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的社會,善良這個詞,似乎已經失去了它本來的寓意。如果有一天,別人告訴你,你是一個善良的人,大部分人並不會為此感到歡欣鼓舞,更不會為此感到幸福開心,只會覺得原來自己在別人的眼中是一個「老實人」。
有意思的是,往往越是善良的人,在這個社會當中,並不像我們想像中的那樣,振臂一呼,應者雲集,相反善良的人幾乎沒有什麼朋友。
無底線的善待他人,無止境地虐待自己
善良的人普遍有個特點,輕易不會對別人發脾氣。心理學上,有一個非常有名的效應,糖果效應。比如說,兩個小孩在一起,其中一個小孩每天都把自己的糖果分給另一個小夥伴,就這樣只復一日,年復一年。
直到有一天另外一個小夥伴加入了這個小團隊,最初的那個小孩便將自己的糖果也分給了這個新晉加入的小夥伴,一開始的小夥伴就會慢慢與最初的小孩關係逐漸惡劣。
善良的人,會為了別人犧牲自己。但任何一件事情都有一定的限度,一旦超出這個限度,事情就會朝著相反的方向發展。對別人好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彼此之間關係能夠更加和諧。
然而人心深處的劣性註定每一個人都是貪婪的,善良的人為了維持這種和諧的關係,必須不斷的付出,慢慢地將所有的不良情緒都積壓在自己心裡。一旦這樣的付出停滯,也就意味著彼此之間關係的消失。
魚的記憶只有7秒,善良的人也同樣如此
通常情況下,善良的人不會在意別人對自己的傷害。生物是具有適應性的,生物進化的過程當中,所有的進化方向基本上都是為了更好地適應身邊環境。比如說,當我們從幽暗的地方進入明亮的地方時,眼睛會有一個短暫的適應過程。同樣人際關係也是如此,善良的人為了更好地融入一個集體當中,一方面會無止境的對別人好,另一方面也會無止境的包容他人對自己的傷害。
但實事求是地說,人與人之間關係的連接,本質上還是基於利益的交換。利益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物質上的,另外一種是精神上。通常情況下,我們所說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這只不過是基於物質上利益的交換而已。
精神上的利益是需要通過對比才能夠彰顯出來,說的直白一些,在談戀愛的過程當中,如果一方沒有對另一方表現出獨特的對待方式,那麼另一方絕對會覺得對方沒有那麼愛自己。在沒有任何對比的情況,幸福是不可能彰顯出來的。因此善良的人在與人接觸的時候,對方既不會感到物質上的利益變化,同樣也不會感到精神上的幸福體驗。
善良的人沒有自我,失去自我就會失去一切
人與人在交流的過程中,其實就是兩個完全不同個體之間的碰撞,不同的成長環境鑄造不同的性格。生活中的老好人,因為隨和的性格能夠與任何一個人的性格兼容。但這同樣也反映出一個比較深刻的問題,那就是這些老好人,內心深處真實的想法,幾乎不會與任何人進行接觸和交流。打個簡單的比喻,當兩個人的關係達到一定程度之後,彬彬有禮只會讓彼此覺得對方有意在冷淡自己。
善良的人,為了保證自己性格的兼容性,通常情況下會對所有人都彬彬有禮,這樣做雖然輕易不會得罪他人,但同樣也沒有辦法讓任何人走進自己的內心深處。人是不完美的,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定的劣性,或者說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些小秘密。如果在一段關係當中自己的小秘密沒有辦法被對方得知,而對方的秘密自己卻一清二楚,這樣只會讓對方感覺自己是一個有威脅的人。
在這樣的關係,善良的人能夠和所有的人保持一種比較和諧的關係。但真實的自己也在這種刻意維護當中逐漸消失,因此善良的人其實都沒有什麼自我。行為的標準,思維的模式,處世的方法,基本上都是圍繞別人展開。
沒有自己的個性,沒有自己的想法,與他人沒有辦法產生真正的交心。在每一個善良的人心中,其實都隱藏著一個孤獨的靈魂。這個靈魂在越來越複雜的人際關係當中無處安放,就像是一隻孤魂野鬼,不知何處才是自己心中的港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