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腰痛的腹部取穴法

2021-03-04 針刀醫學培訓中心



治療腰痛的取穴方法種類繁多,多不勝數。每一位針灸醫生都有自己偏愛的一套取穴法。

 

臨床上也有相當一部分比例的人喜愛在腹部取穴針刺治療腰痛。

腰痛從腹治,從陰引陽,後病前治,調整軀幹前後的平衡,不失為一種好方法。

 

治療腰痛在腹部扎針,必定大家已經聽說了很多。

 

那問題來了,在真正實戰的時候,到底應該取腹部什麼穴位下針,這些穴位都是固定的套路嗎?而該怎樣扎才能立竿見影?

裡面存在著很多實操的細節,現在我把治療腰痛的腹部取穴法匯總一下。

 

這裡面有自己經常用的招術,感覺好使,因此略有心得,也有一些為了匯總而記下來的,平時我是用的少,但不代表不好使,各取所好而已。

 

早在《針灸甲乙經》《外臺秘要》等古代文獻裡面就有用關元穴治療腰痛的記載。腰痛病因繁多,但是中醫多認為「腰為腎之腑」,腰痛歸根到底還是腎虛為本。

 

因此扎關元配合溫補手法或溫灸,可以溫腎壯陽以通督脈閉阻的氣血來治療腰痛。

很明顯關元針對於明顯寒凝或腎陽虧虛型的腰痛

 

針灸名家彭靜山先生有一招腰痛扎腹的治療經驗。

 

他認為人體的經絡都是前後相應,左右相通,任脈為前正中線,與督脈後正中線相對應,腎經對夾脊穴,胃經對膀胱經第一側線,肝、脾經對膀胱經第二側線,所以前後偶刺取穴能夠治療各種腰痛,往往速效。

 

所以,彭靜山的方法是在腹部取相對應的病理反應點來治療腰痛。

 

操作的關鍵:

首先是確定腰痛部位,術者用手按壓找出最小並且最痛的部位(直徑<1CM),然後在腹部尋找與腰痛點相對應的病理反應點,對其進行針刺。

 

比如,痛點在命門穴右邊2cm,那就在肚臍右旁開2cm找反應點,如此類推(傳統上認為命門L4與肚臍相對)。

 

恐怕痛點對得不準,針刺後可行蒼龜探穴針法,向四周探刺。

 

這招也有缺點,如果疼痛的面積較大而找不到最小痛點則不適用此法。

 

針對於局限性的單個痛點,其實在痛點對側腰部的相同對應位置針刺,在局部痛點放血,這樣的操作更簡單高效。

因為,在腹部,有時要很準確地找到一個對應點也沒有那簡單,特別對於胖子,一整個肚子的肥油,你找找試試看。

 

有一種腰痛,不完全是肌肉勞損所導致,而是因為內臟引起的問題。

 

在腰腹裡面裝著的器官主要就是大腸小腸,如果腸子的蠕動減慢,之後就會脹氣,從而導致腸壁的筋膜張力過高。

腸子和腰部之間是有筋膜相連的,高張力會因此傳導到腰部,從而引起腰痛。

 

這種患者的腰痛往往表現為腰部大範圍的不適或無力感,疼痛相對比較模糊,並且常伴有大便不暢,排氣減少,腹部脹氣不適。

 

針對於這種腰痛,我常用天樞穴,來通導腑氣。

 

刺法要點:

患者仰臥位,屈髖屈膝,為了放鬆腹部肌肉。

用3寸的針,直刺天樞穴,緩慢進針,至2到3寸,根據患者的胖瘦,一般3寸進去問題也不大,扎到腸子也不會出問題。

進去一定深度後,輕輕搓針而針體不轉動,記住不要去提插捻動針體,防止針體纏住腸子,一般針進去會有明顯酸脹的針感,讓後緩慢出針就好,無需留針。

 

針完,患者回去多會頻繁地排氣,氣排乾淨,張力減少從而腰部不適就會消失或減輕。

 

當然,除了腸子會導致腰痛,婦科或泌尿系統的問題也會引起腰痛不適,這時要針對病因治療,取穴也可在腹部取,無非關元、氣海、中極、子宮等常用穴。

 

 

臍針是在肚臍旁,根據後天八卦取穴的針刺方法。

 

一般腰痛會用到震位與兌位,其實即使不會八卦的知識,也能用好這兩個穴位。因為,看圖就知道,左邊的震位與右邊的兌位分別對應人體左右兩邊的腰,因此可以理解為一種全息取穴法。

 

針刺的要點:

下針前,必須要在肚臍的震位、兌位上用手指去觸摸尋找壓痛點,在壓痛點下面多能發現小筋結,只有找到這個筋結並且針刺它,才能達到比較理想的效果。

 

在臍針術語裡,這叫打槍,意思是開槍擊中目標。

 

針刺多在肚臍旁,並非在肚臍裡,因為無需害怕。

 

針刺方向的是往肚臍外平刺或斜刺,需要刺中筋結點。如果腰痛比較淺,就斜刺角度比較大,針尖刺的層次就比較淺。若腰痛是深層痛,斜刺角度就要小,往深層刺。

 

臍針治療腰痛,我也常用,因為扎了可以不影響活動,方便動氣。同時為了加強療效也可以貼上膠布長時間留針而不妨礙患者工作和生活。

 

接下來是賈海忠老師的腰痛緯脈針刺法,原理是扎在腹直肌和腹斜肌上,分別應對後面相應的腰椎節段。

根據腰痛部位的腰椎節段,在腹部取與其病變腰椎節段相對應的穴位。

 

各節腰椎的具體取穴套路:

L1-下脘穴

L2-水分穴

L3-天樞穴

L4-氣海或關元穴

L5/S1-中極穴、曲骨穴

針刺要點:

站立位進針,進針後叮囑患者進行深吸氣和呼氣,配合呼吸微調針的深淺,而後讓患者或左或右轉動腰部,做轉呼啦圈的動作,幾個來回後,腰痛多會在短時間內消失或者緩解。

 

此刺法和前面彭靜山先生的腰痛偶刺有點類似,但其實又不一樣。

 

第一:彭靜山先生的刺法是只針對一個明顯確切的痛點。賈海忠老師的刺法可以針對有大片腰痛,不僅僅是一個痛點。

 

第二:彭靜山先生的刺法是仰臥位針刺並且不留針。賈海忠老師的刺法是站立位針刺,針後還需要患者轉腰部動氣並且配合呼吸微調針的深淺。

 

扳機點(Triggerpoint)又稱肌筋膜激痛點,是骨骼肌或肌筋膜高張力束內最易激惹的區域,該區域有壓痛反應,可引起特異性的牽涉痛。

 

「扳機點」的臨床特點與傳統的阿是穴之間有一定的相似性,但阿是穴以局部壓痛為特點,多不產生牽涉痛,而扳機點雖然也是在條索狀硬結上的壓痛點,但疼痛會擴散到受累肌肉的其他部分。

 

簡單直白一點,就是說每一塊肌肉都有特定的扳機點與疼痛模式,這個疼痛不僅僅在肌肉局部出現,而且常會顯現在遠離肌肉的其他位置,這就叫肌肉的牽涉痛。

 

這個牽涉痛模式和扳機點是固定的,基本按著套路出牌,因此要想玩順扳機點療法,把每一塊肌肉的疼痛模式和扳機點記住就可以。

 

在腹部,最常見引起腰痛的兩塊肌肉就是腹直肌和腰大肌(看圖)。

 

記住有一種腰痛,患者彎腰強迫體位姿勢進來,主訴腰部疼痛,你讓他趴上床檢查,費了很大勁終於上床了。

但趴著後,醫生和患者卻找不到腰部有明顯的壓痛點,為此患者不得不又要起來一次來尋找痛點給醫生看。

 

對於這種情況必須考慮是腹部肌肉引起的,特別對於那些腰部伸直困難的患者,更應該考慮是否因為腹前部受累的肌肉過度的收縮緊張而導致腰部無法伸直。

 

明白了機理,治療就有針對性。

 

腹直肌的扳機點,多相對表淺,分布在腹直肌的頭和尾,它的牽涉痛多是胸腰段或腰骶部的橫帶狀疼痛。觸診能輕易找到,可以按摩腹直肌,也可以用針直接針刺。

 

腰大肌的位置就比較深,它的牽涉痛多是單側的靠近脊柱的豎狀帶疼痛,刺法需要用前面的天樞穴深部刺法,進針點多在天樞與肚臍之間。

 

除了,這兩塊肌肉,腹斜肌的損傷也是常見引起腰痛的肌肉,多在肋骨下或髂前上棘或髂骨翼上,即其起止點位置能發現痛點,此位置不深,按摩松解或者扎之皆可,就不多說了。

 

薄智雲先生的腹針療法,是在腹部進行針刺,來治療全身的各種疾病。

 

用來治療腰痛就更名正言順了,此法我用的不多,但也有不少人喜歡用,就像一開始說的,各有所好吧。

 

常規治療方法給附上:

主穴:中脘、下脘、水分、氣海、關元。

配穴:腰痛的厲害,加雙側的外陵、滑肉門、氣穴、四滿。

 

針扎進去的深度都比較淺,而且不需要提插捻轉得氣。其刺激量較少,對於害怕針灸的患者來說,不失為一種好辦法。

 

 

嚴格來說,李柏松先生的八字療法針對於腰痛的取穴不在全腹部,主要是在中脘穴以上至胸骨的天突穴。

 

其實,也沒有什麼複雜的,就是一個軀幹部位的交叉對應針法。

 

取穴方法看上圖。

一般我除了尾骨痛會取天突穴之外,其實這圖能的用機會比較少,因為針刺的位置多在中脘以上的胸脯部位。女生肯定不方便,即使是男生也會有脫上衣的麻煩。

 

只是為了匯總一下,特此就記錄下來吧。

關於舉辦「全國第123屆新型膏藥、液體膏藥、三伏貼、乳膏劑及美容塗膜劑製作培訓班」的通知

 

膏藥是國醫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迄今已有2000多年臨床應用歷史,歷代名醫無不高度重視,形成了中醫外治獨有的特色和成就。由於現代醫學、科學的飛速發展,膏藥這一歷史傳統療法,一度被冷落,即使民間有人用之,但大多還是沿用古方、古劑,無任何創新,難以適應現代社會人們生活質量的需要。現在醫學中出現了許多難題和困惑,人們又想起了祖先遺留下的這一寶貴財富。為了努力響應國家支持中醫發展的大好政策,加大力度普及和推廣傳統膏藥、新型膏藥、液體膏藥等製作工藝技術及治療技能,依靠多年膏藥培訓製作治療經驗,由北京七日康醫學研究院主辦,全國第122新型膏藥、液體膏藥訓班」將定於2020年9月18日——9月20日在是湖南*長沙舉辦屆時將由本院膏藥製作專家授課,歡迎貴單位組織相關人員參加。

 授課宗旨:「以科學為基礎、以實用為重點、以療效為目的、毫無保留、全部公開。」堅持理論聯繫實際,課堂講授與操作相結合,確保每位學員學習完成後能夠獨立製作多種膏藥,並贈送多種疾病的膏藥配方,同時只要學會了這些膏藥的製作工藝,還可以利用自己的秘方、驗方製作出臨床需要的多種膏藥,在治療中開闢自己捷徑新路。

一、膏藥的應用範圍頸椎病、肩周炎、腰椎間盤突出、腰椎管狹窄、乳腺增生、骨質增生、關節炎、風溼類風溼性關節炎、軟組織疼痛、四肢麻木、急慢性鼻炎、面神經麻痺、痛經、胃疼等。

現將具體事宜通知如下:

 

【主辦單位】北京七日康醫學研究院

【協辦單位】山東鐸文醫療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萃博針刀醫學研究院

【培訓對象】凡從事中醫科、骨科、風溼科、疼痛科、針灸推拿科、康復理療科、內科、藥劑科等各級醫院、門診、診所的臨床醫生及工作人員均可報名參加。

 

【相關證書】

1.學員結業後由北京七日康醫學研究院頒髮結業證。

2.報名時請帶1寸或2寸彩照2張

 

【培訓時間及地點】 

培訓時間: 2020年9月18日- 9月20日(17日全天報到)

報導地點:湖南長沙杏源大酒店

 

相關費用】培訓費:¥4700元/人(包括培訓註冊費、培訓費、資料費、膏藥塗覆成型機一臺)培訓期間食宿費用自理,提前報名者住宿可由會務組協調安排因名額有限,提前報名並支付200元定金可優惠500元。

 

報名辦法】請及時填寫報名回執表並傳真或發電子郵件至組委會,我們將根據回執情況提前半月向您寄發培訓報到須知,告知詳細的培訓日程安排及其他具體事宜。

聯 系 人

魏玲13716017499

林峰13811322394

膏藥的應用範圍頸椎病、肩周炎、腰椎間盤突出、腰椎管狹窄、乳腺增生、骨質增生、關節炎、風溼類風溼性關節炎、軟組織疼痛、四肢麻木、急慢性鼻炎、面神經麻痺、痛經、胃疼等。

培訓內容:

傳統黑膏藥的製作工藝

新型黑膏藥的製作工藝

松香膏藥的製作工藝

樹脂膏藥的製作工藝

防水膏藥的製作工藝

溼敷膏藥的製作工藝

液體膏藥的製作工藝               

美容塗膜劑的製作工藝

乳膏劑的製作工藝                 

油膏劑的製作工藝

中藥泥灸的製作工藝               

中藥栓劑的製作工藝

三伏貼的製作工藝                 

蜂蜜膏藥的製作工藝

中藥蜜丸的製作工藝               

膏方的製作工藝

頸椎膏藥和湯劑聯合應用           

腰椎膏藥和湯劑聯合應用           

痺症膏藥和湯劑聯合應用           

尪痺膏藥和湯劑聯合應用           

乳腺增生膏藥和湯劑聯合應用       

鼻炎膏藥和湯劑聯合應用

老師現場演示各種工藝的製作流程,詳細講解注意事項

 授課宗旨:以科學為基礎、以實用為重點、以療效為目的、毫無保留、全部公開。」堅持理論聯繫實際,課堂講授與操作相結合,確保每位學員學習完成後能夠獨立製作種膏藥,贈送種疾病的膏藥配方,同時只要學會了這些膏藥的製作工藝,還可以利用自己的秘方、驗方製作出臨床需要的多種膏藥,在治療中開闢自己捷徑新路。凡是參加學習班的學員贈送一臺膏藥塗覆成型機,用於便捷製作種膏藥,製作的膏藥厚薄均勻,外形美觀日產1000---2000貼膏藥。

各有關市(縣、區)衛生醫療單位及個人:

七十年代初,廣州軍區總醫院成立《脊椎相關疾病研究所》,以魏徵教授和龍層花教授為核心,王有剛、張德新、符史發、段俊峰為成員,組成6人研究小組,開始從事脊椎病研究;後來、總醫院又抽調一部分醫生加入研究團隊、主要以魏徵、龍層花、段俊峰為主。該法對各種頸椎、腰痛、腰椎增生、腰椎間盤突出症、腰肌勞損、急慢性腰扭傷等病症,療效確切、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設為重點科研課題和成果推廣應用。並開始舉辦短期培訓班、現已全國培訓龍氏弟子5萬餘人左右,多數成為治療一線的主力軍、有的開始舉辦《龍氏正骨》培訓班。

龍氏正骨即(脊椎病因治療)龍氏正骨手法以脊柱解剖、生物力學和脊椎病因理論為基礎、運用獨特的「三步定位診斷法」及糾正脊椎錯位的「四步十法」,具有科學嚴謹、定位準確、無痛安全的特點,是既治標又治本的脊椎病特效治療方法。  

龍氏正骨治療特點:硬手法和軟手法。

龍氏正骨第一代研究帶頭人——龍層花教授《原脊椎相關疾病研究所》!

龍氏正骨第二代研究帶頭人——段俊峰教授《原脊椎相關疾病研究所》!

龍氏正骨手法中國醫學傳統的傷科正骨、內科推拿法為基礎,與現代脊柱生理解剖學、生物力學相結合,根據脊椎小關節錯位的病理變化,研究出的治療脊柱關節錯位,椎間軟組織勞損,關節滑膜嵌頓和椎間盤突出等病症的有效方法。這種手法既治骨又治軟組織、具有準確、輕巧、無痛、安全及有效的特點,對各種脊髓型頸椎病、各種腰痛、腰椎增生、腰椎間盤突出症、腰肌勞損、急慢性腰扭傷等病症,療效確切

段俊峰:著名脊椎病專家、主任醫師、教授 、研究生導師、(魏徵教授和龍層花教授接班人,七十年代初與魏徵教授和龍層花教授開始從事龍氏正骨手法研究40多年)原廣州軍區總醫院康復醫學科主任、脊椎相關疾病研究所所長;中國脊柱診療協會副會長、中華中醫藥外治學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針法微型外科學會副主任委員,中國軟組織疼痛研究會常務理事。全軍康復與理療學會副主任委員,全軍頸肩腰腿痛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解放軍推拿理療中心顧問,廣州軍區康復理療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廣東省物力醫學與康復學會副主任委員,省康復學會常務理事,廣州市物理醫學與康復學會副主任委員。中華脊柱醫學雜誌副主編,中國臨床康復、頸腰痛雜誌、中華中西醫結合雜誌、中華醫學理論與實踐雜誌編委。

段俊峰教授畢業於第一軍醫大學、北京醫科大學,70年代初與魏徵教授、龍層花教授從事《脊椎病因治療學即龍氏正骨推拿復位手法》的研究與臨床實踐至今40餘年。承擔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重點課題,開創了獨具特色的「微型外科」(微針介入)治療法,擅長於治療各種疑難性頸肩腰腿痛類疾病如各型頸椎病、頸性眩暈、頸性頭痛、頑固性肩周炎、網球肘、狹窄性腱鞘炎、肌筋膜炎、腰肌勞損、腰椎間盤突出症、坐骨神經痛、增生性骨關節炎、跟痛症、骨關節損傷、軟組織損傷、強直性脊柱炎等,無需開刀,療效達國際先進水平,治癒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大量病人。

培訓時間:

第86期:2020年9月16日—20日(15日報到)

地點:廣州

培訓地點:廣州市凱港精品酒店

具體路線報名後簡訊通知

不管你是有基礎還是沒有基礎,咱們都可以學習。一次交費可再復訓3次。專家手把手教學,現場指導練習隨時糾正,現場自謝絕錄音錄像、發放脊椎病因治療學書籍,內有詳細記載各種治療疾病的正骨手法,以及藥方、臨床案例等內容。

特色一:三步定位診斷法:第一步:神經定位診斷;第二步:觸診、檢查診斷定位法;第三步:X線頸椎照片定位診斷。特色二:頸椎正骨四步十法:1 仰頭搖正法 ;2 低頭搖正法;3 側頭搖正法;4 俯臥搖肩法;5 側向搬正法;6 挎角搬按法;7 俯臥衝壓法(旋轉分壓法);8 側臥推正法;9. 牽引下正骨法;10.反向運動法。特色三:胸椎正骨法五法:1 單向衝壓法;2俯臥雙向分壓法;3 俯臥旋轉分壓法;4 肋骨平推法;5 俯臥定向捶正法。特色四:腰椎正骨法10法:1 雙手重疊直接衝壓法;2雙手間接分壓法;3 俯臥牽抖衝壓法;4 俯臥牽引兜肚法;5 俯臥搖腿揉腰(背)法;6 坐式旋轉搖扳法;7側臥搖按法;8 俯臥按腰扳腿法;9 抱膝滾動法;10背晃法。

脊椎相關疾病概論

脊椎病的應用解剖及生理基礎

脊椎病的病因、病機

脊椎病診療進展

脊椎病的影像學診斷

三步定位與診斷

頸椎病合徵(頸椎正骨十法)

腰椎症候群及正骨推拿(腰椎正骨法十法)

胸椎症候群及正骨推拿(胸椎正骨法五法)

骨盆旋移症候群

魏玲13716017499(微信)

林峰13811322394(微信)

1、因名額有限報名需預交200元報名費,剩下費用會場交。

2、報導時需提交本人1寸照片2張。

招生對象
3、從事對象:各級醫療機構推拿科、正骨科、小兒推拿科、康復理療科、針灸科、疼痛科等科室醫師。

原價:4880元/人(一次學習可免費學習3次)

(含教材費、培訓費、合影留念照費等)。

食宿可協助安排,費用自理

概況「醒腦開竅」針刺法和「石氏中風單元療法」規範了針刺治療中風的操作手法,制定了針刺治療中風病各期及後遺症、併發症等一整套完整的診療規範,形成了多學科綜合救治體系,提高了中風病的臨床療效,降低了中風病後遺症的致殘率,為針灸治療中風病開闢了新的途徑,得到國內外學術界廣泛認可和推廣應用。「醒腦開竅針刺法」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被評為國家科技部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大醫藥推廣項目之一。

石學敏院士的「醒腦開竅法」以 石氏單元中風療法腦血管病的理論基礎,中風單元的中藥臨床應用,針刺量化手法在臨床的應用,中風病併發症、合併症的臨床治療,醒腦開竅法的理論和臨床實踐,中風單元康復理論和實踐,中風療法學術交流、研討及臨床演示帶教;

1、針刺手法量學的臨床研究

2、吞咽障礙的針灸治療

3、調神針法治療疼痛臨床研究

4、「活血散風、調和肝脾」針刺法治療高血壓病

5、針刺治療卒中後鬱證的臨床研究

6、中風後痙攣性癱瘓的中醫治療

7、「調神益智」針法治療腦梗死後輕度認知障礙

8、頭針配合董氏奇穴治療震顫

9、結構埋線治療糖尿病及其併發症

10、古法刺血治療心腦血管疾病(高血壓,心悸,中風,腦供血不良等)

11、結構平衡埋線治療中風後合併關節疼痛

12、結構平衡埋線治療消化系統疾病

13、結構平衡埋線治療男科,婦科疾病以及中風後二便失調

簡單:全身主要取穴僅60多個,辯證靈活,取穴精少。

列舉:7分鐘降血壓(現場測量),5分鐘緩解心絞痛,5-7分鐘急救腦中風。

屆時,將邀請石學敏院士及學生卞金玲主任等老師講授其學術思想、針刺法的理論內涵及廣泛的臨床應用,學習班採用理論與臨床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嚴格規範針刺手法量學,使學員更好的掌握並應用,從而提高臨床診治水平。通過本專題班專病專治的學習,相信大家在心腦血管相關疾病在臨床診療方面會有極大的技術提升。

石學敏: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醫大師,國務院政府特殊貢獻津貼專家,博士研究生導師,現任中國針灸學會副會長、全國針灸臨床研究中心主任、天津市針灸學會會長、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名譽院長、天津市針灸研究所名譽所長等職。

   石學敏院士主持完成科研項目25項,其中「醒腦開竅針刺法」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被評為國家科技部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大醫藥推廣項目之一,「石氏中風單元療法」成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成果推廣項目。共獲得國家及省部級科技成果獎19項,獲何梁何利基金科技進步獎,香港「求是」科技成就獎,首屆中醫藥傳承特別貢獻獎。

   主編著作23部,曾作為主編主持了全國中醫藥高等院校規劃教材《針灸治療學》及新世紀一版《針灸學》教材的編寫。目前承擔國家973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項,省部級重點課題2項。培博士後2名,博士生40餘名。在他的帶領下,針灸學科建設成為全國最大的中醫和針灸學科醫、教、研基地。他的精湛醫術、高尚醫德被海內外患者和中外媒體譽為「華夏第一針」。

卞金玲: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針灸科,石學敏院士助手,主任醫師,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針灸特需病房主任,從事針灸專業30餘年,主要特長為針灸治療心腦血管病、周圍神經損傷等疾患。在針刺治療神經系統、骨關節系統及各種痛症,頗有專長;尤其在治療腦梗塞、腦出血、腦供血不足、面癱、頸椎病和針刺止痛等臨床經驗豐富,療效顯著。曾赴德國、日本等國,進行醫療、教學工作。在從事針灸臨床醫療、教學、科研工作中取得了很大成績,作為碩士研究生導師,培養碩士研究生多名。近年來,取得科技進步獎4項,取得科研成果3項,發表論文10餘篇,作為主要作者出版專著3部。

高淑紅:主任醫師、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針灸部病區主任、中醫藥學會絡病分會委員、中西醫結合學會神經分會專業委員會委員

專病治療特長:從醫30餘年,擅長治療腦血管病及其各種合併症,周圍性面癱、頸腰椎關節病等;擅長運用中藥、針灸綜合治療風溼性關節炎、失眠、支氣管炎等內科疾病。完成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課題「針刺三陰交治療急性尿瀦留的臨床研究」。

張春紅醫師、醫學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針灸部針灸部副部長。專病治療特長:從事中醫臨床及科研24年,師承中國工程院院士、針灸大家石學敏教授,擅長治療中風偏癱及其合併症、腦供血不足、面癱、痴呆、吞咽障礙、鬱證、頸腰椎關節病及各種疼痛等。發表國家級雜誌學術論文20餘篇。參與《石學敏針灸全集》 副主編,2006年,科學出版社。《腦卒中與醒腦開竅》 編委, 2007年,科學出版社。《常見病實用針灸配方》 編委,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等著作

各醫院推拿科、兒科、中醫科、理療科、疼痛科、康復科從事推拿、軟組織損傷、脊椎病、理療、骨傷、康復、針灸、針刀等科室醫師、理療師和各從事針灸技術、推拿、教學、科研機構、從事醫療保健有關人員以及兒童家長等。2020年8月20日--8月21日(8月22日全天報到)

 01   培訓費3800元。

 02   食宿統一安排、費用自理。

 03   參加學習者需提前交200元報名費,上課位置按照報名順序安排,先交費,可以有相對好的位置,尤其臨床看的比較清楚。

此次為臨床實踐經驗時間教學1.上午理論  2.下午實操  3.晚上分組練習

【中風先兆的辨證治療】【中風急性期的辯證治療】【中風穩定期的辨證治療】【中風後遺症期的辯證治療】【中風病假球麻痺的治療】【中風病舌強失語的治療】中風病手痙攣的治療】【醒法治療中風病的機制探討】

掃描底部二維碼免費贈送以下福利 ! !

本文僅作學術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及時刪除。

- END -

附:近期培訓安排計劃(微信號:13716017499)


課程諮詢掃碼即可

相關焦點

  • 一點二穴三線四面的取穴法
    (一)四總穴:此四穴為針灸醫生臨床常用的腧穴,屬於「二穴」針刺之法,故不多作敘述。(二)八會穴:八會穴的羶中、中脘二穴屬於「一點」。其它六穴,往往兩側全用,如用一側時亦屬於「一點」之法。(三)馬丹陽十二針。(四)原絡配穴法。(五)俞募配穴法。(六)靈龜八法。
  • 針灸須掌握的取穴方法(骨度分寸法、體表標誌法、指寸法和經驗取穴法等)
    一般可分為骨度分寸法、體表標誌法、指寸法和經驗取穴法等。下面來分別介紹:▌經驗取穴法(即簡易取穴法):這是人們在長期實踐中積累的取穴法,此法簡便易行,如直立垂手,中指指端即為風市穴;兩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在食指指端即為列缺穴;半握拳,以中指的指尖切壓在掌心的第1橫紋上為勞宮穴等。
  • 骨度分寸法、體表標誌法、指寸法和經驗取穴法
    一般可分為骨度分寸法、體表標誌法、指寸法和經驗取穴法等。下面來分別介紹:▌經驗取穴法(即簡易取穴法):這是人們在長期實踐中積累的取穴法,此法簡便易行,如直立垂手,中指指端即為風市穴;兩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在食指指端即為列缺穴;半握拳,以中指的指尖切壓在掌心的第1橫紋上為勞宮穴等。
  • 【彭靜山】獨特取穴大揭秘:一點二穴三線四面
    (一)四總穴:此四穴為針灸醫生臨床常用的腧穴,屬於「二穴」針刺之法,故不多作敘述。(二)八會穴:八會穴的羶中、中脘二穴屬於「一點」。其它六穴,往往兩側全用,如用一側時亦屬於「一點」之法。(三)馬丹陽十二針。(四)原絡配穴法。(五)俞募配穴法。(六)靈龜八法。
  • 子午流注取穴法
    子午流注取穴法主要包括「納甲法」、「納子法」和「納絡法」三種。
  • 喝形取穴法(一)
    地理亦然,形穴不可專泥龍虎真乳。故云亦有清奇玄怪,必先定為何等形象,然後因形而取穴,則萬不失一。假如是獅、象、龍、虎、牛、馬等形,即分眠、食、坐、立,乳、頭、上、下,乃於情緊處取穴;或左右眼,或口吻、耳鼻、乳腹、爪腳,各隨本情緊要中取之。
  • 同身寸取穴法!
    同身寸,針灸取穴比量法。出自《千金要方》。是指以患者本人體表的某些部位折定分寸,作為量取穴位的長度單位。主要有骨度和指寸法兩種,臨床多指後者,如中指同身寸等。此外還有目寸、口寸等。指寸法介紹:中指同身寸,是以患者的中指中節屈曲時手指內側兩端橫紋頭之間的距離看做一寸,可用於四肢部取穴的直寸和背部取穴的橫寸。
  • 艾灸取穴的正確方法
    1、體表標誌取穴法體表標誌取穴法是根據人體體表各種標誌而取穴的方法,又稱自然標誌定位法,是指參照人體上不受活動影響、固定不移的標誌取穴的方法,這種方法簡單易學,好記,是我們初學者最容易掌握的一種方法。如五官、毛髮、指甲、乳頭、肚臍眼、腋窩、脊柱等,這些都是體表取穴所用的部位。如神闕穴在肚臍的中間,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肚臍眼。
  • 每日一穴:下髎
    下髎為經穴名。出《黃帝內經素問·骨空論》。定位標準定位:下髎穴下髎位於骶區,正對第4骶後孔中,俯臥取穴。
  • 一個簡單有效的針法——同經相應取穴法
    一、什麼是同經相應取穴法 「同經相應取穴法」的名稱是我們自擬的,它是我們根據內經中繆刺、巨刺、遠道刺的原則,在臨床實踐中摸索出來的一點經驗。 綜上所述,同經相應取穴法是以患部的壓痛或自覺疼痛最劇處,作為對應標誌,然後取與患部相交叉對稱之同經相應穴位或部位(阿是穴)進行針治的一種方法。
  • 教你四種正確找穴位方法:骨度分寸法、體表標誌法、指寸法和經驗取穴法【快收藏】
    穴位怎麼找  一般可分為骨度分寸法、體表標誌法、指寸法和經驗取穴法等。下面來分別介紹:  1、經驗取穴法(即簡易取穴法):是人們在長期實踐中積累的取穴法,此法簡便易行,如直立垂手,中指指端即為風市穴;兩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在食指指端即為列缺穴;半握拳,以中指的指尖切壓在掌心的第1橫紋上為勞宮穴等。
  • 膀胱俞穴 中膂俞穴 白環俞穴 上髎穴 次髎穴 中髎穴 下髎穴 會陽穴 承扶穴 殷門穴
    【取穴位置】在骶部,當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3骶後孔。【取穴位置】在骶部,尾骨端旁開0.5寸。【取穴位置】在骶部,尾骨端旁開0.5寸。【取穴位置】在大腿後面,臀下橫紋的中點。【穴位配伍】配大腸俞治腰痛。【穴位治法】直刺1~2寸。【理療方案】刺法:直刺1.5~2.5寸,局部酸脹,有閃電樣感向下肢放散。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5~7壯,艾條溫灸10~15分鐘。
  • 正確快速取穴方法,一學就會(圖文並茂)
    之前有讀者給杏林君留言,說不知道如何取穴,取穴方法不太理解等等。
  • 中醫針灸治療各種疾病取穴大全
    13、穴 名:足三裡(足陽明胃經;合穴、胃下合穴)取穴方法:外膝眼下三寸,四橫指。主 治:腹部疾患、高血脂症,止胃痛。手 法:直按斜向下1-2分鐘。胃痛時,用雙拇指按揉患者雙腿足三裡穴(位於膝蓋下三寸,脛骨外側一橫指處),待有酸麻脹感後 3一5分鐘,胃痛可明顯減輕。
  • 針灸大全:口訣、取穴,配穴,五輸穴!
    配穴時應處理好主穴與配穴的關係,儘量少而精,突出主要腧穴的作用,適當配伍次要腧穴。  本經配穴法:某一臟腑、經脈發生病變而末涉及其它臟腑時,即選取該病變經脈上的腧穴,配成處方進行治療。如肺病咳嗽,可取肺募中府,同時遠取本經之尺澤、太淵。  表裡經配穴法:本法是以臟腑、經脈的陰陽表裡配合關係為依據。即當某一臟腑經脈有病時,取其表裡經腧穴組成處方施治。
  • 取穴技巧都在這裡,對照一下,一定收藏好
    一直有灸友留言,說不知道如何取穴,穴位找不準,取穴方法不太理解等等。
  • 手指同身寸法(取穴比量方法示範圖)
    溫馨提示:我們取穴所說的「寸」,並沒有具體數值。
  • 針灸大全:口訣、取穴,配穴,五輸穴大全!
    表裡經配穴法:本法是以臟腑、經脈的陰陽表裡配合關係為依據。即當某一臟腑經脈有病時,取其表裡經腧穴組成處方施治。如,肝病可選足厥陰經的太衝配與其相表裡的足少陽膽經的陽陵泉。  同名經配穴法:是以同名經「同氣相通」的理論為依據,以手足同名經腧穴相配的方法。如,牙痛可取手陽明經的合谷配足陽明經的內庭;頭痛取手太陽經的後溪配足太陽經的崑崙等。
  • 中醫針灸治療各種疾病取穴大全(乾貨匯總,值得收藏!)
    13、穴 名:足三裡(足陽明胃經;合穴、胃下合穴)取穴方法:外膝眼下三寸,四橫指。主 治:腹部疾患、高血脂症,止胃痛。手 法:直按斜向下1-2分鐘。胃痛時,用雙拇指按揉患者雙腿足三裡穴(位於膝蓋下三寸,脛骨外側一橫指處),待有酸麻脹感後 3一5分鐘,胃痛可明顯減輕。
  • 根據「三邊三間取穴法」分析手三陰經的腧穴定位
    楊甲三先生在取穴時非常重視穴位的解剖結構,通過對腧穴形、質的研究,提出了「三邊三間取穴法」。所謂「三邊」是指骨邊、筋邊、肉邊;所謂「三間」, 是指骨間、筋間、肉間。此外還有筋骨間、筋肉間等。雖然腧穴「非皮肉筋骨」, 但其定位則需藉助骨、筋、肉解剖標誌完成。《標幽賦》雲:「大抵取穴之法, 必有分寸, 先審自意, 次觀分肉。」《流注指微賦》也說:「孔竅詳於筋骨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