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期,是「福」還是「禍」?家長處理得好,就是孩子成長的契機

2020-12-13 父母堂

孩子成年前會經歷3次叛逆期,如果沒處理好,會給孩子性格埋下隱患;如果處理得當,叛逆期也可以是成長契機。

同事的孩子11歲,差不多到了青春期早期的階段,她向我們吐槽,孩子出現了各種「叛逆」的苗頭。一位同事聽完就這麼安慰她:

「這就是孩子叛逆期,再忍忍,過了這個階段就好了。」

容忍和等待,是對於叛逆期孩子正確的對待方式嗎?叛逆期這個東西,家長到底該如何處理呢?

1

叛逆期?

是否真實存在?

提到叛逆期,有不少人會說,好像自己從來沒有叛逆過。因此,就有人疑惑:叛逆期是否真的存在呢?

在知乎上搜索這個問題,發覺認為叛逆期不存在的人並不是少數。

有個網友更是直言不存在所謂的叛逆期,因為叛逆與年齡無關,只和人有關。他甚至列舉了自己朋友50多歲的爸爸跟青少年一樣,因對某類活動上癮而四處騙錢、偷錢的例子。難道50多歲的人叛逆期還沒過嗎?

再如青少年因為早戀被父母阻止而選擇私奔,但是成人也同樣出現了婚後還和他人非法同居的事情。

所以,不少網友似乎都認同:「叛逆期是一些家長對自己無能的開脫,並不是真實存在。」

實際上,叛逆期是真實存在的。一般而言,在孩子成年之前會有經歷三個叛逆期。

第一個叛逆期是2歲左右,第二個叛逆期是7-9歲,第三個叛逆期是12-15歲的青春期。這三個叛逆期的共同點都是孩子自我意識和獨立意識在不斷發展,他們渴望自己能做主。

可以說,叛逆期對於孩子成長而言是一件好事。關於這點,我們借鑑北京四中璞瑅學校校長徐加勝分享的一個例子來說明:

孩子小的時候,我們誇孩子很喜歡說「寶寶真聽話」。當孩子5歲的時候,誇聽話也還好,10歲的時候也開心。當孩子大學畢業22歲的時候,別人說你家孩子很聽話的時候,你會說「還行」。那假設等孩子32歲的時候,你和孩子一起出門,別人還說「你家孩子真聽話」,你會怎麼想呢?是不是覺得很彆扭?因為當人到了32歲的時候,他應該聽自己的話。

而我們教育的目的不就是「讓孩子成為自己」嗎?如果孩子敢於說不,才說明教育卓有成效。

所以叛逆期的到來並不是一件壞事,反而是孩子成長的機會。

那為什麼會有那麼多家長抱怨自己的孩子在叛逆期時會變得異常逆反呢?

2

叛逆期不一定會逆反

「控制」才是觸發點

曾有科學家在美國的普度大學做了一個實驗,實驗是這樣的:

在一群未成年人面前有四本書,每本書上都寫了一句關於該書的介紹。第一本書寫著:這是一本最暢銷的書;第二本書寫著:這是由最有名的作者編寫的;第三本書寫著:這本書的內容精彩勁爆;第四本書寫著:這本書僅限成年人閱讀。然後問那群未成年人:你們最想看哪一本呢?

實驗的結果是大部分人選擇的是第四本書,即寫著「僅限成年人閱讀」的那本。為什麼他們會選擇第四本呢?

因為越是禁止越吸引人。

就像社會心理學家傑克·布雷姆(Jack Brehm)在其提出的心理阻抗理論中所表明的:

限制越來越多,機會就越來越少,兒童的自由就會越來越少,人會痛恨失去原本擁有的自由,保住既得利益是兒童產生叛逆的核心。

所以在孩子自我意識和獨立意識暴漲的時期,父母越不讓他們做的事情,他們就會越想做。

比如我們不希望孩子成天看電視,確實當我們在家的時候可以不讓孩子看電視,但是我們能保證24小時都在家嗎?

一個網友就分享了自己的經歷,說自己小時候父母也是不讓看電視,但是他們不讓她看,她就會偷著看。當父母在家的時候,她會克制,當父母不在家或者是在睡覺的時候,她就會瘋狂地看。

其中,最令家長困惑的在於,如果提倡的是「不禁止」,那目前只是看電視的問題,之後如果孩子跟不良的社會人士混在一起,難道也不禁止嗎?

其實,孩子要去嘗試某些事,其本質在於:想要去做一件事並不是他們自己真正很喜歡,而是因為這件事會被禁止,才特別好奇。

處於叛逆期的孩子自我意識和獨立意識強烈,不希望他人將自己當成小孩來看待。這時如果家長不理解孩子,進行強勢控制他們的思想和行為,就容易讓他們產生逆反的心理。

假設孩子此時又處於埃裡克森人生發展八階段中的建立自我同一性的青少年時期,家長的強勢控制還容易造成孩子自我同一性危機,造成同一性早閉和同一性分散:

同一性早閉的孩子往往缺乏主見,容易盲從,當遇到挫折時,還容易喪失目標和信心。同一性分散的孩子則容易採取自毀的方式來逃離父母的控制,就為了證明父母是錯的。

既然家長的控制會促使孩子在叛逆期產生逆反的心理和行為,而不限制孩子又擔心孩子走歪路,那要如何應對呢?

3

注意這三點

讓叛逆只留積極面

曾有人說:教育是一座摩天大樓,叛逆的問題就是這座大樓的地基。

可想而知,如果家長沒有選擇好幫助孩子順利過渡叛逆期的應對方式,將會出現什麼嚴重的後果。

為了避免這座大樓的倒塌,我們在面對處於叛逆期的孩子時,要注意這三點:

1.肯定叛逆是成長的契機,及時調整教育方式。

當孩子敢於說「不」的時候,意味著他們在成長。

我們不能認為這是對家長權威的挑戰,更不能一味地用我們的想法和方式去約束和打壓他們,否則即便在當下他們被迫順從了,也可能在下一次遭遇類似的事情時突然爆發,或者在成年後選擇自毀等極端方式來報復父母。

我們要做的應該是及時調整我們的心態和教育的方式,把主導權交給孩子。

2.尊重孩子,凡事多商討少用命令。

因為處於叛逆期的孩子自我意識和獨立意識在不斷發展,他們渴望獨立,迫不及待想要得到他人的認可。

而採用商討的方式,則能讓孩子感覺到被尊重和認可。如果之後證實了家長的建議更有建設性意義時,他們也會更願意和家長分享。

3.遇事先穩定情緒,避免訓斥,引導為主。

在家長為了引導孩子接受一些社會規則時,難免會產生衝突。

假設發生了分歧,作為成人及人格更為健全的家長,我們應該要比孩子更快冷靜下來,先反思自身的行為,再尋求解決的途徑,要避免訓斥,以引導為主。

要知道孩子不是我們的附屬品,他們只是藉由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他們也一直在成長,學習著獨立,他們也有權利選擇自己的人生。

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幫他們更好的獨立,更好的度過叛逆期,成為真正的人格健全的人。

相關焦點

  • 《陪孩子走過每個叛逆期》:叛逆期,是孩子成長的好機會
    叛逆期,成為了孩子的一個錯誤時期。可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集合了知名心理學家和中國家庭教育踐行者的清清家教館,在今年出版的一本書,幫助我解答了很多關於孩子叛逆的問題。這本書就是《陪孩子走過每個叛逆期》。
  • 沒有叛逆期的孩子真的好嗎?有孩子家長一定要看!
    有什麼方法可以讓孩子不經歷叛逆期?」 家長們有這種想法就很危險。 所以,我們今天要給各位家長好好講講青春期叛逆在孩子成長中究竟起著怎樣的作用。 相信看過這些,你就不會再如此「憎惡」孩子的青春期了。
  • 孩子處於叛逆期,家長該怎麼做?
    ,所以一般而言成績優秀的學生更加會受到老師的喜歡;同樣在學生與學生之間,成績好的學生更會受到同學們的歡迎與尊敬;反之成績不好的學生在學校裡面是不怎麼受歡迎的,這樣會使孩子孤立,形成學生性格上的孤僻,不合群,平時不愛多說話的個性,這樣會對於學生今後的健康成長大有不利。
  • 乖寶寶變身「小惡魔」,對付敏感期、叛逆期的孩子,家長該怎麼辦
    其實了解了孩子的成長規律後,你就知道他並不是有意的和家長對著幹,因為他有了獨立的意識,想自己拿主意,想自己做事情,不想被家長控制,但是因為還是小,有些事情並做不好,導致了家長嫌孩子叛逆,孩子卻反抗的局面。針對孩子的敏感、叛逆,家長要注意下面五點。
  • 孩子叛逆期,家長千萬別「硬來」,巧妙疏導是「上策」
    人有三個叛逆期,不同的叛逆期,有不同的個性發展、心理生理髮育特點,父母應對的方法也要不同。脾氣暴躁的孩子不顧場合、時間,稍有不順心就會大發雷霆,小時候滿地打滾哭鬧,抱著大人的腿不走,長大後就是摔打東西,不懂感恩,吼罵父母,頂撞上司等等。
  • 孩子十三歲叛逆期,家長打罵沒有用,好好說話也不聽,該咋辦?
    十三歲男孩正值叛逆期,家長打罵都不管用,好好地跟孩子說又不聽,該咋辦?叛逆期的孩子有很多行為和做法是家長所不能理解的,在家長看來,仿佛孩子就是故意在和自己唱反調,打不得,罵不得,即使家長想要好好坐下來談一談,孩子也不配合。
  • 孩子不叛逆真的好嗎?12-18歲孩子家長一定要看
    叛逆說明孩子生理上成熟了,變得更聰明了,才有跟家長反抗的資本。 叛逆是孩子生理成熟和思維水平提高的結果,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所以說,叛逆不是一件壞事,而是一種成長和進步。
  • 十幾歲孩子進入「叛逆期」,會有這幾種表現,看家長如何淡定應對
    「叛逆期」是每個孩子都會走過的人生階段,在這個時期內的孩子往往性格暴戾,喜歡和父母對著幹等,這年頭想要當一個合格的家長是非常難地,特別是在孩子「叛逆期」時,管教顯得尤為困難。家長在這個時候如果沒有做好孩子的情緒疏導工作,很可能讓孩子走上一條不歸路。
  • 叛逆期的孩子打不得,罵不得,如何教育?這位家長的做法值得學習
    上網閒逛,發現關於叛逆期孩子的教育問題問得特別多。很多家長似乎都對此束手無策,打不得,罵不得,一言不合就吵架,確實讓人傷透腦筋。我兒子現在上初二,正處於叛逆期,但我同事都說他聽話,對人彬彬有禮,學習也一直保持在全年級前五十名(全年級六百多人)。除了今年在家上網課有時候會鬧得不愉快,總體來說我們相處得很好,他有什麼話都願意對我們說,我們之間經常像朋友一樣討論問題。
  • 張萌談2歲女兒叛逆期,面對孩子第一個叛逆期,這樣做比打罵管用
    其實2歲是孩子的第一個叛逆期,在面對孩子第一個叛逆期的時候,不少父母會選擇打罵的方式,但其實並沒有用,最有效的方法是父母既要滿足孩子的需求,但同時也要掌握好分寸。孩子的第一個叛逆期很重要第一個叛逆期對孩子來說也是其成長的關鍵時期,如果父母不能正確處理好孩子的第一個叛逆期,那麼將會對孩子的人生發展產生很重要的影響。
  • 孩子叛逆期,家長做對這幾點,一治一個準!
    這樣的話,會給孩子傳達這樣一個信息:在父母眼裡,我不如別人;我不去做這件事,父母就會遺棄我,父母就不愛我了。長此以往,這些期望孩子好的語言,反而會成為破壞孩子安全感的毒藥。在叛逆期,就像一塊石頭,他們會非常的倔。此時你再去打罵孩子,也只是父母自身情緒的發洩,而不能讓孩子真正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哪裡出了問題。硬碰硬的做法,只會讓叛逆期的孩子失去對父母的信服。
  • 從學生離家出走,說說對「青春叛逆期」的孩子怎麼教育
    這雖然只是個例,但是也代表了部分「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對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家長也是最頭痛的。下面就來談談對於「青春叛逆期」的孩子怎麼教育。我們從什麼是「青春叛逆期」、「青春叛逆期」的表現、「青春叛逆期」家長最忌的做法以及家長如何去對待孩子四個方面來說。
  • 青春期成了家長的噩夢,面對孩子各種無釐頭,你怎麼辦?
    如果家長還是以教育孩童一樣的教育模式和小孩相處,孩子會產生牴觸的不良情緒,容易和家長鬧脾氣吵架是再正常不過的現象了,所以剛步入叛逆期的孩子和父母不好相處也是很正常的。家長要明白叛逆期孩子與之前是不一樣的,是孩子的正在成長而不是變壞家長要以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問題,勇敢面對現實社會家庭的教育難題,解決問題前,先要學會分析和思考,而不是一味地去抱怨孩子的不聽話,做一個理性思考的好家長。
  • 孩子的2歲叛逆期,究竟有多難搞?教你幾招,輕鬆搞定熊孩子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叛逆期個不可避免的階段。這個階段的孩子不喜歡乖乖聽父母的話,還總喜歡和父母對著幹。很多家長都覺得這是孩子還小,不懂得怎麼表達和溝通導致的,而這些不就是叛逆期的根本原因所在?不少家長都知道叛逆期的存在,但他們認為青春期時候的叛逆才是孩子的叛逆期。其實不然,因為在你發現「小天使」變成了「小惡魔」,怎麼講道理都不聽,還分分鐘就能把你氣到「原地爆炸」的時候,那就恭喜你,你家孩子已經進入了出生後的第一個叛逆期——難搞的2歲!
  • 18歲之前,孩子通常有三個叛逆期,父母應該懂得的應對方法
    隨著孩子的不斷長大,家長發現已經無法「管住」孩子。孩子會變得越來越叛逆難管,事事和家長作對。面對叛逆期的孩子,家長會感受到束手無策,無法理解孩子的心理。如果說富養孩子長大,是一場艱巨的過程,那麼孩子的叛逆無疑就是橫越在過程中的高山。處於叛逆期的孩子,是聽不進家長的勸告,會產生高傲的心裡。家長的正確應對顯得至關重要。
  • 寶寶有這3個「討人嫌」的表現,是進入了2歲叛逆期,家長及時引導
    2歲的孩子處在身體和生理的發育期,很多孩子的心裡也產生自己「小九九」。 時而調皮搗蛋,時而古靈精怪,很多家長們都覺得自家娃簡直是一天一個變化。甚至很多家長都覺得家裡的這隻「小惡魔」還是不會說話、不會走路的時候可愛。 那麼2歲的孩子真的不好管教嗎?
  • 男孩的叛逆期很可怕!但聰明父母從不跟叛逆期男孩講道理
    因為這件事情也是父母們都經歷過的,所以他們的想法其實家長們也都是很明白的,我們其實只需要對他們有一個好的態度,從孩子那裡開始出發,回憶自己小時候都是怎麼做的,就很容易能夠解決這個東西。所以聰明的父母從不跟叛逆期的男孩講道理。其實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和孩子講道理是最沒有用的,哪怕是成年人,對別人講的道理都未必聽得進去,更何況是理解能力更弱一些的孩子。
  • 孩子叛逆期如何教育:教養不是套路,而是父母的修行
    作者丨壹心大哥編輯丨笨拙的老狼關於孩子叛逆期如何教育的問題,很多家長問到:「遇到孩子某某情況,我該怎麼辦」。這些父母以為溝通是更好地講道理,是未知的一套方法。某位叛逆期的孩子媽媽給我線上留言:我看了你寫的文章,寫的很真實,我的感悟也很深,我就是不知怎樣解決現在孩子叛逆的問題。
  • 家長發現孩子戀愛別慌張,這樣處理最穩妥,早戀教育勿尷尬
    青少年處於成長階段,對異性開始有了朦朧的好感很正常,早戀這件事一直是校園裡老師頭疼的問題,不少家長們也是發現孩子早戀就開始緊張起來。成長不能等待,發現孩子早戀家長別慌張依依上了初中之後開始有了自己的小心事,依依的媽媽最近就發現依依的行為有些異常。
  • 2-3歲是孩子的第一個叛逆期,父母提前看這些書可以平穩度過
    孩子的成長過程也是家長學習成長的過程,而叛逆期是家長不願遇到又避之不及的一個心理時期。當孩子成長到2-3歲的時候,家長就遇到孩子的第一個叛逆期,如何處置得當,孩子許多良好的習慣都就就此養成。名為叛逆期,實際是2-3歲的孩子在走路,說話的掌握之後,自身的技能得到了極大的加強,面對陌生的世界時,缺少一份規則感,單純的以自己為中心,為想問題。這個年紀的孩子對於很多事情還沒有概念,所以當孩子哭鬧,說出不要的時候,家長萬萬不能單純地拒絕,而是要藉助這個時期,幫助孩子建立規則感,自律性和自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