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界法師】【大乘百法明門論89】心所有法——不定有四之尋、伺(一)

2021-02-07 大乘佛子

心所有法——不定有四之尋、伺(一)

淨界法師

  第十七卷

  請大家繼續看三、尋;四、伺。

  這是講到不定心所,它的體性是不決定的,不決定是善,也不決定是惡,所以叫做不定。前面睡眠跟惡作,已經解釋過了,再看第三跟第四。

  三、尋求者,令心匆務急遽,於意言境粗轉為性。

  四、伺察者,令心匆務急遽,於意言境細轉為性。

  這兩個心所的性質一樣,只是就著粗轉和細轉來作分別。尋求,羅什大師舊翻譯為覺,伺察舊的翻譯為觀,所以尋伺又名為覺觀。

  令心匆務急遽,於意言境,粗轉為性,事實上尋求是兩個心所和合產生的,我們分成二段來說明:

  第一段令心匆務急遽,這是思心所的狀態。思心所是令心造作,可能是善心造作、也可能是噁心造作。前面講到五遍行作意、觸、受、想、思,作意令心王最初生起跟境界接觸、之後領納境界、然後去分別境界,最後在境界造業,思是造業的最主要因素,會帶動善、惡的心所生起,所謂匆務急遽,就是忙碌的樣子,不是寂靜的狀態,開始造業了,這是思心所的狀態。其次於意言境,粗轉為性,這是慧。這個心所是在什麼境界活動呢?不是在外境。我們一般的境界,多數都是從前五識所領納的境界,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聽到的、乃至於身體所接觸的種種感覺,落到第六意識,由第六意識來分別。但這地方是指第六意識的獨頭意識,第六意識它不假借前五識,而是單獨在內心當中,依止名言,所取之境─稱為意言境。

  所謂意言境我們再解釋一下。意是指心識─意者,心也,言是名言,內心活動就要有名言,就像我們走路要有道路一樣。古德說: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言語是我們內心的道路,如果言語停止了,內心就不能活動,我們從內心去思惟佛法的名言、或是世間雜染的名言,從這當中就會出現很多的境界。譬如我們思惟: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就在這十個字裡頭思惟,這時候心中就會出現空性的境界、真理。當我們在這意言境裡面粗轉──很粗淺不是很深入,就是大略地把它觀察一次,這叫做尋求,也就是一種觀察思惟。不過這種觀察思惟,不像平常在塵勞的境界,用眼睛觀察、用耳朵來聽……不是,而是前五識都停下來,第六意識的獨頭意識在心中名言裡,分別觀察,這樣叫做尋求,假設是屬於微細的思惟觀察,那就安立做伺察。

  其實,這兩個有前後生起的次第,對於心中的名言境界,不論是打妄想,或是修止觀,總之剛開始先是尋求,慢慢觀察久了之後,越看越微細,就進入了伺察,所緣境都是同一個。在《唯識》的經論裡面,舉一個譬喻說:鳥兒在虛空中飛來飛去,虛空是鳥所飛行的境界,而虛空就是意言境,剛開始起飛要振動翅膀,等到在空中飛行,就不用這麼辛苦了,翅膀的振動就比較微細了,就像滑翔一樣,翅膀只要微微振動就可以。那麼剛開始起飛、振動翅膀的相貌,安立做尋求,是粗的,等到飛上天空,一切運轉正常了,這時候翅膀的振動比較微細,安立做伺察。總說:就是依粗、細之分別,而安立尋求跟伺察。這是講到它們的體性。

  再看作用:

  此二俱以安不安住身心分位所依為業。

  這兩個心所表現出來的差別作用,是以身心安住與不安住來作區別。

  其實尋求和伺察,這二個跟思心所有關,思心所是跑到善的境界造作、還是跑到惡的境界造作,思心所不能決定,由誰來決定呢?是作意決定的。假設尋伺是跟不如理作意相應,然後不如理的觸、受、想、思,這時候你的身心表現出來的相貌,就是不安住。假設尋伺是跟如理作意相應,在佛法僧三寶的境界中尋求跟伺察,表現出來就是一種安住、寂靜的相貌。

  《瑜伽師地論》上說,不安住的尋伺有五種情況:

  一、欲的尋伺:好比打坐時,有時會起欲的尋伺,本來念佛念得好好的,突然間念頭跑掉了,跑到五欲的境界思惟觀察,這時候身心就不安住了。貪煩惱一生起來,內心就燥動了。

  二、恚的尋伺:本來打坐得好好的,身心安住,但是想到不如意的人事,瞋心發動出來,這就是恚尋伺,在瞋恚的境界裡思惟觀察。

  三、親屬尋伺:本來發了菩提心、懺除罪障、積聚資糧,不管出家或是在家,都願意好好修學聖道,但是想到上有高堂、兄弟姊妹都還在,應該跟他們一起團聚啊,不應該來這地方修學。這親屬尋伺,也是不如理作意。

  四、國土尋伺:好比分別道場的好壞──唉呀!我不該來這個道場,這裡夥食辦得不好、也沒有佛法可以學習、環境又不好等等,分別國土的差別。本來你應該修四念處的,現在卻分別國土的好壞,不如理作意。

  五、不死尋伺:心想:我還年輕、能力也具足,現在不應該修學聖道,應該去世間好好發展一番,等年紀大了再來修學聖道。認為死亡離他還很久,稱之不死尋伺。

  以上五種尋伺,是一般初學者容易發生,與不如理作意相應的尋伺,能使令身心不安住。

  《瑜伽師地論》非常重視尋、伺這兩個心所,特地安立了一大科來解釋尋跟伺。本地分共有十七地,其中有三地用來解釋尋、伺。有尋有伺地、有尋無伺地、無尋無伺地。因為無明的生起,或是智慧的生起,都是依尋、伺而起的。

——淨界法師 大乘百法明門論89

相關焦點

  • 慧律法師《百法明門論》01
    《大乘百法明門論》天親菩薩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如世尊言。
  • 大願法師:《大乘百法明門論》全集 | 生命品質的提升,修行必看
    大乘百法明門論◎天親菩薩造唐三藏法師玄奘譯如世尊言:「 一切法無我第二心所有法,略有五十一種,分為六位:一、遍行有五,二、別境有五,三、善有十一,四、煩惱有六,五、隨煩惱有二十,六、不定有四。一、遍行五者:1、作意,2、觸,3、受,4、想,5、思。二、別境五者:1、欲,2、勝解,3、念,4、定,5、慧。
  • 宣化上人《大乘百法明門論淺釋》(一)
    一切法無我。何等一切法。云何為無我。一切法者。略有五種。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三者色法。四者心不相應行法。五者無為法。一切最勝故。與此相應故。二所現影故。三分位差別故。四所顯示故。如是次第。第一心法略有八種。一眼識。二耳識。三鼻識。四舌識。五身識。六意識。七末那識。八阿賴耶識。  第二心所有法。略有五十一種。分為六位。一遍行有五。二別境有五。三善有十一。四煩惱有六。五隨煩惱有二十。
  • 大乘百法明門論
  • 《大乘百法明門論》01總說-01
    你就可以一路暢通無阻地從屋外進到屋內,一定要有這個門。所以現在這個「門」,就比喻《百法》是通往大乘成佛之道的門,你想要進入大乘,想要究竟圓滿開悟成佛,就一定要有這個門,這扇門就是現在講的《百法》。所以只要你通達《百法》,就可以一路暢通無阻地一直到達成佛的目標,所以《百法》是通往大乘成佛之門——這就是「門」的意思。
  • 宣化上人《大乘百法明門論淺釋》(二)
    《大乘百法明門論》天親菩薩造大唐三藏法師玄奘 譯此經出自《大藏經》第31卷 No.1614三尋四伺。  第三色法。略有十一種。一眼二耳三鼻四舌五身。六色七聲八香九味十觸。十一法處所攝色。  第四心不相應行法。略有二十四種。一得二命根。三眾同分。四異生性。五無想定。六滅盡定。七無想報。八名身九句身十文身。十一生十二老。十三住十四無常。十五流轉。十六定異。十七相應。十八勢速。十九次第。二十方。二十一時。二十二數。二十三和合性。二十四不和合性。
  • 《大乘百法明門論》
    今大乘明此百法,皆不離識,不惟實我本空,亦復實法非有,若於一一法中照達二空,則一一皆為大乘證理之門也。  此借聖言以徵起也。法名軌持,我名主宰,今既言一切法無我,須遍於一切法中通達二無我義也。  一切法者,略有五種:一者、心法。
  • 宣化上人《大乘百法明門論淺釋》(四)
    一切法無我。何等一切法。云何為無我。一切法者。略有五種。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三者色法。四者心不相應行法。五者無為法。一切最勝故。與此相應故。二所現影故。三分位差別故。四所顯示故。如是次第。第一心法略有八種。一眼識。二耳識。三鼻識。四舌識。五身識。六意識。七末那識。八阿賴耶識。  第二心所有法。略有五十一種。分為六位。一遍行有五。二別境有五。三善有十一。四煩惱有六。五隨煩惱有二十。
  • 淨界法師 : 《大乘百法明門論直解》22
    第二十二卷  《大乘百法明門論直解》丁二、答無我 [言無我者,略有二種:一、補特伽羅無我。二、法無我。] [此正顯示「一切法無我」者,即前五位百法之中,一一推求皆無此二種我相也。「補特伽羅」此雲有情,有情無我,即「生空」也。「法無我」即法空也。且有情無我者:於前五位之中,若雲「心即是我」,則心且有八,何心是我?又一一心,念念生滅,前後無體,現在不住,以何為我?若雲「心所是我」,則心所有五十一,何等心所是我?三際無性亦然。若雲「色法是我」,則勝義五根,不可現見,浮塵五根與外色同,生滅不停,何當有我?若雲「不相應行是我」,則色心有體,尚不是我,此依色心分位假立,又豈是我?
  • 大乘百法明門論簡介
    大乘百法明門論◎天親菩薩造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 ​《大乘百法明門論直解》讀誦
    天親菩薩 造三藏法師 玄奘 譯蕅益沙門 智旭 解此於《瑜伽師地論·本地分》第一中略錄名數,而名為大乘百法明門者。蓋小乘立七十五法,但明補特伽羅無我,猶妄計有心外實法。今大乘明此百法,皆不離識。不惟實我本空,亦復實法非有。若於一一法中照達二空,則一一皆為大乘證理之門也。
  • 律疏部·論疏部——大乘百法明門論解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唐慈恩法師窺基註解  明魯庵法師普泰增修  大者揀小為義,乘者運載得名,(名義互言)百數也,法謂世出世之法,故心法八、心所五十有一、色乃十一、不相應二十有四、無為法六,故為大乘百法也。
  • 【淨界法師】【修習止觀坐禪法要07】獨處空閒,作意思惟
    獨處空閒,作意思惟淨界法師  再看第二段
  • 淨界法師 : 《大乘百法明門論直解》19
    第十九卷《大乘百法明門論直解》請看︰「己四、心不相應行法」 『第四心不相應行法,略有二十四種。相應者和順之義。今得及命根等二十四種,非能緣故,不與心及心所相應。非質礙故,不與色法相應。有生滅故,不與無為法相應。故《唯識論》雲,非如色心及諸心所,體相可得。非異色心及諸心所,作用可得。
  • 淨界法師 : 《大乘百法明門論直解》15
    第十五卷《大乘百法明門論直解》這一科,我們講到「隨煩惱」。所謂「隨」,隨順的意思,它是隨順「根本煩惱」而生起的煩惱,是根本煩惱的一種等流性;可見二者只是開合不同,性質一樣;合起來是「六根本煩惱」,開展出來是「二十個隨煩惱」,這是「開」跟「合」之間的差別。
  • 五乘教法、三乘共學、佛學之宇宙論、百法之要略
    色無色界能住深妙之禪定,定心微細寂靜,能專注一境故名定地。四、九地  依三界施設九地,欲界一地,色界四禪分為四地,無色界四空分為四地,共為九地。  五趣雜居地:同為散地故合而為一。  離生喜樂地:色界初禪,離欲界之欲及惡不善法,生喜樂之受。  定生喜樂地:即二禪天,離初禪尋伺,禪定轉勝,由定所生之喜樂。
  • 昏沉與睡眠之差別
    在這五蓋當中,掉舉與惡作合為一蓋,掉舉是貪煩惱所攝,是屬於百法五十一個心所有法中,第五類的二十隨煩惱法之一;而惡作是屬於列為第六類的不定法。《大乘百法明門論開宗義記》卷1說:  不定四者:一、睡眠,二、惡作,三、尋,四、伺。開曰:此第六位不定四也,於善染等皆不定故,非如觸等定遍心故,非如欲等定遍地故,故此四種立不定名。
  • 淨界法師:受菩薩戒後生命的轉變!
    那是因為有淨土法門。你信嗎?那是因為大乘佛法,還好有淨土法門。諸位!如果今天大乘法門把淨土法門抽掉,大家各憑實力,說,好,誰願意三大阿僧祇劫生生世世在娑婆世界難忍能忍,難行能行,行三大阿僧祇劫的?舉手!三大阿僧祇劫,一個都不要退。把淨土法門拿掉,就是不要講什麼佛力攝受、轉他成自,就各憑本事。我看大乘佛法要退很多人了,很多人跑到小乘——那我先到涅槃去好了,我先了生死再說了。
  • 大乘法印:諸法實相
    佛陀在解釋調伏愛取時,主要是建立在無常——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的基礎之上。無常的思想就是說,雖然生命的安樂是美妙的,但是這種安樂不安穩,它夾帶很嚴重的過失,就是「得時多怖畏,失時懷憂惱」。我們得到了快樂,但我們感到害怕、擔心失掉快樂,內心感到遺憾、憂惱。所以佛陀講諸行無常這四個字,就等於把三界裡面所有的果報,包括天界的果報全盤否定了。
  • 不定四者 | 尋伺
    二法業用俱以安、不安住身心分位所依為業。謂意言境者,意所取境多依名言,名意言境。或曰,尋伺二法為假為實。曰,並用思之與慧各一分為體。若令心安即是思分,令心不安即是慧分。蓋思者,徐而細故,慧則急而粗故。是知令安則用思無慧,不安則用慧無思。若通照大師釋有兼正。若正用思,則急慧隨思,能令心安。若正用慧,則徐思隨慧,亦令不安。是其並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