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裡講:
「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意思是,百戰百勝並非最好的用兵策略;不交戰而使敵人屈服,才是用兵策略中最好的。
這一智慧不僅適用於「戰場」,更適用於青春期手機遊戲成癮孩子的管教中。為何這麼說呢?因為很多時候,我們父母總希望在親子鬥爭中能夠「百戰百勝」,對孩子不留一點情面,非要爭一個是非對錯,否則決不肯罷休,結果要麼碰一鼻子灰,要麼在勝利中把親子關係輸個血本無歸——
就像有一個青春期孩子媽媽,看到孩子不上學整天手機不離手,瞬間火冒三丈,破門而入強硬搶奪孩子的手機,沒想到這個媽媽把孩子手機沒收後,孩子直接從陽臺窗戶一躍而下;
另外一個15歲男孩的父親,常年在外忙工作,由於經常聽到媽媽抱怨,說孩子在家不聽話,經常熬夜玩遊戲,還頂撞父母,結果這個父親放假回家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孩子給暴揍一頓;
的確,孩子是被打怕了,不敢頂撞父母了,但是從此拒絕與父母溝通,但凡父母在家,孩子絕不走出房間,儘管在親子鬥爭中,孩子爸佔了上風,但是在親子關係這盤棋局上,父母卻成了徹徹底底的失敗者。
由此,我們不得不思考一個問題,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百戰百勝真的有利於孩子身心的改變嗎?
答案是否定的,正如《孫子兵法》裡講:「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儘管在戰爭中取勝了,但是卻損兵折將,元氣大傷,因此,參與戰爭是「不得已」的行為,而大多數父母並不缺乏「百戰百勝」的經歷,缺乏的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智慧;
那麼在青春期孩子的教育中,父母如何才能實現「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呢?
一、學會保留態度,把自我反省空間留給孩子
很多父母急於開口,急於表達態度,比如當孩子向父母提出不合理要求時,要麼火急火燎的訓斥孩子,要麼無可奈何地被迫就範,態度強硬,容易激怒孩子,態度軟弱,又容易縱容孩子,以上兩種處理方式都難以達到父母的教養初衷,反而吃力不討好。
但是,如果父母此時選擇保留態度,既不拒絕,也不答應,給孩子一個難為情的淺笑,什麼意思?不知道,讓孩子自己反思領會——「媽媽不說話是什麼意思呢?是不是我的要求太過分了?」,或「如果媽媽不同意的話怎麼辦呢?老媽到底啥態度呢?」
總之,孩子想得越多,自我反省得就越深刻,孩子就越容易在自我溝通中成長和改變;別忘了,其實每個孩子都渴望改變,他們只是不願意被父母改變而已,這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第一大技巧。
二、學會改變狀態,喚醒孩子內在的改變動力
在大多數情況下,父母很容易變得緊張、焦慮、急躁甚至憤怒,這個時候,我們會發現,我們很容易影響孩子,壓根不費半點力氣就能夠把孩子激怒得臉紅脖子粗,實際上這也是一種影響力,只是這種影響是消極負面的;
有時候,哪怕父母不直接和孩子接觸,孩子仍舊能夠接收到父母的影響,就像有一個青春期女孩對她的媽媽說:「媽媽,雖然你這段時間沒有說我罵我,但是我知道你還是對我很不滿意,這比你直接罵我更難受?」為什麼?因為這孩子媽媽整天板著個臉,苦大仇深,唉聲嘆氣,孩子哪有不受影響的道理?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發現,在原生家庭中,我們父母有一個得天獨厚的本領,那就是對孩子施加影響力,哪怕父母不直接和孩子接觸,仍然能夠對孩子施加正向積極或負面消極的影響力;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在一定程度上而言,想要影響及改變孩子,並不取決於我們對孩子說了什麼話(說教\講道理),而在於我們給孩子傳遞了什麼樣的感覺——當我們的狀態是積極向上的時候,我們往往能夠向孩子傳遞積極向上的感覺;
而當我們焦慮消極的時候,我們也容易將焦慮急躁且父母的感覺帶給孩子,因此,只要我們時刻善於影響以及改變自己當下的狀態,我們就能夠在不費吹灰之力地影響以及改變孩子;
那麼,如何有效影響以及改變自我的狀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