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所有法——不定有四之尋、伺(一)
淨界法師
第十七卷
請大家繼續看三、尋;四、伺。
這是講到不定心所,它的體性是不決定的,不決定是善,也不決定是惡,所以叫做不定。前面睡眠跟惡作,已經解釋過了,再看第三跟第四。
三、尋求者,令心匆務急遽,於意言境粗轉為性。
四、伺察者,令心匆務急遽,於意言境細轉為性。
這兩個心所的性質一樣,只是就著粗轉和細轉來作分別。尋求,羅什大師舊翻譯為覺,伺察舊的翻譯為觀,所以尋伺又名為覺觀。
令心匆務急遽,於意言境,粗轉為性,事實上尋求是兩個心所和合產生的,我們分成二段來說明:
第一段令心匆務急遽,這是思心所的狀態。思心所是令心造作,可能是善心造作、也可能是噁心造作。前面講到五遍行作意、觸、受、想、思,作意令心王最初生起跟境界接觸、之後領納境界、然後去分別境界,最後在境界造業,思是造業的最主要因素,會帶動善、惡的心所生起,所謂匆務急遽,就是忙碌的樣子,不是寂靜的狀態,開始造業了,這是思心所的狀態。其次於意言境,粗轉為性,這是慧。這個心所是在什麼境界活動呢?不是在外境。我們一般的境界,多數都是從前五識所領納的境界,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聽到的、乃至於身體所接觸的種種感覺,落到第六意識,由第六意識來分別。但這地方是指第六意識的獨頭意識,第六意識它不假借前五識,而是單獨在內心當中,依止名言,所取之境─稱為意言境。
所謂意言境我們再解釋一下。意是指心識─意者,心也,言是名言,內心活動就要有名言,就像我們走路要有道路一樣。古德說: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言語是我們內心的道路,如果言語停止了,內心就不能活動,我們從內心去思惟佛法的名言、或是世間雜染的名言,從這當中就會出現很多的境界。譬如我們思惟: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就在這十個字裡頭思惟,這時候心中就會出現空性的境界、真理。當我們在這意言境裡面粗轉──很粗淺不是很深入,就是大略地把它觀察一次,這叫做尋求,也就是一種觀察思惟。不過這種觀察思惟,不像平常在塵勞的境界,用眼睛觀察、用耳朵來聽……不是,而是前五識都停下來,第六意識的獨頭意識在心中名言裡,分別觀察,這樣叫做尋求,假設是屬於微細的思惟觀察,那就安立做伺察。
其實,這兩個有前後生起的次第,對於心中的名言境界,不論是打妄想,或是修止觀,總之剛開始先是尋求,慢慢觀察久了之後,越看越微細,就進入了伺察,所緣境都是同一個。在《唯識》的經論裡面,舉一個譬喻說:鳥兒在虛空中飛來飛去,虛空是鳥所飛行的境界,而虛空就是意言境,剛開始起飛要振動翅膀,等到在空中飛行,就不用這麼辛苦了,翅膀的振動就比較微細了,就像滑翔一樣,翅膀只要微微振動就可以。那麼剛開始起飛、振動翅膀的相貌,安立做尋求,是粗的,等到飛上天空,一切運轉正常了,這時候翅膀的振動比較微細,安立做伺察。總說:就是依粗、細之分別,而安立尋求跟伺察。這是講到它們的體性。
再看作用:
此二俱以安不安住身心分位所依為業。
這兩個心所表現出來的差別作用,是以身心安住與不安住來作區別。
其實尋求和伺察,這二個跟思心所有關,思心所是跑到善的境界造作、還是跑到惡的境界造作,思心所不能決定,由誰來決定呢?是作意決定的。假設尋伺是跟不如理作意相應,然後不如理的觸、受、想、思,這時候你的身心表現出來的相貌,就是不安住。假設尋伺是跟如理作意相應,在佛法僧三寶的境界中尋求跟伺察,表現出來就是一種安住、寂靜的相貌。
《瑜伽師地論》上說,不安住的尋伺有五種情況:
一、欲的尋伺:好比打坐時,有時會起欲的尋伺,本來念佛念得好好的,突然間念頭跑掉了,跑到五欲的境界思惟觀察,這時候身心就不安住了。貪煩惱一生起來,內心就燥動了。
二、恚的尋伺:本來打坐得好好的,身心安住,但是想到不如意的人事,瞋心發動出來,這就是恚尋伺,在瞋恚的境界裡思惟觀察。
三、親屬尋伺:本來發了菩提心、懺除罪障、積聚資糧,不管出家或是在家,都願意好好修學聖道,但是想到上有高堂、兄弟姊妹都還在,應該跟他們一起團聚啊,不應該來這地方修學。這親屬尋伺,也是不如理作意。
四、國土尋伺:好比分別道場的好壞──唉呀!我不該來這個道場,這裡夥食辦得不好、也沒有佛法可以學習、環境又不好等等,分別國土的差別。本來你應該修四念處的,現在卻分別國土的好壞,不如理作意。
五、不死尋伺:心想:我還年輕、能力也具足,現在不應該修學聖道,應該去世間好好發展一番,等年紀大了再來修學聖道。認為死亡離他還很久,稱之不死尋伺。
以上五種尋伺,是一般初學者容易發生,與不如理作意相應的尋伺,能使令身心不安住。
《瑜伽師地論》非常重視尋、伺這兩個心所,特地安立了一大科來解釋尋跟伺。本地分共有十七地,其中有三地用來解釋尋、伺。有尋有伺地、有尋無伺地、無尋無伺地。因為無明的生起,或是智慧的生起,都是依尋、伺而起的。
——淨界法師 大乘百法明門論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