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大家好,這裡是石子食為樂,我是石子。
「雞尾酒」早已在不知不覺中走入了我們的生活,這個大家既熟悉又陌生的飲品從目前看來多半是90後的專屬。這或許是我國內陸的一種現象吧,大家都很清楚「雞尾酒」屬於調製酒,有專業的調酒師來操作。不同的酒型,不同的配料,各式各樣的水果搭配,形成了一套獨特的酒文化。喝雞尾酒自然是現調現喝,在獨有情調的酒吧或者酒屋裡品嘗著酒的味道。一杯酒,一個人,一個故事。不同的酒,不同的調酒手法,不同的調酒師,塑造著不同的心境,情境,故事。
街頭雞尾酒,不一樣的形式,意料之外的效果
「BUENO」這個在西班牙文裡面的意思叫」好「,如果音譯成中文就是」不為「。不知道有多少人了解」不為BUENO」,這是在西安的一個街頭雞尾酒的名稱,是由張原樣,王小美創辦的。她們兩人一起經營著「不為」,「不為」在石子看來是一種生活,一種感悟,一種新形式的雞尾酒體現,一個品牌。兩人對「不為」的定位是一家酒吧,但是很多人認為它是一個酒館,而「不為」最早的前身是一個酒攤,一個可以移動的酒攤。
之所以說「不為」是可以移動的酒攤,那是因為「不為」在最開始時是靠著一輛改裝的小車子在所在地走街,來出售雞尾酒。這種做法可以說是一種顛覆,不僅顛覆了傳統雞尾酒出售形式,也讓張原樣,王小美兩人出乎意料。因為人們都很自然地接受了這種新形式的方式。在「不為」有三十幾款雞尾酒,大部分都是由創始人自己創作的。「不為」調酒是堅決杜絕用香料替代品的,完全是用新鮮果汁榨出來的,因為新鮮果汁的力量很強大。可以讓人們在喝雞尾酒時感受到水果的味道。
如果說「不為」的出售模式是第一個顛覆,那麼它的第二個顛覆就是盛酒的容器與眾不同。不知道雞尾酒到底會不會醉,但是石子認為雞尾酒還是會醉人的,因為畢竟是酒呀。不過創始人對酒的態度石子還是很認同的,酒這個東西是個媒介,並沒有什麼高級不高級,只要人們覺得當下的需要是舒服的,自在的就好了。我們通常對雞尾酒的常識性認知是雞尾酒是用華麗的玻璃杯襯託的,但是「不為」用的確是塑料杯,如街邊奶茶,冷飲一般。不過石子認為用塑料杯倒是挺貼切「不為」的,用什麼容器與酒的好壞並無關係,相反「不為」的塑料杯更是接地氣,使其民眾化了。正如張原樣說的那樣:我只要大家覺得不為是個舒服自在的地方就行了,願「不為」以後會更好。
一個調酒師的故事
雞尾酒是離不開調酒師的,做調酒師是需要豐富的想像力的。做調酒這一行當,腦補的程度是非常的多得,可以說完全隨著外在環境的變化而變化,需要與各地的風土人情相結合。阿曼是一名臺灣調酒師,已經從事調酒業十幾年了,最開始時是做美式的,美式的雞尾酒不太在乎細節,比較粗線條。到後面自然是做日式了,日式的就比較在乎非常多的細節。調酒師除了要掌握調酒過程中每一個分量的細節外,同時也是非常注重從頭到尾的整體過程,說簡單點就是要嚴謹。
「阿曼」在日本,臺灣,上海,西安都做過調酒,每個地方都會有差別。在臺灣做調酒,臺灣是軟水,調出來的酒比較溫潤。而西安的水比較硬,如「阿曼」這麼資深的調酒師,花了很長的一段時間把冰塊的特性才確定下來,來符合自己的要求,從而做出能夠達到某個標準的東西來。人們為什麼會去喝酒,多半是為了疏解情緒,緩解壓力,讓自己自在放飛。說到底喝酒其實是一種負能量的傾瀉,既然是一種負能量的輸出,那麼又由誰來接收呢,那自然受到直接影響的就是調酒師了。
「阿曼」自然也不例外,在做到六,七年後因為吸收太多的負面情緒,無法排除消解。只好選擇離開,幾年後又重新回到了這崗位上,再回來的他已經比較會排解掉一些負能量了。按「阿曼」的話來說,這樣兜一圈對自己是有幫助的。不管自己到哪,先感受它,然後體會它,最後感到它的好,它的美。這正如同調酒師自己做的事一樣,從混合搖晃到裝杯裝飾再到空杯,像是從出生到妙齡再到垂暮的一個人的一生。
結語
寫完了,人感覺輕鬆舒暢了好多。此篇說的雖是雞尾酒,但是更多是人,調酒的人。是生活,對生活的一種主導。也奇怪,石子自己是不喝酒的,盡然會和雞尾酒的故事產生了共鳴,或許這就是緣吧!
假如您喜歡就給石子一個關注或收藏吧。謝謝大家的支持與鼓勵,若是有什麼想法可以在評論區留言探討,謝謝大家。
文字內容原創,圖片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通知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