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解讀:善良的人沒有朋友,也沒有真正的自我

2020-12-26 騰訊網

當下的社會,善良這個詞,似乎已經失去了它本來的寓意。如果有一天,別人告訴你,你是一個善良的人,大部分人並不會為此感到歡欣鼓舞,更不會為此感到幸福開心,只會覺得原來自己在別人的眼中是一個「老實人」。

有意思的是,往往越是善良的人,在這個社會當中,並不像我們想像中的那樣,振臂一呼,應者雲集,相反善良的人幾乎沒有什麼朋友。

無底線的善待他人,無止境地虐待自己

善良的人普遍有個特點,輕易不會對別人發脾氣。心理學上,有一個非常有名的效應,糖果效應。比如說,兩個小孩在一起,其中一個小孩每天都把自己的糖果分給另一個小夥伴,就這樣只復一日,年復一年。

直到有一天另外一個小夥伴加入了這個小團隊,最初的那個小孩便將自己的糖果也分給了這個新晉加入的小夥伴,一開始的小夥伴就會慢慢與最初的小孩關係逐漸惡劣。

善良的人,會為了別人犧牲自己。但任何一件事情都有一定的限度,一旦超出這個限度,事情就會朝著相反的方向發展。對別人好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彼此之間關係能夠更加和諧。

然而人心深處的劣性註定每一個人都是貪婪的,善良的人為了維持這種和諧的關係,必須不斷的付出,慢慢地將所有的不良情緒都積壓在自己心裡。一旦這樣的付出停滯,也就意味著彼此之間關係的消失。

魚的記憶只有7秒,善良的人也同樣如此

通常情況下,善良的人不會在意別人對自己的傷害。生物是具有適應性的,生物進化的過程當中,所有的進化方向基本上都是為了更好地適應身邊環境。比如說,當我們從幽暗的地方進入明亮的地方時,眼睛會有一個短暫的適應過程。同樣人際關係也是如此,善良的人為了更好地融入一個集體當中,一方面會無止境的對別人好,另一方面也會無止境的包容他人對自己的傷害。

但實事求是地說,人與人之間關係的連接,本質上還是基於利益的交換。利益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物質上的,另外一種是精神上。通常情況下,我們所說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這只不過是基於物質上利益的交換而已。

精神上的利益是需要通過對比才能夠彰顯出來,說的直白一些,在談戀愛的過程當中,如果一方沒有對另一方表現出獨特的對待方式,那麼另一方絕對會覺得對方沒有那麼愛自己。在沒有任何對比的情況,幸福是不可能彰顯出來的。因此善良的人在與人接觸的時候,對方既不會感到物質上的利益變化,同樣也不會感到精神上的幸福體驗。

善良的人沒有自我,失去自我就會失去一切

人與人在交流的過程中,其實就是兩個完全不同個體之間的碰撞,不同的成長環境鑄造不同的性格。生活中的老好人,因為隨和的性格能夠與任何一個人的性格兼容。但這同樣也反映出一個比較深刻的問題,那就是這些老好人,內心深處真實的想法,幾乎不會與任何人進行接觸和交流。打個簡單的比喻,當兩個人的關係達到一定程度之後,彬彬有禮只會讓彼此覺得對方有意在冷淡自己。

善良的人,為了保證自己性格的兼容性,通常情況下會對所有人都彬彬有禮,這樣做雖然輕易不會得罪他人,但同樣也沒有辦法讓任何人走進自己的內心深處。人是不完美的,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定的劣性,或者說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些小秘密。如果在一段關係當中自己的小秘密沒有辦法被對方得知,而對方的秘密自己卻一清二楚,這樣只會讓對方感覺自己是一個有威脅的人。

在這樣的關係,善良的人能夠和所有的人保持一種比較和諧的關係。但真實的自己也在這種刻意維護當中逐漸消失,因此善良的人其實都沒有什麼自我。行為的標準,思維的模式,處世的方法,基本上都是圍繞別人展開。

沒有自己的個性,沒有自己的想法,與他人沒有辦法產生真正的交心。在每一個善良的人心中,其實都隱藏著一個孤獨的靈魂。這個靈魂在越來越複雜的人際關係當中無處安放,就像是一隻孤魂野鬼,不知何處才是自己心中的港灣。

相關焦點

  • 心理學解釋:為什麼很多人覺得善良的人,往往沒有好報!
    心理學解釋:為什麼很多人覺得善良的人,往往沒有好報!首卷語:古人常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自古以來,去做善良的事情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品質。所以對待惡的人不能心慈手軟。但是我們當中很多人,過於善良,不願意得罪人,有求必應,不懂得拒絕,而且不管遇到什麼事情都願意去迎合,去順從,甚至他幫助過的人做過很多錯事,也選擇一次一次的原諒他,還自認為這是一種寬容大度的選擇,總是抱有幻想。而在心理學上講,這屬於是聖母型人格,討好型人格。
  • 心理學家:越是「大度」的人,越沒有朋友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我們總是認為,一個大度的人待人十分寬容,應該擁有很多朋友。但是,反觀現實生活,這個規律並非如此受用。許多人都感到十分困惑,為何我善良、大度、處處為他人著想,卻總是沒有幾個知心的朋友,甚至越是寬容越容易感到孤獨。
  • 心理學:一個人有沒有教養,看這五個方面就知道了
    曉聲曾經說過,教養是根植在內心的修養與底蘊,是無需提醒的自覺,是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與為他人著想的善良。 教養折射的是一個人靈魂深處的價值觀,看一個人有沒有教養,其實從這些細節就可以看出來:
  • 《分手心理學》:重塑自我是走出傷痛,擁抱幸福的必經之路
    曹雪敏在《分手心理學》一書中說:人生的這段脆弱期,是重塑你對感情的理解、重建自我的最好的時期。我們可以在這段時間裡去發現自我,認識自我,最後重塑自我。1.發現自我曹雪敏在《分手心理學》中告訴我們:你之所以會感到自己的內心是受傷的,是因為你沒有被愛,被需要,被真正地看見的感覺,即使身邊有人相伴,但依然感覺自己孤獨且無助,甚至無法把這些空虛和感受說出口。於是,你會沒有自我價值感,你會失去對生活的掌控。
  • 心理學:真正層次高的女人,都有這五大特質,你有嗎?
    心理學:高層次女人1、善良有良知一個層次高的女人首先是是善良有良知的,只有善良的原則才能帶領一個女人做最好的自己。良知來自對自我的了解與靈魂的洗禮。心理學:高層次女人2、善於選擇真正層次高的女人第二大福氣是善於選擇,沒有誰能夠隨隨便便成功,真正層次高的女人會堅持做自己,這種要求來自對自我發現與自我塑造。
  • 心理學:永遠不要對一個人太好,你的善良,要帶點鋒芒
    俗話說:「人善被人欺。」 善良本來是一種優良的品質,但是我們不提倡毫無底線的善良。 這也是「聖母」為什麼那麼不受歡迎的原因,我們當下提倡的善良,是帶有鋒芒的善良。
  • 那些表面連一個朋友都沒有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可是很多人不懂
    在這個社會上活著,相信每個人生活中都不缺少朋友,但是能夠與自己風雨同舟的真心朋友卻是屈指可數、少之又少的!所以,有個朋友問了我一個問題,他說:「芷蘭,你覺得那些在生活中連一個真心朋友都沒有的人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 心理學:愛一個人是為了自我實現,還是在自我實現後才能去愛?
    導讀:《心理學簡報》本期主要內容流動的水沒有形狀,溫柔的風看不到顏色,千滋百味的愛情難以追根溯源。關於為什麼會愛一個人的答案,在心理學的研究中並沒有定論,所以愛情產生的根源難以追溯。本期《心理學簡報》將引述兩位心理學泰鬥弗洛伊德和馬斯洛的經典理論來討論我們為什麼會愛上一個人,到底是為了自我實現還是在自我實現後才能去愛?
  • 生活沒有被操縱的自由,不要被人操縱,學習操縱心理學
    操縱小艾三十年來,小艾一直很聽話,這次她想在換工作,因為她想儘量不聽從父母的安排,努力做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擺脫父母的控制。她想改變自己的生活,想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家裡每個人都不同意。不僅僅是小艾的父母,還包括她的親戚老公。
  • 心理學:真正內心成熟的人,往往都會主動拒絕這3件事,值得深交!
    心理學:內心真正成熟的人往往會主動拒絕這三件事,這是值得深入了解的! 事實上,對一些人來說,不管他們是否面臨困難,有時他們的內心充滿了消極的能量。他們害怕又孤獨。歸根結底,他們內心空虛,缺乏自我認同。然而,大多數內心不成熟的人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他們的內心缺乏依賴性,這與他們成長的環境有很大關係,正是因為他們沒有最基本的自我認同感。
  • 用心理學解讀喜劇動畫《歡樂好聲音》的「自我決定論」及成長意義
    並且,裡面的動物在我們生活當中總能找到對應的人,極具深刻的內涵。在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心理學理論叫做自我決定論。自我決定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愛德華和理察等人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一種關於人類自我決定行為的動機過程理論。自我決定是一種關於經驗選擇的潛能,是在充分認識個人需要和環境信息的基礎上,個體對自己的行動做出自由的選擇。
  • 心理學:真正人品好的人,有這三個特徵,女人遇到請深交
    儘快,從底層上去改變思維模式,從層次上去提升自我。專欄講師:說愛,1000+情感案例研究者,知名心理學博主,專注研究女性心理學正如林肯所言:「品格如同樹木,名聲如同樹蔭,我們常常考慮的是樹蔭,卻不知樹木才是人的根本。」
  • 用心理學解讀《道歉大師》中「自我防禦機制」給道歉帶來的困擾
    比如當我們與朋友約好某天上午10點在指定地點見面時,他由於某種原因爽約了。而對於這種行為,你的朋友非但沒有表達歉意,反而是找了很多理由來搪塞自己的行為。這就是一種自我防禦機制的表現,而這種心理使得我們無法以輕鬆的方式來看待自己所犯下的錯誤,因此很難表達出哪怕是很簡單的歉意。
  • 活在自己世界中的人最先滅亡——淺談個體心理學
    ——布萊士·帕斯卡 《思想錄》翻開《自卑與超越》,我本想讀一本經典,但裡面卻沒有書頁,而是坐著一個人,一個流動,豐滿,活生生的靈魂。他了解你,甚至比你自己還了解自己。他是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吸收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說,並天才的提出了歸屬感與融入渴望,創造性自我,自罪感等現代心理學的基本概念和理論。
  • 心理學:你真的了解自己嗎,真正的自我由四個部分組成
    心理學:認識你自己1、公開的我開放區是我與周圍的人都認同的,周圍 都知道的,是我們性格的顯性部分。比如大家都覺得我是性格非常開朗的人,而我也這樣認為,並且願意把這部分呈現給大家。日本服裝設計大師山本耀司曾經說過,什麼是自我,自己這個東西是看不見的,只有撞上一些別的東西才會知道真正的自己是誰,然後才知道自己是誰,這才是真正的自己。
  • 越大度的人,越沒有朋友
    越大度的人,越沒有朋友。大度的人,是人們眼中的老好人,處處為別人著想,凡事都是自己忍讓。越是大度的人,身邊多的是利用他的人,真心的朋友,卻沒有幾個,令人心寒。大度的人,一般都是不懂拒絕的人。而那些,不經常向別人示好的人,反而會因為一些暖心的舉動,贏得對方的驚喜。因此,做人要懂得心狠一點,別把善良給錯了人,別對誰都寬容大度,人生在世,總要得罪一些人的。一個過分大度的人,在別人眼中缺乏個性。一個凡事都寬容大度的人,別人覺得你沒有原則,沒有個性。
  • 對自己認定的朋友,從來都沒有心機的星座
    防人之心不可無,害人之心不可有,我們交朋友,最怕的就是遇到一些動機不純的朋友,而沒有心機的人實在,真誠,不會耍心眼,跟這樣的人交朋友才最踏實,也最值得信任,讓我們來看看那些星座從來沒有心機。白羊座性格直率,開朗大方的白羊座喜歡交朋友,跟朋友相處也總是樂於分享,不管有什麼心思都不會藏在心裡,為人處事方面也是善良又單純,喜歡樂於助人,從不會耍心機企圖在對方身上獲得些什麼。白羊座交朋友,從來都是袒露心扉,對信任的人更是能卸下心防,即使把最脆弱的自己展現在別人面前,也不害怕對方會傷害到自己。
  • 真正善良的人,大多是沉默的
    真正善良的人,大多是沉默的。善良是自己的選擇,不被別人的言語左右,不被社會的歪風邪氣傳染,也不需要大張旗鼓地炫耀自己——但行好事,莫問前程。1.善良是最好的修養。電影《無問西東》裡有這樣一句臺詞:「這個時代不缺完美的人,缺的是從自己心底給出的真心、正義、無畏和同情。」
  • 心理學:高情商的人,從不委屈自己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高情商的人不僅能夠讓別人感覺舒服,如沐春風,同時也不會委屈自己。智商代表了一個人的智力高低,情商則代表了一個人自我情緒行為管理的能力。 一個人的情商高低,主要看他在人際交往之中的行為,尤其是這三個方面。
  • 心理學:如果你發現身邊的親人朋友很自私,請學會堅持這三件事
    本文是《女性課堂:自我發展心理學》專欄,通過學習,你可以獲得更多的思維模式和認知。解決自我發展中遇到的困擾,無論是生活還是職場。讓你更懂女性心理,尋找到屬於你的人生真諦和感悟。專欄講師:說愛,1000+情感案例研究者,知名心理學博主,專注研究女性心理學人是群居動物,因此沒有一個人可以承受孤獨的活著,而我們的親人朋友更像是心中的依靠和柔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