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爭強好勝是孩子成長最大阻礙,不戰而屈人之兵才是教養高手

2020-12-14 廖老思父母加油棧

《孫子兵法》裡講:

「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意思是,百戰百勝並非最好的用兵策略;不交戰而使敵人屈服,才是用兵策略中最好的。

這一智慧不僅適用於「戰場」,更適用於青春期手機遊戲成癮孩子的管教中。為何這麼說呢?因為很多時候,我們父母總希望在親子鬥爭中能夠「百戰百勝」,對孩子不留一點情面,非要爭一個是非對錯,否則決不肯罷休,結果要麼碰一鼻子灰,要麼在勝利中把親子關係輸個血本無歸——

就像有一個青春期孩子媽媽,看到孩子不上學整天手機不離手,瞬間火冒三丈,破門而入強硬搶奪孩子的手機,沒想到這個媽媽把孩子手機沒收後,孩子直接從陽臺窗戶一躍而下;

另外一個15歲男孩的父親,常年在外忙工作,由於經常聽到媽媽抱怨,說孩子在家不聽話,經常熬夜玩遊戲,還頂撞父母,結果這個父親放假回家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孩子給暴揍一頓;

的確,孩子是被打怕了,不敢頂撞父母了,但是從此拒絕與父母溝通,但凡父母在家,孩子絕不走出房間,儘管在親子鬥爭中,孩子爸佔了上風,但是在親子關係這盤棋局上,父母卻成了徹徹底底的失敗者。

由此,我們不得不思考一個問題,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百戰百勝真的有利於孩子身心的改變嗎?

答案是否定的,正如《孫子兵法》裡講:「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儘管在戰爭中取勝了,但是卻損兵折將,元氣大傷,因此,參與戰爭是「不得已」的行為,而大多數父母並不缺乏「百戰百勝」的經歷,缺乏的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智慧;

那麼在青春期孩子的教育中,父母如何才能實現「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呢?

一、學會保留態度,把自我反省空間留給孩子

很多父母急於開口,急於表達態度,比如當孩子向父母提出不合理要求時,要麼火急火燎的訓斥孩子,要麼無可奈何地被迫就範,態度強硬,容易激怒孩子,態度軟弱,又容易縱容孩子,以上兩種處理方式都難以達到父母的教養初衷,反而吃力不討好。

但是,如果父母此時選擇保留態度,既不拒絕,也不答應,給孩子一個難為情的淺笑,什麼意思?不知道,讓孩子自己反思領會——「媽媽不說話是什麼意思呢?是不是我的要求太過分了?」,或「如果媽媽不同意的話怎麼辦呢?老媽到底啥態度呢?」

總之,孩子想得越多,自我反省得就越深刻,孩子就越容易在自我溝通中成長和改變;別忘了,其實每個孩子都渴望改變,他們只是不願意被父母改變而已,這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第一大技巧。

二、學會改變狀態,喚醒孩子內在的改變動力

在大多數情況下,父母很容易變得緊張、焦慮、急躁甚至憤怒,這個時候,我們會發現,我們很容易影響孩子,壓根不費半點力氣就能夠把孩子激怒得臉紅脖子粗,實際上這也是一種影響力,只是這種影響是消極負面的;

有時候,哪怕父母不直接和孩子接觸,孩子仍舊能夠接收到父母的影響,就像有一個青春期女孩對她的媽媽說:「媽媽,雖然你這段時間沒有說我罵我,但是我知道你還是對我很不滿意,這比你直接罵我更難受?」為什麼?因為這孩子媽媽整天板著個臉,苦大仇深,唉聲嘆氣,孩子哪有不受影響的道理?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發現,在原生家庭中,我們父母有一個得天獨厚的本領,那就是對孩子施加影響力,哪怕父母不直接和孩子接觸,仍然能夠對孩子施加正向積極或負面消極的影響力;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在一定程度上而言,想要影響及改變孩子,並不取決於我們對孩子說了什麼話(說教\講道理),而在於我們給孩子傳遞了什麼樣的感覺——當我們的狀態是積極向上的時候,我們往往能夠向孩子傳遞積極向上的感覺;

而當我們焦慮消極的時候,我們也容易將焦慮急躁且父母的感覺帶給孩子,因此,只要我們時刻善於影響以及改變自己當下的狀態,我們就能夠在不費吹灰之力地影響以及改變孩子;

那麼,如何有效影響以及改變自我的狀態呢?

相關焦點

  • 人最大的教養,是包容父母的不完美!
    ……父母子女這一場人世相逢,是用來相親相愛,而不是相恨相殺的,人最大的教養,是包容父母的不完美。為了孩子,他們也會以一個父親,或母親的名義,與生活針鋒相對。孩子就是他們的血,是他們的肉,是融到他們骨頭裡的牽掛。孩子是他們的第二次投胎。這是一場盛大且深情的遇見。生養之恩,總大過一耳光的仇。寬容父母的小過錯,原諒他們的不完美,是人最基本的德行。哪有什麼詩歌和遠方,我們所有的良辰與吉時,不過都是踩在父母的肩膀上。
  • 父母教養方式對孩子的影響
    並且能夠很好的促進孩子適應行為的發展和學業成績的提高。反之,如果父母(尤其是父親)採取嚴厲懲罰、拒絕、否認等消極的教養方式對待子女,子女便會容易有敏感多疑、失落寡歡、偏執、高焦慮、敵對等情緒體驗。而且,他們往往不能正確認識自我,在與他人的交往過程中,孤僻、獨來獨往,不關心他人,難以適應外部環境。過度保護的教養方式,會使孩子喪失自信,缺乏成功的體驗,產生自我否定,而且還自卑易怒。
  • 藏在細節裡的教養,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作為家長,對於孩子的無理行為無計可施,還說在家就總是這樣,這不是理所當然的理由,而是蠻橫無理的藉口,只能說明熊孩子背後一定有一個熊家長。子不教,父之過,家長沒有傳授給孩子良好的教養,孩子一定會在社會上表現出和家裡一樣的奇葩行為,越來越囂張,最終成長為一個沒教養的大人。
  • 4種父母教養方式決定孩子的性格,如果是第二類父母,孩子有福
    說起遺傳,很多人都會認為孩子的身高、長相、乃至智力受到父母的影響很大。如果說孩子的性格和父母教養方式關係很大,很多人就會產生懷疑。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犯錯是在所難免的。他們認為,所有的家長的教育方式分為放任型、權威性、恩威型和忽略型四種,而不同的教養方式,會養出不同性格的孩子,我把這個研究稱為性格遺傳。今天,我們就來看看父母的教養方式分為哪幾種?
  • 有教養,是一個孩子最大的福氣
    我點點頭,然後她摸出一顆奶糖遞給我說:「這個送給你,吃了就不難受了。」後來跟她母親聊天的過程中得知,因為怕齲齒家裡並不允許她吃糖太多,她送我的那顆糖,是自己保存了好久都不捨得吃的。從那刻起我才發現,一個孩子能否成才,除了自身努力,還取決於他的家境與機遇。但一個孩子能不能很有教養,變成一個人人喜愛的人,這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怎麼教他。
  • 兩千多年前的貿易戰:齊國管仲的不戰而屈人之兵
    從18年開始的中美貿易戰,直到現在都還沒有要結束的意思,中國的各行各業也都多多少少受到一些影響,美國之所以發起這場貿易戰爭,也是想著不戰而屈人之兵,通過經濟的手段使的中國屈服。其實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咱們中國的一位老祖宗就將這一手段運用的非常嫻熟了,並且獲得非常好的效果。
  • 人最大的教養,就是和顏悅色(深度好文)
    臉色溫和,不嚴厲;容貌謙恭,不倨傲;忿而不怒,不衝動。所謂教養,就是言行得當,讓每個人都很舒服,如月之光華,明亮且柔和。和顏悅色待人,是人最大的教養。-因為陌生人和你的利益不相關,對利益相關者的態度取決於智商和情商,對不相關者的態度取決於素質和教養。一個人,面對和自己有關的人,可以偽裝出對應的樣子。
  • 孩子沒教養表現在4個方面,外人不直接明說,父母心裡也要警覺
    一個有教養的孩子,父母帶出去也更有面子。但是在獨生子女家庭越來越多的今天,很多孩子從小就被寵壞了,和有教養一點都不沾邊。而且很多沒有教養的孩子,特徵都很明顯,一眼就可以看破。孩子沒教養表現在4個方面,外人不直接明說,父母心裡也要警覺①愛發脾氣許多父母覺得,孩子發脾氣是正常。從孩子的成長角度來說,確實是正常的,因為在孩子完全懂事之前,發脾氣是他們表達的一種方式。
  • 父母教養重視反饋效應,別把孩子當客體,別給家庭教育添堵
    前面我們講到,教養小孩不能一味追過自己的感受和思想,也要注重小孩的反饋,了解他們對教育效果的感受與反應,可見教養是雙向的,而不是填鴨式的,父母可以使用小孩的反饋對教育方向進行調節,如同公司要了解客戶的反饋一樣,因為客戶的角度才是最真實的。
  • 一個人最大的教養,就是和顏悅色!
    妻子不善於下廚,他就笑呵呵地包攬了做飯的任務;妻子為了家庭幾乎放棄事業,他就扛起了養家的任務;妻子生性天真活潑,他就負責當一個大家長,保護著一家人的童心。 曾經在一期訪談節目裡,楊瀾問黃磊:「你們發生矛盾的時候怎麼辦呢?」「我經常表達的方式就是比如她喜歡吃什麼,我給她買回來,放在桌子上,奧,她一看,還算心中有她,這事就過去了。
  • 孩子「沒教養」的4種表現,外人不好意思說,父母要心裡有數
    4個跡象,暗示你的孩子「沒教養」,做父母心裡必須要有數:1、不尊重他人許多孩子都是我行我素,輕視別人的感受,甚至在別人傷心的時候,還說一些更傷人的話。但有些孩子生氣時,心中的怨氣卻會無緣無故地撒在別人身上。就算有一點不滿意,就會不分場合的大吼大叫,亂發脾氣。這種孩子不管什麼場合都很容易破壞氣氛,影響到周圍的人的心情,讓人覺得這個孩子一定是被自己的父母給慣壞了。
  • 孩子朝餐廳服務員扔牙籤,教養是父母給予孩子一生的財富
    不只是這個女孩,聽完這幾句話,我隔著屏幕都感覺氣不打一處來。什麼叫「跟孩子較勁」?一個已經是孩子的母親,應該懂得隱私的重要性才對,同為女性,為什麼反而要對同性進行羞辱?什麼叫「就你金貴怕被看」?一個普通人,自己的隱私遭到了侵犯,感到憤怒和委屈不應該是理所應當的嗎?
  • 比知識技能更重要的是教養,教孩子懂得尊重他人,才是最大的美德
    為此,我們注重孩子的學業,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竭盡全力,不惜花費時間精力尋找各種方法和途徑去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卻忽略了在教育孩子的路上可能會出現嚴重的偏失,忘記了對他們最該教育的一點:對孩子個人素質的培養。
  • 人民日報盛讚8歲男孩的檢討書:有教養的孩子背後,都藏著三觀正的父母
    01 三觀正的父母,才養得出有教養的孩子 前段時間,人民日報上一則「8歲男孩亂按電梯寫檢討書」的新聞,引發了一大波網友的熱議。
  • 喚醒父母的教養直覺
    身為父母,應該看見:行為管教法其實是在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所謂的教養技巧,其實只會讓孩子離我們越來越遠。如何約束孩子的行為,是父母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怎樣去控制一個沒有自控力的孩子?怎樣才能說服孩子去做他不想做的事?怎樣才能阻止孩子打人呢?
  • 12歲孩子獨自回國受贊,留英孩子父母哭訴包機?有教養的樣子真美
    他不僅獨自一人從馬德裡登機,全副武裝地戴好口罩、帽子,還全程二十多個小時滴水未進,因為父母叮囑他不要摘口罩,也不敢麻煩別人。直到被機場工作人員發現虛脫的狀況,及時給他遞一瓶水,才恢復了正常。二十多個小時不吃不喝,連我一個大人都做不到,而一個12歲的孩子卻有著如此大的毅力和獨立性,有教養的樣子真美!
  • 孩子叛逆期如何教育:教養不是套路,而是父母的修行
    然後孩子就直接懟回來:「別說了!再玩三天我就跳樓去,不給你們添麻煩了,不再拖累你們了!」。我應該怎麼回答他?我現在不知道怎麼辦好?請教練麻煩指點,謝謝!於是,我跟這位叛逆期的孩子媽媽有了以下這段直擊人心、反映真相的對話:教練:【你現在真的不知道怎麼辦才好,對嗎?】
  • 陪伴,我們在一起丨擁有一對共同成長的父母,才是孩子最大的幸運!
    ● 【問題徵集】我家的陪伴困惑 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是否有很多困惑?關於高質量陪伴,是否也感覺到無從下手?……歡迎您通過文末留言或公眾號回覆說出您的困擾,我們將不定期整理這些問題,邀請專家為各位家長解疑答惑。
  • 心理學家:嘮叨、抱怨、控制欲的父母,是孩子成才路上的最大荊棘
    上小學時,父親就總是罵遠東(化名),說他是「廢材」,學習不努力,將來也考不上大學,不會有出息。在父親的語言「打擊」下,遠東對學習逐漸失去了興趣,初中沒上完,就出去打工了。其實,遠東特別想做出成績給父親看,他渴望活出不一樣的自己。但到了中年之後,驀然回首,遠東才發現,好像真的被父親言中了。
  • 《教養的迷思》:父母到底有什麼用?
    哈裡斯的看法是——① 教養方式其實根本就不是父母單方面可以決定的,孩子的天性(即遺傳)會影響父母對待ta的方式(間接基因效應)。同一個家庭裡的兄弟姐妹,由於天性不同,父母對待他們的方式往往也不同(父母的確會有偏愛,但偏愛也往往是因為不同的遺傳,比如有的小孩就是長得更好看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