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們講到,教養小孩不能一味追過自己的感受和思想,也要注重小孩的反饋,了解他們對教育效果的感受與反應,可見教養是雙向的,而不是填鴨式的,父母可以使用小孩的反饋對教育方向進行調節,如同公司要了解客戶的反饋一樣,因為客戶的角度才是最真實的。
針對反饋效應角度對家教進行調節,主要表現在這幾點:
1、小孩是受教育主體
小孩能不能健康成長,最重要的是要找出內因,每個小朋友都有形式不同的需求,從而生成動機,再產生舉動得以滿足;接著再出現另外的需要與動機,再通過行動去達成。父母要學會對其需求分析的能力,指引小孩產生正面的動機,對小孩的積極性進行調節。假如父母用自己的動機灌輸給小朋友,而讓其放棄自身動機,小朋友由一個主體轉為客體,其主體部分受到抑制與壓迫,結果怎樣可能而知。父母必須記得,對於小孩而言,家長的教養行為是外因,想讓小孩主動自我教育。假如效果不好,父母應該好好分析原因。
2、學會換位思考方式
父母要學會換位思考,站在小朋友的角度審視要做和要求的事兒。可以很大程度降低父母在教養過程中出現的主觀上的盲目性。家長進行換位思考的時候,需要充分觀察小朋友的角色位置、年齡特徵、個性特徵,家長也可盤點小朋友所處的年齡段會怎麼想?怎麼怎麼?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把他們當成小孩看待。
3、耐心傾聽小孩心聲
教養是一個雙向行為,你一邊要教育,一邊還要看教養的效果。從受教養者的角度去收集反饋情況,才是一個成功教養的重要根基。
聆聽的首先條件是對小孩及其民主意識的尊重。很多父母可以細緻入微地對小朋友進行照顧,但卻做不到對其尊重,小朋友的意義無處訴說,這源於家長的封建思想,傾向於佔主導地位。
作為父母需要明白,小孩年齡雖小,也屬於家中平等的個體,很多事情不可忽視小孩的想法,否則有害無益。小孩擁有一個多姿多彩的精神世界,成年人感覺枯燥的事情,也許在孩子看來是十分有趣的。父母營造讓小朋友說出內心想法的環境和機會。小孩的話即使很稚嫩,父母都要用心聆聽,並對其期望、要求的正面部分進行指導與激勵。對於小朋友不恰當的思想,需要通過加深認知的方式,通過道理進行強化。小朋友可以有不懂的地方,找機會再另行開導。
總而言之,建議父母儘可能避免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傾向,把小朋友作為主體的部分發揮得當,這並不代表所有的事情都以小朋友為主,不足的地方仍需加強引導和教養,既要給出合理的訴求溝道,又不聽之任之,方是恰到好處的教養方式。
你教養小朋友很「自我」嗎?談談你的教養方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