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叛逆期如何教育:教養不是套路,而是父母的修行

2020-12-16 壹心大哥

作者丨壹心大哥

編輯丨笨拙的老狼

關於孩子叛逆期如何教育的問題,很多家長問到:「遇到孩子某某情況,我該怎麼辦」。這些父母以為溝通是更好地講道理,是未知的一套方法。

很多家長總是想應對孩子叛逆每個情景,特別想掌握一套正確的說法,並覺得只要父母話說對了,孩子就會聽,或者做法對了,孩子就肯說。

今天,我就自己的家庭教育實踐與指導經驗,淺談《孩子叛逆期如何教育:教養不是套路,而是父母的自我修行》

01孩子叛逆期如何教育

某位叛逆期的孩子媽媽給我線上留言:

我看了你寫的文章,寫的很真實,我的感悟也很深,我就是不知怎樣解決現在孩子叛逆的問題。

兒子15歲上初二,言行非常叛逆,他只要在家一天就打遊戲十多個小時,玩遊戲都玩到深夜2點鐘。孩子不肯寫作業,經常以身體不適的緣故不去上學,正常吃飯也不吃。

我看了很多網上的親子溝通文章,也了解一些,儘量想同他有良好的溝通,想知道他內心的想法,問他為什麼不做作業,為什麼不去上學,他總是回答不知道。

孩子現在好幾天不出門了,今天我回家跟他說:「孩子啊,你咋不出門呢?你這幾天玩手機時間太久了,媽媽現在很擔心你的身體健康啊!」

然後孩子就直接懟回來:「別說了!再玩三天我就跳樓去,不給你們添麻煩了,不再拖累你們了!」。我應該怎麼回答他?我現在不知道怎麼辦好?請教練麻煩指點,謝謝!

於是,我跟這位叛逆期的孩子媽媽有了以下這段直擊人心、反映真相的對話:

教練:【你現在真的不知道怎麼辦才好,對嗎?】

媽媽:【是啊,我現在很焦慮。】

教練:【你真的除了感覺到愁,不知道做什麼,是嗎?】

媽媽:【嗯。】

教練:【但是你在不知道做什麼的情況下,怎麼會還不受控制地去與孩子溝通呢?請問是你當時與孩子表達的原話嗎?】

媽媽:【具體原話記不得了,大概意思差不多吧!】

教練:【你都不知道自己曾經說過什麼,為什麼要這樣說以及當時什麼心情下說的,是嗎?】

媽媽:【是的,我看到孩子玩手機,就真的很愁!】

教練:【那麼孩子玩手機這件事情,從客觀條件上面講,有沒有妨礙到你上班與生活啊?】

媽媽:【那倒沒有,只是中途會想起來很很心煩,導致自己焦慮,憂愁!】

教練:【那看來是你的情緒與念頭讓自己困在裡面了,你是否可以放下這些,不去管孩子玩手機這件事情嗎?】

媽媽:【我懂你的意思,我壓根做不到完全放下啊!哪有父母不去為孩子的成長操心的,對孩子不管不問能是個負責任的父母嗎?】

教練:【那在你的認知中,母親這個角色的功能又是什麼?你現在的能力是否勝任啊?】

媽媽:【我不明白你說的意思,我僅僅是關心孩子的身體健康啊,我是為他好啊,可他就是不領情,現在孩子怎麼這麼難相處啊!】

教練:【我怎麼覺得,你哪裡是為孩子好啊,你只不過想改變孩子,讓他聽從你的管教,去做你認為有意義的事情而已!】

媽媽:【對啊!好孩子應該做有意義的事情,比如按時早起,規劃好每天的學習、運動、休息、玩耍,這有錯嗎?你文章裡面寫的難道都是錯的嗎?】

教練:【我從來沒有說過,我寫的東西就是對的。我寫的只是自己教育實踐後的思考、感悟,至於別人願不願意接受,何時接受,那是他的事情。】

媽媽:【我接受啊,我認為你講的很有道理,你快點告訴我該怎麼溝通,孩子才能放下手機,重新返校,好嗎?】

我沉默了許久,最後還是告訴了她如何應對孩子玩手機情景的對話脈絡與具體內容,並提醒她,如果做不到善待自己情緒的前提下,哪怕用我的答案去溝通,孩子也會不接受。

02教養不是套路

上面案例中這位媽媽,我想應該是大多數叛逆期的孩子母親的真實寫照。

她的真實狀態就是活在無明之中,時常被內心中的恐懼衍生的焦慮、內疚裹挾著,茫然地藉助外部力量不斷尋覓正確答案。

曾經有部至今印象很深的電視劇《天道》,男主角丁元英有幾句話可以很好的解釋這位媽媽的真相:

人想要活個明白,就越活不明白,其實是遇到什麼問題,總想要個標準答案或合理建議。

當無法獲得的時候,就會有這樣那樣的假設,產生恐懼感,就想去抓住某樣東西獲得安全感,這就導致了控制。

人慾圖去控制別人的時候就會產生更多的問題,這就是越想活個明白,就越活不明白。

良好的教養,不是說正確漂亮的話,不是企圖用各種套路方法改變孩子,更加不能是以「負責」、「為你好」之名去變相控制孩子。

你如果想讓孩子充滿自信、敢於負責,就必須讓孩子在成長中感受到「我能行」:

一是尊重他說的話做的事;二是語言上肯定他,還有任何時候都不要忘了,教養孩子首要的是修煉父母自己,父母都未曾體驗過愛,拿什麼去給孩子愛的聯結。

比如:媽媽很困了孩子在玩手機還是不肯睡覺,有的媽媽對孩子講「媽媽困了先睡了,你先自己玩會,記得明天早起啊!」。孩子就乖乖自己玩會手機,很快也去睡了。

有的媽媽也這樣講了,孩子卻仍舊玩到凌晨3、4點,第二天害怕遲到或作業沒完成問題被老師批評,就不去上學了。這是為什麼呀?

比如:孩子因為考試失利或在學校沒有朋友、被老師批評,有的媽媽看到了孩子回到家後,躁狂抑鬱閉門不出玩遊戲,媽媽走進房間對孩子說:

沒關係,你更重要。

我們都不知道你一個人扛了這麼多壓力,沒關心到你,真對不起,以後有壓力有想法都說一說,我會陪著你。

孩子特別感動,他流淚了,覺得這十幾年自己堅持的做人原則背後,是那個自己必須成績優異才能得到父母的愛,才能對得起父母的養育,這個念頭在驅使著自己,在捆綁自己。

而今天媽媽溫暖真實的表達,讓他真切地感受到:

原來,答應了沒做到,是沒有關係的。

原來,自己可以不好,允許自己不好,是可以被接納和關愛的。

有的媽媽也這樣講了,孩子卻回應「不用你管」、「你好假,好虛偽」,直接讓媽媽的心更加破碎。這是為什麼呀?

因為,孩子對情緒高度敏感,孩子的行為時刻反映父母內心的真實情緒與潛意識中的信念。

如果媽媽是內心平安放鬆地跟孩子說自己先睡,對孩子還要再玩一會的狀態沒有焦慮,甚至還充滿愛意,那孩子自然也會順應環境,很快安睡。

如果媽媽內心有敵意,覺得孩子不肯睡覺是在折磨自己,那即便嘴上說著正確的話,孩子也煩躁鬱悶,一定要跟媽媽對著幹來反抗來自媽媽的攻擊,討厭媽媽嘮叨是讓自己來適應情緒障礙。

03父母的自我修行

雖然我是叛逆期親子溝通方面的教練,其實我都不太願意直接給答案,比如遇到某某情況,家長應該如何與叛逆期的孩子溝通,開頭怎麼說,中間怎麼說,最後要如何收尾。

我更加希望家長先拿出溝通草案,雙方一起交流,相比直接給答案,我更加中意修改,這樣這經常被很多前來諮詢的家長詬病說:教練很善於提問題,總不給解決方案。

事實上,我並不覺得孩子有什麼問題是需要被解決的,孩子的問題只是父母潛意識的一面鏡子。

我反覆在講的是,父母要透過孩子這面鏡子去照見自己更深層次的真相,也就是大人通過孩子叛逆來自我修行。

真相不是關於「我怎麼說孩子才能放下手機」之類的,真相是父母經由親子關係中的尷尬僵局,看到自己內在的敵意,看到自己內在的不允許、不接納。

我常說:改變自己,你就是神。改變別人,你就是神經病!

父母通過自我修行讓自己從偏執走向放鬆,通過覺察讓自己內在平安,父母的狀態就是放鬆喜悅的,孩子就什麼問題也沒有了。

當父母越強調教育,其背後的不安全感就越大。教育似乎是一種掌控,它建立在對自己未來和恐懼的幻覺基礎上,父母越恐懼就似乎越需要去教育孩子。

孩子必須變成優秀和美好的,否則我就不安全;你必須變得有能力,否則我怎麼能夠安心?

瞧,父母們在把孩子變成他們內在安全的要挾物。心存恐懼的家長,在無意識中把孩子當成了自我安全感的「人質」。

為什麼會這樣?我想根本原因就是:腦子懂,心不懂,說白了,就是知道做不到!

如果你想要破掉這個怪圈,想與自己孩子關係是輕鬆和諧的,記住一句話且照做:不傷害,不妨礙!

如果你總是焦慮、煩躁、難受而不知道如何善待,對孩子的看法都是「叛逆」、「壞孩子」、「不感恩」之類標籤,自然你的期待就是改變孩子、控制孩子。

孩子是一個敏感的接收器,他是家庭能量場的產物,他在反映你的聲音和信息。他的成長只是家庭能量場帶來的結果。在什麼樣的家庭能量場裡面,就發展出什麼品格的小孩。

一個好的家長,應把教育的重心由教育孩子放到教育自己上來。對於覺醒後的家長來講,教育孩子只是個藉口,自我修行和自我療愈才是真的。

當你通過不斷自我修行和自我療愈,當你把家庭能量場變得高維有序了,孩子只是美好的你與美好的家庭能量場的反映,他自然會變好。

現在來檢視一下你自己,自我覺察一下你內心的恐懼,是你真正想教育出好小孩的開始。

最後我送你一句話:每個人都只能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孩子也是如此,即便孩子因為沒有改變,最後步入社會活的不好,那也是他的命,僅是他身為你孩子的因緣果而已!

你我一起加油哇~看此文後如有收穫,順手點個讚,轉發評論一下,感謝你的慷慨!如果想共同交流,你關注後私信關鍵詞:交流

壹心大哥(全網同名),叛逆期親子溝通資深教練,兩個叛逆期孩子的70後父親,1對1指導有願心改變的家長,幫助孩子走出叛逆厭學、脾氣暴躁、早戀、玩手機、親情冷漠等困境。

#壹心大哥聊叛逆期教育#

相關焦點

  • 從學生離家出走,說說對「青春叛逆期」的孩子怎麼教育
    後來父母都知道了,他們不是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共同把孩子教育好,讓孩子回歸家庭,而是互相推卸責任,打罵孩子,甚至把孩子軟禁在家,威脅她再去就怎麼怎麼樣。這下好了,孩子覺得在家就像蹲監獄,看準一個機會,在男網友的幫助下,離家出走了,並且說再也不回這個家,也不讀書了。這怎麼行?
  • 14歲的兒子敢打父母?孩子叛逆期的教育不容忽視
    容易衝動、脾氣暴躁、行為叛逆是青春期的重要表現,14歲的男孩子動手打自己的父母,這是絕對超出叛逆的界線了。對於這樣的行為,父母可不能再一味的溺愛孩子了,不然就很有可能會讓他變本加厲,直到走上違法犯罪的不歸路。
  • 小一教養/開始頂嘴、冷暴力,陪孩子度過7歲叛逆期的4句話
    教養是一段日積月累的過程,所有甜美的果實,必須要等到幾個月、甚至數年後才看得出成果,而6歲開始,家長會明顯感覺到,自己正在收割先前的教養栽培,但別高興太早!7歲小大人的叛逆期,就快來!
  • 叛逆期的孩子打不得,罵不得,如何教育?這位家長的做法值得學習
    上網閒逛,發現關於叛逆期孩子的教育問題問得特別多。很多家長似乎都對此束手無策,打不得,罵不得,一言不合就吵架,確實讓人傷透腦筋。我兒子現在上初二,正處於叛逆期,但我同事都說他聽話,對人彬彬有禮,學習也一直保持在全年級前五十名(全年級六百多人)。除了今年在家上網課有時候會鬧得不愉快,總體來說我們相處得很好,他有什麼話都願意對我們說,我們之間經常像朋友一樣討論問題。
  • 李玫瑾教授:毀掉孩子的從來不是遊戲,而是父母的「語言天賦」
    李玫瑾教授:毀掉孩子從不是不是遊戲,而是父母的「語言天賦」著名教育學家李玫瑾教授表示:「毀掉孩子一生的殺手不是遊戲,也不是貪玩,而是父母的語言暴力。」三:叛逆期的孩子更需要父母的鼓勵同樣是《少年說》裡的孩子,真情實意的向父母坦誠:「我承認我到了叛逆期,我們就像是青春期撞上了更年期,我生氣,你更生氣,但我希望你們可以幫幫我,而不只是批評,我也想變得更好」。
  • 沒有叛逆期的孩子真的好嗎?有孩子家長一定要看!
    專家建議,對於孩子逆反心理的消極面,父母應根據孩子的心理特點,循循善誘,進行教育。 父母更應看到逆反心理積極的一面,如因逆反心理出現的好奇心,是一種渴求認知事物的欲望,是求知的動力。
  • 如何和初中的孩子溝通,叛逆期的孩子不好管,父母要做好三點足夠
    上一期說到孩子把離家出走的同學帶回家。我讓孩子的同學給自己父母打電話告知在我家。並通過這件事告訴孩子們,外面不是他們的避風港,遇見事情可以和父母商量,離家出走是解決不了問題的。今天說一下初中生不願意多給父母說話。
  • 孩子才兩三歲,被父母說處於叛逆期,是不是有點冤啊
    關注兒童教育問題久了,就會發現孩子從2歲到18歲,都有父母說自己的孩子處於叛逆期。為啥2歲之前沒有人說呢?我想這是因為孩子此時不會流利的說話和走路,否則出現這樣的問題就不足為奇了:孩子一出生,就處於叛逆期,怎麼辦呢?
  • 男孩的叛逆期很可怕!但聰明父母從不跟叛逆期男孩講道理
    相信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很多父母都遇到各種各樣棘手的問題。特別是男孩子,要是再遇上叛逆期,孩子不聽話,做什麼事情都要跟父母作對,真的無比頭疼,搞不好從此彼此的親子關係還會出現嫌隙。不過,孩子叛逆是他正在成長的表現,如果父母能夠明白孩子們叛逆背後的需求,問題就沒有那麼可怕了。
  • 叛逆期,是「福」還是「禍」?家長處理得好,就是孩子成長的契機
    容忍和等待,是對於叛逆期孩子正確的對待方式嗎?叛逆期這個東西,家長到底該如何處理呢?1叛逆期?是否真實存在?難道50多歲的人叛逆期還沒過嗎?再如青少年因為早戀被父母阻止而選擇私奔,但是成人也同樣出現了婚後還和他人非法同居的事情。所以,不少網友似乎都認同:「叛逆期是一些家長對自己無能的開脫,並不是真實存在。」實際上,叛逆期是真實存在的。
  • 4種父母教養方式決定孩子的性格,如果是第二類父母,孩子有福
    說起遺傳,很多人都會認為孩子的身高、長相、乃至智力受到父母的影響很大。如果說孩子的性格和父母教養方式關係很大,很多人就會產生懷疑。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犯錯是在所難免的。面對同樣的育兒問題,不同父母就會有不同的態度和反應,給孩子自然也不盡相同,也就養出了不同性格的孩子。上世紀60年代,著名的心理學家鮑姆萊德研究幾千個家庭發現,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主要分為三大類。直到三十年後,麥克畢和馬丁在他的研究基礎上,提出來第四種教養方式。
  • 孩子人生中第一個「叛逆期」,父母應該怎麼管?
    事實上兩歲是孩子人生中第一個叛逆期,這個時期的孩子思想不成熟,甚至沒有自我意識,他們總是不理解父母的意思,所以他們在和父母的交流過程中十分困難。第一種:一言不合就哭鬧這是2歲叛逆期的孩子最常見的一種行為。孩子在和父母溝通的過程中,總是會和父母產生一些摩擦。
  • 決定孩子未來前途的,不是家境的優越與否,而是父母的「面相」
    所以,如果家長是你這種態度來對待孩子的,那麼孩子可能會越來越叛逆。 要想教好孩子,不是要給他更好的教育背景,也在於給他買多貴的學位房,而是在教育孩子時家長是什麼樣的「面相」,不同的面相,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不同的影響:1、家長在孩子面前像個「惡人」,直接影響孩子未來。
  • 如何培養孩子成為一個有教養的人?這10條家規,值得借鑑!
    究竟哪一種教育方法最為妥當呢?當然孩子的成長是需要一個過程的,更需要有人給予持續的指導。窮養、富養不如教養!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給他良好的教養。想想都知道,如果你同時遇到兩個孩子:一個有教養,舉手投足都透露出一種謙遜有禮;一個沒有教養,一言一行都折射出各種粗魯無禮,哪一個更招人喜歡呢?
  • 十幾歲孩子進入「叛逆期」,會有這幾種表現,看家長如何淡定應對
    「叛逆期」是每個孩子都會走過的人生階段,在這個時期內的孩子往往性格暴戾,喜歡和父母對著幹等,這年頭想要當一個合格的家長是非常難地,特別是在孩子「叛逆期」時,管教顯得尤為困難。家長在這個時候如果沒有做好孩子的情緒疏導工作,很可能讓孩子走上一條不歸路。
  • 去情緒化教養的3個步驟,父母不妨留意一下
    當父母充滿憤怒、沮喪、失望等各種情緒時,平時學習的如何有禮有節地引導孩子糾正錯誤行為的教養之道,已經完全淹沒於情緒之下。只能簡單或條件反射地對當下的狀況作出反應,甚至是過激的反應。結果就是對孩子訓誡、責罵、直至懲罰,但是父母狠心地訓誡和懲罰,只能在當時起作用,無法培養孩子具備良好習慣。
  • 父母怎麼教育,才能讓孩子從小成為一個有教養的人呢?看看這4點
    經常會聽到長輩誇讚哪個孩子氣質很好,教養很好,而且和教養分不開的就是父母言傳身教的點滴教育,孩子的氣質和所賦予的行動,表現形式,都是家庭教育直接的體現,所以一個好的家庭教育和懂教養有教養的父母,那麼孩子必然是有先天和後天完美的結合,這樣的孩子也會是一個有教養的孩子
  • 12歲孩子獨自回國受贊,留英孩子父母哭訴包機?有教養的樣子真美
    他不僅獨自一人從馬德裡登機,全副武裝地戴好口罩、帽子,還全程二十多個小時滴水未進,因為父母叮囑他不要摘口罩,也不敢麻煩別人。直到被機場工作人員發現虛脫的狀況,及時給他遞一瓶水,才恢復了正常。二十多個小時不吃不喝,連我一個大人都做不到,而一個12歲的孩子卻有著如此大的毅力和獨立性,有教養的樣子真美!
  • 4個跡象,暗示你的孩子「沒教養」,做父母心裡必須要有數!
    無論你的孩子有多麼的優秀,如果他不是一個有教養的孩子,那麼在社會上是無法立足的。舉個例子,最近在一個寶媽的圈子裡發生的一件事,他們家的孩子都已經不小了,但為人處事卻一直不是很可靠,但這位寶媽卻一直沒放心上,直到最近孩子參加了面試,有一個考察家庭教養的項目,結果孩子進入面試區時,既沒有和老師們打招呼,還一直打斷面試官的話,直到最後孩子因為這次面試不合格,而失去了工作。到這個時候,這位媽媽才明白教養對孩子來說,是多麼的重要。
  • 孩子處於叛逆期,家長該怎麼做?
    所以學生讀書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讀好書更不是容易的一件事情,學生思想壓力過大,如果我們家長處理得好,可以使學生健康成長,處理不當,對於自己的孩子的良好性格形成不利,甚至可能會使自己的孩子走向極端,作為家長究竟怎麼去做才能疏導孩子各方面的壓力,作為學生家長又需要怎樣去配合教師?這是我們每個家長和教師都需要關係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