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回家的美妙旋律響起,所有音樂愛好者的腦海裡都會浮現出曲線優雅的薩克斯形象。但是很少人知道薩克斯的故鄉在比利時東部亞丁高原上的一個風景如畫的小城——迪南。
依山傍水的臺南市總面積不到100平方公裡,人口只有1.3萬人。清澈的馬斯河蜿蜒流淌在城市前面,城市後面的懸崖上有數百年歷史的古城,上面可以鳥瞰迪南,遠眺亞丁高原。市中心廣場上有薩克斯的巨大雕像,紀念該地區生產的最大名人、薩克斯樂器的發明者阿道夫薩克斯。
迪南抓住薩克斯管故鄉這張名片,在「文化+旅遊」上大做文章,舉辦世界水平的薩克斯管大賽、薩克斯管音樂節最讓人津津樂道。1994年,在薩克斯逝世百年之際,迪南市開始舉辦阿道夫·薩克斯國際薩克斯管大賽,並在決賽當晚邀請世界各地的薩克斯愛好者參加大型巡遊合奏活動,從此成為常規音樂節活動,吸引了全世界大量音樂愛好者和遊客參加。
那年秋天,筆者特意前往迪南觀摩了音樂節的高潮——樂手巡遊與千人薩克斯管合奏。1300多名來自世界各地的薩克斯愛好者,從7歲的孩童到77歲的老人,齊聚迪南,給人們帶來一場別具一格的音樂狂歡節。
傍晚,最後一輪夕陽從亞丁高原的山脊上消失,遊行開始了。薩克斯音樂人的團隊根據高音、中音、中音、上低音的分類組成了8個放音臺。各方隊由一輛空車帶頭,上面坐著一名資深薩克斯演奏家,兩旁坐著6名身穿白色衣服的「天使」。隊伍沿著馬斯河行進時,火炬的燈光被一排閃閃發光的薩克斯照亮,反射到安靜的馬斯河中,形成了絢麗的畫面。
大約三個小時後,遊行隊伍到達阿道夫薩克斯家鄉門前的廣場,按照高音、中音、中音和低音薩克斯排列成四個聲部。比利時著名薩克斯演奏家和指揮家阿蘭克雷潘的指揮棒向空中揮動,1300多支薩克斯同時響起,奏出熟悉的名曲,震撼的音樂在亞丁高原的群山中迴響。音樂家演奏主題曲《迪南,為薩克斯而陶醉》時音樂會達到高潮,觀看的人喝醉了,很多人隨著音樂跳舞。
馬斯河畔的這場音樂盛會為名為迪南的一萬個小鎮帶來了全球聲譽,世界各地的遊客紛至沓來。音樂節期間酒店和餐廳爆滿,咖啡館也很難買到。馬斯河沿岸美麗的小村莊很多,唯獨迪南名聲大噪,旅遊和文化相得益彰,經久不衰,薩克斯節的加工不可缺少。沒有獨一無二的伴侶。捷克的卡羅維發利是離德切邊境不遠的溫泉小城,長達10多米的間歇泉最為有名。歷史上,除了歐洲各國的王公貴族之外,歌德、貝多芬、巴赫等文化名人都訪問過這座美麗的小城。小城市不滿足於通過溫泉、美景、文化牌位大打出手、舉辦電影節等活動來提高文化意義。
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47年,在歐洲享有盛譽。電影節每年6、7月舉行,這個季節是遊客享受溫泉和音樂的最佳時期。卡羅維發利是電影《最後的假期》 《西線無戰事》等許多經典電影的拍攝地,電影的拍攝地成為各國遊客觀光遊影的名勝。每年6,7月,來卡羅維利看電影,享受溫泉的遊客達數十萬人。
捷克的克魯姆洛夫、裡託米什爾等小城市也是「文化旅遊」融合發展的樣本。克魯姆洛夫是位於南波西米亞的童話鎮,在舉行的國際音樂節上展示了精彩的古典音樂、爵士樂、音樂劇和歌劇,讓遊客們忘記了回歸。裡託米爾是捷克音樂之父——斯密塔納的故鄉,遊客們來欣賞這座城市的美景,不會錯過以斯密塔納的名字命名的國際歌劇節。
作為主力旅遊的小鎮,美麗的風景無疑是吸引遊客的基本硬體因素,將文化因素融入旅遊,提高軟實力的獨特魅力是歐洲許多發達國家通用的做法。
法國全國有36000多個城市,近三分之一的城市舉行藝術節,正常情況下一年全國各地有數萬種不同的藝術節。春夏之際,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節在法國到處都是,忙得不可開交。藝術節的內容主要涉及電影、話劇、音樂、舞蹈、攝影等主題,是在國際上有很大影響的坎城電影節、阿維尼翁戲劇節、蒙特卡洛馬戲節、安蒂博爵士節。大部分藝術節沒有這幾個藝術節那麼規模和名氣,但都在努力創造自己的特色。藝術節主要由市政府主辦,除了市政府有一定資金外,地方政府、文化部和外交部都根據藝術節的規模和影響給予財政幫助。舉辦藝術節的費用不小,但效益多,不僅豐富了人們的文化生活,還給城市帶來遊客,帶來消費,帶來了發展的生機。
面對美麗的風景,遊客往往「這趟旅行」就滿足了,但文化有著打動人心的力量。「文化旅遊」融合發展,進一步豐富特色村內涵,魅力更持久,可獲得更多發展機會和更多回頭客,值得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