育自己的孩子。正面管教需要和善與堅定並行,不失底線有原則地與孩子平等對話。
  • 是管教孩子還是毀掉孩子?教育的最大誤區千萬要注意
    你是在管教你的孩子,還是在毀掉你的孩子呢?錯誤的管教,有的時候就是在毀掉你的孩子。芳芳是個全職家庭主婦,從懷孕開始就在家安心養胎,生育之後也沒有再重返職場,安心在家帶孩子。大寶是個女兒,小時候見她的時候感覺乖巧懂事,是個文靜的小女生。我們家和芳芳家因為孩子年齡相仿,經常會一起出去玩。
  • 藏在細節裡的教養,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比如公交車上大喊大叫,遊樂場裡搶奪玩具,餐飲店裡敲碗打盤,大商場裡隨處亂摸,這些細節也許不是什麼大事,但時間長了總會令人生厭,問題根源在哪裡?也許家長日常給予孩子的教養能說明一切。我想無論是誰,看到這種情形都會覺得這個孩子太沒教養了,而他的媽媽又太疏於管束。孩子小不懂事,家長如果也不懂事,沒有合理的管教,那這個孩子的所作所為一定會非常出格,讓大家對孩子和家長都不滿意,時間久了,估計也沒什麼人願意再和他們交朋友的。一次我在飯店吃飯,進來一位年輕的媽媽,領著兩歲多的孩子。
  • 不管沒教養,太愛沒規矩,優秀孩子離不開這六條教育法則
    ,變得沒教養,沒規矩,不僅不懂得尊重父母,就連最基本的禮貌禮節也做不到位。可管教太嚴,也容易讓孩子生出反叛之心,加深心理障礙。是否該管教,該怎麼管教,對不少家長來說,這個尺度都較難拿捏。以下6條教育孩子的黃金法則,值得各位家長思考借鑑。1.魚缸法則魚缸裡有幾條頭大背紅的小魚一直鮮活地生長,但幾年了,個頭始終那麼小。
  • 聖經教我們怎樣養育和管教孩子:愛與管教並行
    對於一個母親來說,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要保持冷靜真的是太難了。面對孩子的哭鬧、製造各種麻煩、不順服,媽媽們都很難克制自己不去發脾氣,我們會大發雷霆的訓斥他們,也會用尖刻的言語傷害孩子,相信每一個有這樣經歷的媽媽都會自責內疚,但再一次面對時,又會故伎重演。所以,單單的罪疚感不會真的改變我們的生命,更不會改變正在被我們慢慢破壞的親子關係。
  • 孩子沒禮貌、教養差?學會「行為劃分」,是孩子成長的捷徑
    小瑤平時忙著工作,所以照顧孩子這件事就交給了孩子的奶奶。那天小瑤提前下班了,於是她就想著自己去幼兒園接孩子,剛好給孩子一個驚喜。但是當孩子見到她的時候,表現得並不開心,反而一直喊著:「臭媽媽,誰要你來接啊,我要奶奶!」
  • 孩子沒教養的3個表現,佔一個就趕緊改正,不然以後吃虧的是他
    這些都是最基本的禮貌習慣,父母一定要從小幫孩子培養起來。長期堅持下去,這樣孩子才能成為一個彬彬有禮、易於融入社會的人。孩子沒有禮貌是沒有教養的表現之一,父母不進行管教,將來社會會給孩子一個慘痛的教訓。父母應該從小教導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沒有教養的孩子,凡是遇到事情都在指揮別人替他完成。很多父母寵溺孩子也就不知不覺地全部替孩子做了,但是時間長了,孩子覺得別人替他做事是應該的,變得越發的驕縱。
  • 讓孩子成為一個有教養的人,這5個習慣讓孩子受用一生
    父母應該管教哪些行為,應該怎麼做?1.改掉亂翻的壞習慣不管孩子是在自己家裡,還是去別人家串門,都要改掉這種亂翻的習慣。每個人都有好奇心,何況孩子。父母不能扼殺他們的好奇心。但是,父母要特別注意翻找東西。讓孩子注意到別人家在亂翻東西是一個非常錯誤的決定。而且,他們要注意這件事的嚴重性,不要讓孩子覺得是開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