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氏正骨:頸椎十法.

2021-02-12 羅氏正骨推拿

龍氏正骨頸椎十法操作方法

1 仰頭搖正法:適用於枕寰、寰樞關節的旋轉式錯位。患者仰臥,低枕。術者一手託其枕部,一手託其下頜,使病人頭部上仰(仰頭可使C2-7頸椎後關節閉鎖成"定點"),側轉,囑病人放鬆頸肌(緩慢動2-3下),待頭轉到最大角度時,稍加有限度的"閃動力",即可使錯位的關節復位,此操作中有時可聽到關節復位的彈響"咯得"聲。也可取坐位操作。

2 低頭搖正法:適於頸椎2-6後關節旋轉式錯位。患者側臥、平枕、低頭(上段約屈15度,中段頸椎錯位者約屈25度,下段頸椎錯位者前屈須大於35度),術者一手輕拿其後頸,以拇指按壓於錯位的橫突後隆起處下方作為"定點",另一手託其面頰部作為"動點",以枕部為支點,轉動頭部,當搖頭至最大角度時,動點的手用有限的"閃動力","定點"的拇指按壓成阻力,使關節在動中因"定點"的阻力而復位。緩慢復位法根據需要可重複2-3次。

3 側頭搖正法:適於頸椎2-6鉤突關節旋轉式錯位及側彎、側擺式錯位。患者側臥、低枕、頭前屈,術者一手託其耳區頭部,另一手輕拿其後頸,拇指"定點"於患椎關節隆起點,將頭搬起呈側屈狀作搖頭活動,動作同低頭搖正法。側凸症,先治健側(凸側在下,凹側在上),後治患側,逐個復位。

4 側臥搖肩法:適用於第5頸椎至第2胸椎間的旋轉式錯位。患者側臥、平枕,上肢垂直,手置臀部,術者立其後方,用拇、食指夾於錯位關節的橫突前後方,另一手扶於肩部,作向前推、向後拉的搖動,"定點"作對抗阻力,使旋轉錯位在搖動中復正,此法與低頭搖正法復位原理及適應症相同,只是"動點"在下,改為搖肩,使作用力易於達到頸胸交界處。尤其對上位頸椎失穩的患者,可避免因低頭搖正角度過大而損傷上頸段。注意搖肩時先將其肩向下推,以免關節閉鎖影響復位。

5 側向搬按法:適用於頸椎1-6側彎、側擺式錯位的鉤突關節錯位。患者仰臥,術者立於床頭,一手拿其後頸並以拇指按住患椎橫突側方並向隆起處按壓(側擺者只按一點,側彎者由下而上按壓)。另一手託住下頜並以前臂貼其面頰部,兩手合作將患者頭向上牽引並屈向健側再屈向患側(讓錯位關節先開後合),當頸屈向患側至最大角度時,拇指"定點"不放鬆,,並與"動點"手協同作牽、扳、按聯合"閃動力"以使錯位關節復位,有時病人可改用側臥位,去枕,用抬頭作側扳按動作,與側頭搖正法相同,抬頭角度加大。C6-T2側擺、側彎式錯位者,可將"動點"改為推肩拉肩法,此法必須使錯位椎間側屈活動度加大才能成功。

6 挎角搬按法:適於C2-4後關節「混合式錯位」,或關節滑膜嵌頓,且關節腫脹者。患者取健側臥位,低枕,將頭偏向健側前屈,充分展開患椎關節,術者雙手拇指輕力彈撥其頸部緊張肌腱(提肩胛肌、夾肌多見)作滑膜嵌頓的誘導松解,使嵌頓的滑膜退出,並揉捏頸肌使之放鬆。然後一手拇指"定點"於腫脹隆起的偏下方,另一手扶對側頭面部,將頭搬起屈向健側前外45度,再搬頭向患側後外45度,如此斜向扳按壓該隆突關節,重複2-3次即可復平。

7 俯臥衝壓法(旋轉分壓法):適於頸胸交界區(C6-T3)的關節錯位。以C7棘突左偏,T1棘突右偏伴壓痛為例,患者俯臥於軟枕上,頭在床邊懸空,面向頸部放鬆。術者立於床頭,右手掌根部按於C7棘突左側,力點落在椎板(棘突根)部,左手掌根部按於T1-T3棘突右旁作定點,令患者深呼吸,當其呼氣時,術者雙手用有限度的衝壓力下按,右手"動點力"稍加大,可重複2-3次,由於術者雙手作用力方向不同,對旋轉式錯位較易復正。對滑脫式錯位,可改為雙拇指同按於後突的椎旁兩側,在雙掌牽位頭頸時雙拇指加按壓力,以達到牽引推正之目的。本法亦常用於胸椎段錯位。

8 側臥推正法:適用於各種前後滑脫式錯位,對頸軸變直,反張者有效,患者側臥,平枕、低頭,術者用拇指、二指夾持後突棘突兩旁椎板處作"定點",另一手託其下頜,使頭作前屈後仰活動。當仰頭時,"定點"之手稍加力向前推動,使反張的椎體在運動中被推正。滑脫較重者,用牽引下推正較易成功,或取仰臥位於推正時加牽引力,亦可復正。

9 反向運動法:

用於松解肌痙攣和肌攣縮(頸背部頑固性牽涉痛)。

10 牽引下正骨法

適用於C2、3以下頸椎病或外傷致病者。

如,椎間盤突出並發多關節多類型錯位,鉤突增生並發錯位,頸椎椎間盤變性並發各類型錯位,頸椎傾位仰位式錯位或脊髓型頸椎病因故不能手術等疑難病症。

下分牽引下搖正法、牽引下扳正法、牽引下推正法。

*牽引前,必須先復位寰枕和寰樞關節錯位,以防加重頭暈。

相關焦點

  • 傳統正骨十法
    正脊骨法,又稱正骨法,臨床常用有以下十法。
  • 正骨推拿復位法[胸椎]
    胸椎正骨推拿常用手法:放鬆手法以掌揉法、擦法、平推法為主,與棘突旁拇指揉法結合使用。〖12月8號●廣州班〗龍氏正骨<脊柱病因治療學>手法復位精講班!此法旨在於缺乏治療床環境時,可利用門頭、樹木、鐵架等作懸吊工具,以替做「牽抖衝壓法」進行正骨復位。其他復位法可參閱腰椎及頸椎復位法。例如搖腿揉腰(胸)法、坐位旋轉復位法、提肩側擺推正法等。
  • 龍氏正骨推拿療法
    主治法-正骨推拿復位法(1)腰骶關節錯位的正骨推拿手法:腰骶關節錯位、腰椎間盤突出並發骨盆旋移症候群者。先用搖揉腰法調理改善脊柱側凸,用側臥搖板法糾正L5~S1椎間旋轉式錯位,用牽抖衝壓法復正滑脫式錯位。應認真按骶骨錯位類型選擇定點,例如,骶骨旋轉致髂後上棘左、右兩側不等高(陰陽腳),用直接衝壓法時,定點選後突的骶髂關節部。骶骨側擺致兩側髂骨不等高(長短腿),定點選在後突或側擺的腰椎棘突上,另手按於向上移位的髂後上棘部。髂骨「點頭」用雙向分壓法;「仰頭」定點選在後突隆起的腰骶關節部,做直接衝壓法。
  • 龍氏正骨~胸椎症候群(超詳細)
    我院骨科、內科及康復理療科的接診患者中,頸椎症候群和腰椎症候群較重的患者,多並發胸椎症候群。胸椎症候群之所以尚未引起多數醫學者的重視和承認,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頸背痛或腰背痛,經按頸或腰椎病的治療,背部同時獲得治療,亦可使胸椎症候群同時緩解,一般人認為,這種易於緩解的臨床症狀,歸屬於頸椎病或腰椎病症,而忽視了胸椎症候群。
  • 正骨10法,火速收藏!
    正脊骨法,又稱正骨法,臨床常用有以下十法。
  • 治腰痛的腹部取穴法
    該法對各種頸椎、腰痛、腰椎增生、腰椎間盤突出症、腰肌勞損、急慢性腰扭傷等病症,療效確切、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設為重點科研課題和成果推廣應用。並開始舉辦短期培訓班、現已全國培訓龍氏弟子5萬餘人左右,多數成為治療一線的主力軍、有的開始舉辦《龍氏正骨》培訓班。
  • 成為正骨大師必學的十個手法
    正脊骨法,又稱正骨法,臨床常用有以下十法。
  • 正骨整脊的10個手法
    正脊骨法,又稱正骨法,臨床常用有以下十法。
  • 正骨之道之悟
    手隨心動,法由心生。如果手上著力,則手己被控死,法無從生焉,復位自然不精巧。真正的高境界是被正者不覺用力,只覺醫者手輕輕一動似無感覺則疾患己除。絲毫不會有響聲。追求正骨有響聲者,骨是被強行推入而不是順勢帶入。絕非精妙之道。
  • 正骨復位很簡單,簡單到我都不想說
    真正是千金不換之訣法。自編口訣一首:筋連骨,骨連筋。筋出槽,骨錯縫。骨錯縫,筋出槽。摸其筋,求其骨。摸其骨,求其筋。上病之病不在上,下病之病不在下。查其症,尋其根,復其平,求其正。五、大道至簡至易,正骨道理也同樣有位正骨傳人曾講:正骨太簡單了,簡單的我都不想說。這句話使我感悟甚深。受益匪淺。
  • 正骨整脊的的10個手法
    正脊骨法,又稱正骨法,臨床常用有以下十法。1、按脊松樞法:是按壓脊椎,松解頸胸、胸腰樞紐關節的手法。清朝,日本人二宮獻彥可在中國學習中醫正骨後編成《中國接骨圖說》(又名《正骨範》1807年出版),該書將寰樞椎稱之為「旋臺骨」,「此骨傷共分五證……而左右廢活動者,用熊顧子法第一提之。左右歪邪,項強不能顧者,熊顧母法提頓之……徐徐搶解整理之」。3、牽頸折頂法:取仰臥位,醫者用手掌牽頭顱,另一手沿頸椎推拿折頂的手法。
  • 中醫正骨10個手法
    正脊骨法,又稱正骨法,臨床常用有以下十法。1、按脊松樞法:是按壓脊椎,松解頸胸、胸腰樞紐關節的手法。此法最早文獻記載是《黃帝內經》《素問·氣府論》:「督脈生病治督脈,治在骨上」。《素問·繆刺論》:「數脊椎俠骨,疾按之應手如痛」。
  • 肩膀頸椎不舒服怎麼辦?推拿正骨也不好,6個瑜伽動作教你改善
    長時間的肩膀不舒服不但會影響工作心情,並且經常發病讓很多人痛苦不堪,因此很多人會選擇去做推拿、正骨,認為推拿正骨以後舒服了就已經變好了。可是呢,儘管推拿可以平衡肌張力,可是無法提高肌力量。而正骨會使關節復位,但由於肌肉的力量和不好的生活習慣沒有改變,因此調整完很難以穩定,很容易反覆復發。
  • 膝關節錯位的「正骨四法」
    因此,「正骨四法」是以矯正膝外翻錯位為核心的。副韌帶並不是穩定膝關節的唯一結構。肌肉組成了真正的膝關節關節韌帶,保持膝關節穩定。所以正骨前,對膝關節周圍附著的股四頭肌、半膜肌、股二頭肌等肌肉,分別按照經筋進行針刺、拉伸放鬆尤為重要。我有一些病人,甚至不用正骨,在股外側肌中點(伏兔穴附近)或者股二頭肌中下點(外直立穴)扎一針,立時可以起身走路了。
  • 頸椎症候群診治及中醫正骨治療病例分享
    ,最後都會引起筋骨骨病相連,我們初診要善於去通過摸筋查骨和問診病史來明辨筋傷骨傷,審清病因病機,筋骨同調,治療方案中醫中藥、正骨、按摩導引術施以治療,從而共同達到「筋松骨自直,骨正筋自松」,從而解除頸椎及頸部經筋對頸部血管神經組織造成卡壓引起的椎動脈供血。
  • 正骨推拿有禁忌:不懂正骨別亂來
    康復科專家認為,正骨推拿可以針對椎關節錯位,運用手法讓關節復位。但值得強調的是,手法復位並非保健按摩,專家強調,在進行手法復位時,非得要有症狀、觸診和X光片三方面的診斷依據均相符合「頸椎錯位」為前提,否則不懂正骨別亂來,弄壞了頸子,後果很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