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013年11月紀錄片《茶,一片樹葉的故事》熱播,從臺灣來到北京傳播茶生活美學的李曙韻,被億萬觀眾認知,此前,她只是在小圈子裡被人知道。那時,她還在北京國子監,有一間小小的茶室叫「晚香」,裡面的陳設是很多大陸茶人從來沒有見過的,那種風格卻強烈地吸引著大家,一位在晚上和她一起喝老茶配著紅酒的茶人當時說:很特別的感受。而且「晚香」裡那些古樸的老器物,以前是不可能用於喝茶的,確實是第一次接受。這之前,大陸人喝茶沒有幹泡與溼泡之分,都是一個大茶海,不太講究於茶席的布置,甚至,喝茶的場所必須配有麻將室,生意才會火爆。這種安靜喝茶的方式,也是全新的。
從臺灣來的新加坡人李曙韻,用她的方式,為大陸茶人打開了一扇窗,那是一個美麗的新世界,喝茶原來可以這樣美啊,就像第一次聽到齊秦的《大約在冬季》一樣,都是以前沒有的體驗。於是,李曙韻從2013年起連續3年出現在大陸的《三聯生活周刊》「茶之道」專題中,一開始,她是主角,後來臺灣、香港、大陸的茶人解致璋、周渝、何健、葉榮枝、葉放等等,都用他們多年積累的對茶的理解,隨著大陸茶市場的繁榮,給喝茶人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知識、理念和美學。
李曙韻1996年年底在臺灣嘉義市安樂街創立「人澹如菊茶書院」,之後來到臺北。2011年,她離開已經十分成熟的臺灣茶事市場,來到北京,以「晚香」為起點,在大陸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堅持,逐漸為大陸茶人所熟悉和追隨。之後,她又打造了「茶家十職」。在《南方周末》的專題中,這樣介紹:「她的『茶家十職』以宋代『四司六局』(臺盤司、茶酒司、廚司、帳設司、排辦局、香藥局、油燭局、菜蔬局、蜜煎局、果子局)的架構為基礎,設『十職』來服務茶事宴席,分別是茶空間、茶花、茶食、茶攝影、茶業、水源、炭火、茶書、茶服、茶器,其中茶業又細分植茶採茶等十項,茶器分竹陶金壺四項,幾乎把一整個茶事鏈條囊括在內。」
李曙韻有一本著述叫《茶味的初相》,很多大陸茶人都像讀經典一樣讀過此書。有一位廣州的茶空間主人,把它當成教科書,反覆研讀學習並實踐著。在這本書中,臺灣學者曾昭旭寫到:「跟曙韻認識久一點的人大概都會有此經驗或者感覺,就是她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一次變動乃至激烈的變動。從嘉義的老房子開始,你剛沉浸在那斑駁古雅的悠悠歲月中讚嘆不已,她已經搬到體育場邊換成有幾分後現代風格的場景了。而等你習慣了這明亮的氛圍,人澹如菊又已北遷道臺北永康街的深巷之中,重新玩起古與今的對話。可是等大家習慣來這兒歇腳的時候,她忽地又跑到另一條巷子開闢了一處『別茶院』。」
這大概就是李曙韻的寫照吧,她的善於變化,正是她創新能力的體現。在「茶家十職」裡,她盡情地展示著她對茶空間美學的理解。很多人喜歡茶,是從一件茶器開始的。由器物入,只是一個入口而已。現在,很多人強調茶本主義,說應該關注到茶本身上來,而不能用空間和茶席來喧賓奪主。國家職業資格培訓教程《茶藝師》一書中對「茶道」這樣定義:「茶文化的核心是茶道精神。作為以吃茶為契機的綜合文化體系,茶道是以一定的環境氛圍為基礎,以品茶、置茶、蒸茶、點茶為核心,以語言、動作、器具、裝飾為體現,以飲茶過程中的思想和精神追求為內涵的,是品茶約會的整套禮儀和個人修養的全面體現,是有關修身養性、學習禮儀和進行交際的綜合文化活動與特有風俗。」可見,僅僅「喝茶」這件事是不夠的,茶道必須配套茶空間美學。
2011年,李曙韻來到北京傳播茶空間美學,可能連她都沒有想到,僅僅用了4年時間,她的茶席傳遍神州大地,像一粒種子撒下去,卻開出了繁密的花朵。從2014年開始,大陸的很多茶空間都是李曙韻模式,她被不斷模仿。模仿,就是學習,從模仿開始,才能超越被模仿者。
很多人以為臺灣是學習了日本的茶道,其實,單從茶席的發明與布置來看,臺灣茶人走過了探索階段,把茶道文化上升到美學的範疇。臺灣茶人創新的竹蓆、水盂、公杯、壺承、杯託、小杯、花器等等,這種全新的「幹泡」茶法,很快被大陸茶人接受,並複製。
走進李曙韻的「茶家十職」,老家具和日本陶藝家的茶器作品,相映成意趣。李曙韻的茶事美學空間特點很鮮明:簡單、乾淨,擺放講求視覺的比例和諧,有主題設計,善於用老器物,將古意與現代結合,尤其是現代燈光的引入,光影的效果製造出包容的氛圍,整體上比較「文藝、文氣」,可以說和大陸那些土豪式、俗氣的茶臺文化相比,李曙韻的茶空間更像一個文人的空間。但,這正是李曙韻來到的契機,大陸正在快速發展、快速吸收,一切新鮮的、美的、先進的東西,都會被接受下來。正如李曙韻所說:「繼唐人煮茶,宋人點茶,明人煎茶,當代中國正面臨史上第四波茶事高潮。」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李曙韻不一定代表了臺灣最資深、最高水平的茶人,但她是大陸茶空間美學和茶席運動的先鋒和引領者,她抓住了最寶貴的時機,說明她十分敏銳和積極。大陸的茶事高潮也許會將她淹沒,後來者也許會不斷超越她,但,大陸第一張美麗的茶席也許開始於李曙韻,儘管這茶席上的茶器越來越工業化和商業化,但這是一個行進的過程,而且永無止境。
從茶到器,從席到藝。
40位中國當下茶界名家匯聚喜馬拉雅,開講茶生活美學——
01
茶之哲學
02
茶之歷史
03
茶之空間
04
茶之布席
05&06
泡茶和存茶
07&08
普洱、巖茶特輯
09
宋茶特輯
10
茶器特輯
11
茶會特輯
茶,茶器,茶席,茶會,茶人,茶空間……
首次以一種內在的邏輯連接在茶美學的世界裡。
這亦是
最為全面反映當下中國茶生活美學的
生活美學課——
《茶之道:中國茶文化必修課》
先導宣傳片
《茶之道:中國茶文化必修課》
課程大綱
茶,茶器,茶席,茶會,茶人,茶空間……給你當下中國最全的茶生活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