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20多歲的年輕朋友認為自己現在買房背負著30年的房貸,等還完了房貸都快退休了,而且花的利息和本金差不多了,想想也真是太可怕了,但實際情況怎麼樣呢?我們來算一筆帳。
我們稍微留心一下會發現,買了房子的人會比沒有買房子的人日子過得越來越好,這又是什麼道理呢?
房奴
還貸相當於強制儲蓄
買房還貸起到一個強制儲蓄的作用,每個月有固定的一筆錢攢起來了,多少年以後你會剩下一套房子,不買房錢也沒攢下。
花錢的時候確實挺爽的,有錢就吃喝玩樂,好不瀟灑,人生得意須盡歡,過度消費並不可取,我們國家不像外國,賺了錢就花掉,姑娘也不要房子、也不要彩禮,醫療、教育都是免費的,還是要未雨綢繆的。
有個段子是一對男女相親,女的說,你每天抽一包煙,抽了那麼多年,抽菸的錢都能買一臺寶馬了,真是不會過日子。
男人反問女人抽不抽菸,女人說她從來不抽菸,男人說你跟我年齡相當,那你的寶馬呢?女人無言以對。
節約減少不必要的開銷,早期儲蓄的第一桶金很重要,也可以說人生的第一個100萬很重要,從0到100萬很難,但是從100萬到200萬就容易多了,基數不同。
房價越來越高
房貸固定,收入會越來越多
買房以後每個月的房貸不會變,但是你的收入會上升,一開始覺得還貸太難了,要省吃儉用,隨著工資或者別的收入多了,壓力也會越來越小。
記得是2007年,我的工資那時候是1250元,我的一個同事跟我工資一樣,她貸款買了一套房,每月要還500多元錢,她貸款10年。
早上一開工資,她就拿出來錢,中午食堂吃完飯,我就陪著她去銀行還房貸,我那時候還說她,工資一共就這麼點錢,差不多一半都還了房貸,花什麼啊。
她說,房貸她已經還了2年多了,結婚的時候和老公一起買房一起還房貸,老公工資高2000多,沒覺得太緊巴,還想再買一套呢。
當時覺得她簡直是瘋了,而我買第一套房比她晚了2年多,工資沒漲多少,房價倒是漲了不少。
買房的人
抵禦通貨膨脹,財富保值
錢會以每年約8%的速度迅速貶值,尤其今年隨著大漂亮國不斷放水,各國不斷跟進,通脹率甚至達到了11%,去年你存了100萬,今年的實際購買力就剩下89萬了,你在銀行的錢在無形當中被稀釋了。
疫情期間的物價上漲速度大家都見識到了,那不是漲了一星半點兒,有的東西直接翻倍,例如雞蛋,直接論個兒賣了,肉就更貴了,漲了之後再沒掉下來。
什麼概念呢?保守來說,100元人民幣10年之後變成了48塊,30年後變成了11塊,如果把100元在一線城市買房,按照數據計算,相當於變成了10000塊錢。
舉一個並不是很明顯的小例子,我買第一套房的時候是2009年,一個25平方米的蝸居小公寓,花了8.7萬,賣方是花多少錢買的呢?
我在交稅的時候看了原始發票於2006年購買花了2.9萬多,他又花了7000多裝修的,他賺了5.1萬,我記得他當時說,房價漲的太快了,他覺得已經見頂了,趕緊拋售。
我住了半年,以12.8萬元的價格又賣出去了,賺了4萬塊錢,還白住了半年房子,從那以後,我再買的房子再也沒賣過。
挑房的人
房子的其它功能
房子除了以上三點優勢,還有不得不提距離我們更近的優勢,結婚、落戶、孩子上學等。
不知道什麼時候,親屬、朋友見面相互攀談都離不開房子了,誰結婚買了房子,誰沒買房子,房子成了結婚的硬性指標。
現在很多大型城市落戶是積分制,總共100分,房子佔了40分,加上學歷或者職稱、證書20分,滿60分可以落戶了,如果沒房子別的項目就要滿分才能落戶,這不是必須要買房子麼。
不說一線城市學區房,就像哈爾濱這個二線城市的學區房都達到了3-4萬元不等,那還瘋搶呢,而且要提前好幾年鎖定,這些小區房多數都是老破小,但是為了孩子,家長們咬牙也得買。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給孩子創造優質的學習氛圍和條件,扶上馬再說。
一切為了孩子
數據背後是現實
金融屬性加上附加屬性,還有土地價格屢創新高,都催生了房價的一路上漲,印象裡房價上漲快20年了,震蕩幾年本以為房價會下來,然而,還是一路上漲。
我的一對朋友夫妻有5套房,他說,我想買房誰會借給我70萬呢,付利息人家也不願意借,但是銀行借給你,這是我們普通人能接觸到的唯一低利息貸款。
這些數據背後讓人們明白了房子的意義,也是人們爭先恐後買房的原因,而且越是高學歷、高收入人群越愛買房。
身邊有多套房產的人群多數都是高學歷的,最少也是本科的,反觀這次中秋節,我和愛人回到婆家過節,3個小叔子和2個舅舅都離婚了,這其中只有1個舅舅有房子。
他們都沒有上過大學,甚至初中就輟學了,離婚的原因只有一個字「窮」,這也許並非是巧合,豐厚的物質條件無疑更利於家庭穩定。
一個房子一個家
低收入人群受收入、眼光、思維等限制,即使手裡有點錢不願意買房,怕吃買房的苦,把錢存在了銀行,結果越存越沒錢,5年、10年以後跟同齡人甚至相差了一個階層。
你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嗎?(完)
作者:我是海霞姐姐,一個喜歡房子的小姐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