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AI財經社 邵藍潔
編輯 | 陳芳
12月25日,聖誕節這天,作為送禮佳品的巧克力卻在被消費者拋棄,戀人們不再把象徵著甜蜜愛情的巧克力當作送禮首選。多家零售企業透露,今年聖誕節期間,巧克力的銷售下滑明顯。時間維度拉長到2020年全年看,整個巧克力品類市場規模縮減了20億元。
你有多久沒有吃過巧克力了?面對這一提問,一位曾經的甜食愛好者想了想回答說,整整十年。她家裡存滿了從世界各地帶回來的巧克力,就是沒有打開吃的欲望,很多都轉送給他人或者過期後直接扔掉。說起原因,她言簡意賅地說:「年齡大了,我怕胖。」
巧克力被消費者拋棄
儘管提前一周就把巧克力的促銷活動搞了起來,但是今年聖誕節的銷售情況仍然不如意。12月24日晚,李立峰看了眼後臺的銷售數據直嘆氣,跟去年12月的銷售數字相比,還差2萬多元,「應該是追不上了,聖誕節一過,巧克力的銷量立馬就會下來。」
李立峰在北京一家大型連鎖超市工作,主要負責門店巧克力糖果品類的銷售。單從12月看,「今年銷量最高的日期是12月23日,應該是聖誕節帶動,共賣了7000多元,其他時間普遍在2000元以下。」這一成績與2019年相比,相當於縮水了一半,2019年日均銷售額有三四千元。
圖/視覺中國
甜甜的巧克力一直以來是送禮佳品,尤其是在聖誕節、情人節這樣的節日,當你不知道選擇什麼禮物送給戀人時,選巧克力總不會錯。雖然接下來還有元旦、春節等節日,但李立峰已經不抱希望。據他觀察,總體上看,最近幾年巧克力SKU數量沒什麼變化。「銷售每年都會比前一年少一些,很多時候只能達到上一年的八成左右。」
巧克力不僅在超市大賣場渠道賣得不好,在電商平臺的表現也不樂觀。一家知名電商平臺向AI財經社透露,巧克力品類跟2019年比,銷售額肯定是下降的。
多位消費者坦言,自己過去是經常吃巧克力,後來變成很少主動吃,現在是完全不吃。知乎上有一個「你有多久沒有吃過巧克力了?」的提問,下面有人回答稱,整整十年沒吃。
在過去一年,巧克力零售市場規模到底下降了多少?這個數據很難被個人感知到。歐睿國際的數據顯示,2020年國內巧克力零售市場規模為204.3億元,與2019年相比縮小了近20億元,上一年這一數據為223.4億元。
雖然巧克力進入中國已有60多年時間,但整體而言市場規模並不大。來自Statista的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巧克力產品銷售規模只有34.1億美元,消費量是25.3萬噸,兩者的增長十分緩慢同比只有個位數。預計2020年增速還會進一步放緩,其中消費量同比增長不到千分之二,可以忽略不計。
當前,中國巧克力零售市場,國外公司佔有的市場份額在九成以上。2015年到2020年,德芙和士力架品牌的母公司瑪氏一直佔據巧克力市場的首位,份額從37.0%緩慢下降至32.8%。費列羅佔據第二位,份額從19.5%爬升到22.3%;雀巢位居第三,從8.7%降至8.3%。總體上看,前三名的份額整體變化不大。
第四名是Pladis Ltd,很多人可能沒聽過,這是2016剛剛融合成立的一家新公司,算是後起之秀,其巧克力品牌歌帝梵2010年進入中國後,初期每年增速兩位數,在當年年增長只有4%的巧克力行業,特別顯眼,目前已經佔據3.5%的份額。第五名是好時,它的份額已經從五年前的8.4%跌到2020年的3.2%。
好時不僅份額跌幅最大,還有點「放棄自我」了。2015年和2016年,好時中國巧克力銷售分別下降13%和4%,之後便回天無力,直到今年底,傳出了「退出中國」的言論。
據報導,在11月27日的電話會議上,現任好時大中華區總經理胡庭洲向員工通報稱,中國市場運營將交由一個大型經銷商負責。「這是一個正確而又艱難的決定。」
與此同時,瑪氏中國區總裁麥偉堅也離職了。麥偉堅最初在2011年加入瑪氏公司,當時出任瑪氏巧克力中國區總經理,在負責瑪氏巧克力的中國業務時,麥偉堅曾把英國巧克力品牌「麥提莎」引入中國。去年8月起正式出任瑪氏中國區總裁,然而不到一年,就低調離職。業內人士稱是「為業績背鍋」。
巧克力是一個舶來品,在這個領域,本土品牌很難做出頭。徐福記、金絲猴先後被雀巢和好時收購,雅客、馬大姐等企業,巧克力並不是主營品類。在歐睿國際的數據中,目前TOP10巧克力公司裡,只有雅客是一家本土企業,但份額可以忽略不計,只有1.6%。
圖/視覺中國(巧克力博物館展出聖誕老人形象的巧克力)
說到國產巧克力,1990年成立的金帝是中國第一家巧克力製造商, 後被併入上市公司中國食品,曾經有希望與外資品牌一較高下,但由於缺少投入、定位混亂,金帝巧克力面對洋巧克力的競爭,節節敗退。自2006年起,金帝所在的休閒食品業務板塊的業績便連續10年虧損,最終被掛牌出售。
好時和瑪氏這樣的行業頭部公司集中發生變動,在一向平靜的巧克力行業震動頗大,讓人不得不感慨巧克力這個帶給人甜蜜和祝福的行業,如今有點苦澀。
你為什麼不買巧克力?
為何巧克力一年就跌掉近20億元?歐睿國際高級分析師周晶晶認為,2020年疫情使巧克力的送禮需求大大降低,同時線下渠道因疫情封鎖的影響,導致巧克力這樣的衝動型消費產品銷售出現下滑。
排除疫情這樣的黑天鵝事件,巧克力市場的萎縮並不是現在開始,至少從2015年就有苗頭了,金帝巧克力也是在那時開始到處尋求買家,最終在2016年找到接盤俠被賣掉。
圖/視覺中國
業內人士分析,一方面是現在的消費者越來越注重健康,而巧克力被認為吃多了會導致發胖,因此一些消費者轉移到其他品類上了;另一方面,新品對刺激巧克力消費有重要推動作用,而最近幾年巧克力市場推新活動較少,直接導致巧克力消費量下滑。
確實,不僅在中國,世界範圍內巧克力的表現都有所下滑,2015年和2016年,全球巧克力糖果市場價值同比分別降低1.5% 和6%。全球最大的可可加工商——瑞士的百樂嘉利寶在2015年和2016年的淨利潤分別下降2.7%和8.7%。
意識到問題嚴重性的巧克力公司立馬行動起來,2017年百樂嘉利寶推出了一款粉紅色的紅寶石巧克力,在此之前巧克力只有三種類型——黑巧克力、白巧克力、牛奶巧克力,上一次推新還是 1930 年雀巢正式量產白巧克力。但時隔半個多世紀的創新並沒有挽救巧克力,在消息公布後,百樂嘉利寶的股價只上漲1.1%,而且美國巧克力專家Dom Ramsey質疑"紅寶石巧克力"是個營銷說法。
巧克力是一個靠營銷驅動的行業,將一件商品賦予特殊的意義,並讓消費者心甘情願地買單,恐怕只有巧克力和鑽石做到了。但現在消費風向變了,原本送禮場景被美妝、保健品、數碼產品佔據,巧克力個人消費的趨勢越來越明顯。
李立峰也觀察到這個現象, 「常年都是這幾個品牌,德芙、費列羅、雀巢,經典口味比較好賣,沒什麼太大變化,但是包裝規格的變化比較多,像費列羅,出了很多三顆五顆一個包裝的,以前都是一整盒十幾顆。」
便利蜂告訴AI財經社,在便利店裡,巧克力品牌的sku增長不多,比起新奇口味,消費者還是偏向於傳統經典產品,10-15元檔日常銷售佔比最大。
然而,作為取悅自己的一個小零食,巧克力又顯得不夠健康,巧克力一直以來的刻板印象是高脂肪、高熱量,年輕人吃巧克力從來抱有一顆警惕之心。這也能解釋,為何疫情困在家中時,休閒零食的銷售都在大幅增加,而巧克力卻紋絲不動。
將時間再拉長一點,在這兩三年內,在大健康概念下,國內新消費的浪潮正盛,幾乎每一個細分消費品類都有重做的機會,最明顯的就是植物肉,過去是一個傳說中的小眾食品,現在各個快餐店都有植物肉產品。飲料、牛奶、茶飲、麥片、雪糕、果酒、方便食品都不斷有投融資消息傳來,單最近一個月,就有王飽飽、落飲、CHALI茶裡、好望水等10個品牌敲定新一輪融資,唯獨巧克力領域靜悄悄。
從飲食趨勢上看,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新的喜好。20世紀90年代,人們偏好低脂少油,之後低鹽少糖的食物備受青睞,現在,人們喜歡在實現口腹之慾的同時,又沒有健康負擔,所以一些創新成分的產品,無糖氣泡水、燕麥奶、低度果酒紛紛走上貨架,而巧克力還沒有達到這屆消費者的要求。
(應採訪對象要求,文中李立峰為化名)
本文由《財經天下》周刊旗下帳號AI財經社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臺請勿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