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還是個孩子」:父母對孩子「正面管教」,才是真正的家庭教育

2020-12-26 學乃身之寶

文/學乃身之寶

近日,一則"老人被狗繩絆倒後不幸離世"的新聞,引網友熱議。

很多人的關注點在12歲小女孩身上,因為她是當事人(事件定性為意外事件,小女孩是未成年人,不用承擔刑事責任,會由監護人承擔民事責任),沒經主人同意,牽走鄰居家大狗,且在遛狗的過程中,她沒拿著狗繩,才導致了悲劇的發生。

更重要的是,這個小女孩發現老人倒地後,選擇迅速離開現場,連狗都沒要,這一舉動讓很多人不滿。

於是,網上有人說,這又是一個熊孩子惹的禍。

當未成年孩子做錯事時,很多人,特別是家長,會以「他還是個孩子」為由,替孩子的行為推卸責任。就像新聞中小女孩的行為,也有人認為,那是因為害怕,她才選擇離開,畢竟還是個孩子。

確實,在遇到這樣的事情時,孩子驚慌失措也是正常的,但私自解開別人家狗的狗繩,這也是不對的。

其實,我們身邊的熊孩子有很多,那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孩子呢?

答案是,家庭教育是主因。

今天的文章,我們就從「正面管教」這個角度來說說,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深遠影響。

1.正面管教,源於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的教育理念

正面管教的主要理念是,家長對孩子既不懲罰,也不驕縱,其宗旨是讓孩子感受到自身的責任感,這也是阿德勒提倡的教育理念。

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一書中談到,家庭教育的目的是通過為孩子創造一個持續鼓勵的環境,培養孩子自信、自律、合作、有責任感、有自主感以及之間解決問題的能力,幫助孩子在這個過程中獲得「歸屬感」和「價值感」。

比如,針對孩子出生順序所引起的正面、負面影響,家長要對不同的孩子給出不同的教育方式,這是對孩子的尊重,也是教育的有的放矢。

對於熊孩子的出現,絕大多數是家長的教育方法不得當。

他們把溺愛當成了愛,把縱容當成了自由,而這是和正面管教背道而馳的。

阿德勒認為,導致兒童形成錯誤「人生意義」的做法是因為家長過於放縱。因為孩子習慣將自己對他人的期待理解成一種命令,自己無須努力就能夠受到上帝的嬌寵,更重要的是,孩子們還認為,自己天生與眾不同。這就是家長溺愛的結果。

2.家長的溺愛,源於過度的自戀

前面說了,被寵壞的孩子,會成為熊孩子,那麼,為什麼家長會溺愛孩子呢?

其實,這是人自戀本性的體現。

阿德勒認為,一般來說,母親都認為子女是自己身體的一部分。正是因為有了子女,她才覺得自己是一個完整的個體,自己可以主宰生死。所以,她會覺得子女是自己完成的一件作品,這裡蘊含著一種優越感。

如果孩子被外界否定,就相當於否定了自己,於是會極力地為孩子開脫,以保護自己的自戀和優越感。

從這個角度來說,很多母親對孩子過度的關注,其實是在滿足自己的自戀,但後果勢必會寵壞孩子。

更重要的是,如果母親過於溺愛孩子,孩子很難獨立,也很難學會和他人合作,所以母親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有意識地與其保持「距離」。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就是做好「分離」,讓孩子學會獨立。

比如,適時(一般是三歲後)讓父親參加到孩子的成才過程中,以引導孩子對社會生活產生興趣,並喜歡和其他孩子、朋友或親戚等人交往。

其實,那些喜歡惹事的熊孩子,有些是縱容導致的,有些是孩子在吸引媽媽的注意,渴望得到媽媽無微不至的關心,而這就是因為媽媽和孩子過於親密。

3.正面管教,是真正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需要父母一起完成的,各自扮演的角色也是不同的。

一般情況下,母親在孩子三歲前扮演重要的角色,滿足孩子無條件的愛之後,還要做好與孩子的「分離」,即身體上的獨立和心理上的獨立,這個過程很漫長,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父親則是在孩子三歲後,發揮著重大作用,即讓孩子進入到社會中,教會孩子遵守社會規則。

正面管教,就需要父母完成各自的任務。

當然,這個任務也不用分得非常清楚,只是說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一起參與。

首先,讓孩子感受到愛,但這種愛是平等的。

也就是說,孩子要意識到別人也是值得愛的,自己並非是上帝唯一的寵兒,這樣,孩子就會懂得尊重他人。

其實,很多熊孩子惹的禍,就是他們忘記了別人是值得尊重的,他們的心裡沒有他人,只有自己。

其次,讓孩子學會合作,具有社會責任感。

阿德勒認為,社會責任感是極其重要的,所有生命的意義,都應該是對他人的貢獻和合作,而這也是正面管教提倡的核心。比如,家長多留心孩子的興趣,有意識地培養孩子感興趣的東西,一方面可以激發孩子探索世界的熱情,另一方面能夠引導孩子與他人合作。

再次,父母提供良好的家庭氛圍,是正面管教的最好體現。

良好的家庭氛圍,首先是父母恩愛,認識到夫妻關係是第一位的。很多媽媽自從有了孩子之後,就忽略了孩子爸爸,這對孩子來說是不利的,因為他會無形中感覺到自己是家庭的核心,有種獨特的優越感。

另外,父母應該多多引導孩子,而不是控制孩子。很多父母習慣強制孩子做事,忽視孩子自己的感受,久而久之,孩子就喪失了獨立自主的能力。

最重要的是,父母要教會孩子正視錯誤,而這需要父母做出榜樣。因為父母能夠正視錯誤,孩子才能明白錯誤是自己學習的好時機。

總之,熊孩子之所以那麼多,主要是因為家庭教育出現了問題,包括父母沒有原則的溺愛、沒有良好的家庭氛圍,以及缺少正視錯誤的勇氣等等。

正面管教,才是真正的家庭教育。

孩子的教養,是從教育開始的。

家長們要記住,孩子,就是自己的一面鏡子。自己好看了,孩子才耐看。

想成為「好看」的父母,可以學學洛克菲勒,他把自己的優良品德、卓越的經商才能都傳遞給孩子們,打破了「富不過3代」的鐵律,讓洛克菲勒家族的財富延續了6代。

優質的家庭教育,才是一個孩子的起跑線。

本文完

感謝您的閱讀

相關焦點

  • 什麼才是真正的正面管教?
    幾乎所有的家長都有一種感覺——讓孩子聽話的唯一辦法就是打,可每次打完孩子,自己的心裡都非常後悔,而順著孩子又怕孩子不學好,得寸進尺!基於此,「正面管教」一經問世便風靡全球,受到了廣大家長的追捧。 《正面管教》一書中提到的理念方法確有其道理,但愚以為不太適用,至少對大部分中國家長來說不適用!
  • 《正面管教》Day2:正面管教才是好孩子的正確打開方式
    還是以早餐為例,讓我們來看看正面管教型媽媽的做法: 在早餐開始之前,孩子自己穿上衣服、收拾好床鋪,然後來到廚房。他主動幫著媽媽做家務——擺碗筷、烤吐司、炒雞蛋等等。(這也是正面管教的結果,後面將告訴你這是如何做到的。)第一步:由於今天的早餐是穀類食物,媽媽給了孩子一個有限制的選擇:「你是要吃小麥圈,還是吃麥脆?」
  • 孩子很叛逆,父母如何正面管教做到和孩子愉快的溝通?
    生活中,很多家長不是過於嚴格的教育孩子,就是過分寵溺孩子;結果養成孩子的叛逆性格。那麼如何來平衡這兩者之間的關係呢?家長平衡嚴厲和寵溺這兩者關係,需要用正面管教來教育自己的孩子。正面管教需要和善與堅定並行,不失底線有原則地與孩子平等對話。
  • 正面管教:父母經常對孩子說這三句話,會讓孩子內心更加自信
    而話語作為最直接的教育方式,對孩子的影響更加深刻,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父母作為孩子最親近的人,當我們對孩子話語溫柔時,會讓孩子如沐春風,而惡語相向時,也會讓孩子的心理留下傷痕,所以我們應當重視話語對孩子的教育作用,正確的表達方式和語言會對孩子造成積極的影響。
  • 《正面管教》最需要持證上崗的是父母
    去年我無意中接觸到了「正面管教」的理念,我突然發現雖然我有兩個孩子了,但是我對孩子的教育問題其實了解得真的不多。我這才知道,當初我自己會胡作非為的根源在哪裡?才明白孩子的心中到底在想什麼?他們到底要什麼?而作為父母的我們又應該怎麼去做。覺得這本書的觀點很不錯,在此分享這本書給有需要的父母們。
  • 《正面管教》:孩子面對父母的打罵選擇無視,其實他是在自我保護
    今天想再談談有關於教育孩子的話題,其實當我學習到好多家庭教育的文章和書籍以後,給我的感受是,最應該被教育的其實是父母,而當父母變好以後,孩子其實不用被你教育,他自己就會慢慢變好。之所以有這樣的感悟是,最近聽了樊登讀書的一本書《正面管教》,這本書實在是太好了,真心推薦願意學習和改變的家長。
  • 這樣來正面管教孩子,是父母與正面管教師的完美組合,親測有效!
    楊某某的父母,作為楊某某人生中的最重要的老師,也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這與家庭教育無效或缺失有莫大的關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終身制」的老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個學校,也是「終身制」的學校。父母與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是全時空的。
  • 《正面管教》——父母的愛是真的,傷害也是真的!
    養育一個健康陽光的孩子,是所有父母學習的功課。於是他們總是小心翼翼,生怕犯了一點錯就破壞了孩子的快樂,影響了孩子的人生。但是孩子總是突發狀況不斷,父母也是第一次當父母,加上工作的壓力,自己還有一堆問題沒有解決,沒有一個父母能夠對孩子做到百分百的耐心。什麼樣的教育方式,能夠讓父母放下壓力,給孩子最大的尊重和最好的引導呢?
  • 放大孩子的優點,才是正面管教
    在日常生活當中,每當孩子犯了錯誤,我們會第一時間盯著孩子的錯誤和缺點,無限的將其放大,卻總是忽略掉對孩子正面的鼓勵。因為大多數父母都覺得,鼓勵孩子會使孩子變得驕傲,其實這是一種誤解,鼓勵只會讓孩子更優秀。
  • 教育學博士:懲罰和驕縱都不好,正面管教培養孩子的良好品質
    簡·尼爾森也是正面管教體系的提出者,她表示世界上沒有哪一個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子女變得優秀,沒有哪一個父母不為了孩子而拼盡全力,但是這樣美好的願望不一定會給孩子一個最好的結果。有的家長為了孩子不再犯錯誤,選擇狠下心來對孩子進行「棍棒」教育;有的家長溺愛孩子,當孩子犯錯時總是選擇容忍和放縱。
  • 陪讀媽媽賠上性命,正面管教避免悲劇重演
    美國心理學家、教育家簡·尼爾森(Jane Nelsen)的《正面管教》一書,幫助許多父母學會了運用正確有效的方式教育孩子。這本書不僅在美國暢銷400多萬冊,同時還被翻譯為16種語言暢銷全球,是非常經典的親子教育書籍。
  • 正面管教介紹
    一、什麼是正面管教正面管教(PD)是一種既不懲罰也不驕縱的養育孩子的方法,它以尊重與合作為基礎,倡導父母通過營造和善而堅定的溝通氛圍,培養孩子自信,自律,合作,有責任感,有自主感以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幫助孩子在這個過程中獲得「歸屬感」和「價值感」。是一個根植於阿德勒心理學,以科學研究為基礎的兒童指導模型的家庭教育體系;更是一套專業的父母培訓體系。
  • 【青藍大理遊學】自然教育+正面管教-親子冬令營
    隨著越來越多家庭對美國「正面管教」的認識與渴求、知道教育的核心在家庭,而親密的家庭關係與親子關係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青藍將在2015年春節前後舉辦兩期大理「正面管教」親子冬令營,讓家長和孩子真正在活動與生活中來實踐「不驕縱不懲罰、和善而堅定」的教養方式。
  • 孩子為啥總哭鬧、打人、發脾氣?孩子的問題實質都是家庭教育問題
    只有尊重孩子的話語權,孩子才更願意和父母敞開心扉交流。另外,眾所周知「溺愛是害」,不可過分溺愛孩子,但一定要給予孩子充足的愛。父母的這份愛是孩子自尊自愛的來源;也會影響孩子未來的婚姻,親密關係等。如為什麼孩子不懂得尊重大人?或許是因為你經常對孩子吼叫。再如為什麼孩子不喜歡和你溝通?或許你從來沒認真傾聽過孩子說話。孩子身上的所有問題,映射的都是父母的問題。
  • 高情商父母如何做到從正面管教?別讓懲罰和嬌縱毀了孩子的一生!
    今天我們來討論並且一起來分享正面管教如何不懲罰不嬌縱管教我們的孩子。就是我們正面管教當中提到的和善與堅定的堅定。我們作為家長,習慣性地認為堅定就意味著懲罰、說教或者其他時的控制其實並非如此。當堅定與和善結合在一起的時候,就意味著對孩子對我們自己以及對當時的情形的一份尊重。
  • 放養式教育,對孩子來說並沒想像中美好,育兒需要父母合理的管教
    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主要老師,孩子與父母待在一起的時間也是最長的,那父母的行為就會深刻影響孩子的行為。如果父母是懶惰、不遵守規則的,那孩子自然不會勤奮,遵守規則。二、家長的管教對孩子有哪些幫助1、正確的管教可以讓孩子擁有安全感給孩子過多的自由,一味地讓孩子做主可能導致孩子沒有安全感而變得暴躁,焦慮。
  • 有效的正面管教的四個方法
    今天分享一下正面管教中有效的管教方法,給大家參考:1.是否讓孩子感覺到價值感和歸屬感管教是否有效,是不是讓孩子感覺到價值感和歸屬感。比如孩子畫了一幅畫,想裝上欄杆,怎麼辦?能立起來的有什麼東西?這時候,媽媽可以跟孩子說,媽媽知道寶寶也特別想搭個姐姐那樣的房子,對不對?可是不會,所以很難過是嗎?我們一起來想辦法看看怎麼做吧。類似說出來孩子當時感受的話,孩子會覺得媽媽是理解他的。
  • 不寵不苛,女孩正面管教的要訣
    美國心理、教育學者詹姆斯·多伯森也說過:尊重他人的有責任感的孩子,產生於愛和管教適當結合的家庭。哪怕是以愛的名義,不正確的教育方式也只能收效甚微,甚至適得其反。陽光、自信、開朗、獨立,這些美好的品質,絕不可能通過對孩子的打壓、批評、責罵、侮辱來獲得,而是積極正面的管教在發揮作用。
  • 心理學:美國家長普遍都「正面管教」孩子,培養獨立人格
    正面管教(Positive Discipline)緣起美國的育兒體系。該體系在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基礎進行改良,旨在幫所有的人,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發展全面人格,而這其中的核心就是讓對方有歸屬感和價值感。
  • 父母如何給予孩子優良的家庭教育?這「3點」父母一定要做好
    ·孩子蔑視規則,容易犯錯如果父母沒有給予孩子優良的家庭教育,讓孩子做到講規矩、守規則,會讓孩子養成蔑視規則的心理。在孩子看來,規則是約束自己行為,不讓自己獲得自由的枷鎖,只有掙脫枷鎖自己才能夠得到真正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