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酥原名「蟾蜍眉脂」,是中醫臨床應用較早的藥物,系蟾蜍科動物中華大蟾蜍(Bufo bufo gargarizans Cantor)及黑眶蟾蜍(Bufo melanostictus Schneider)的乾燥分泌物;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其味辛,性溫,歸心經;有毒。具有解毒止痛,開竅醒神的功能;是我國較常用中藥材。歷代醫學表明,對於有毒中藥材必須經炮製,降低其毒性,才方可應用於臨床。因此,蟾酥的炮製,自古以來就有多種不同炮製方法的研究。如今,大部分地區主要以酒製法為主。那麼,蟾酥的炮製方法在古今是怎樣炮製的,不同炮製有什麼不同功效?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一、古代炮製方法
宋代有鐵上焙焦(《聖惠方》),煉製、酒制、浸制(《總微》),酒燉(《婦人》)等方法。明代有湯浸(《普濟方》)、乳汁制(《保元》)等炮製方法。
二、現代炮製方法
1、蟾酥粉:取原藥材,搗碎,研成細粉。
2、酒蟾酥:取原藥材,搗碎,用白酒浸漬,不斷攪動至呈稠膏狀,乾燥,粉碎。蟾酥10kg用白酒20kg。
3、乳蟾酥:取原藥材,搗碎,用鮮牛奶浸漬,不斷攪動至稠膏狀,乾燥,研粉。蟾酥每10kg用牛奶20kg。
三、炮製性狀
1、蟾酥粉:呈棕褐色粉末狀,氣微腥,味初甜而後有持久的麻辣感,粉末嗅之作嚏。
2、酒蟾酥:外觀仍為棕褐色粉末。
3、乳蟾酥:呈灰棕色粉末,氣味及刺激性比蟾酥粉弱。
四、炮製作用
蟾酥味辛,性溫;有毒。歸心經,具有解毒止痛,開竅醒神的功能。
生蟾酥有毒,作用峻烈,多製成丸、散用或外用。生品質硬難碎,並對操作者有刺激性。
經酒制後,便於粉碎,降低毒性,並能減少對操作者的刺激性。用於發背,疔瘡,癰毒,咽喉腫痛等症。
五、臨床應用
1、牙痛常與雄黃、甘草、硃砂研極細,水泛丸如粟子大,填牙痛處,並塞以棉花以防脫落,對風火牙痛及齲齒痛有速效,如牙痛一粒丸(《中國藥典》)。
2、疔瘡常配黃丹以白面為丸,麥粒大,針破患處,納入一丸,如蟾酥丸(《濟生方》)。
3、咽喉腫痛常與牛黃、雄黃、麝香、硃砂、珍珠為末,百草霜為衣,內服外用有解毒消腫之效,用於咽喉腫痛,癰疽瘡癤,如六神丸(《中國藥典》)。
4、腹痛神昏常與麝香、丁香、雄黃等同用,可開竅醒神,闢穢止痛,如蟾酥丸(《集驗簡易良方》)。
5、惡性腫瘤常與天龍、龍葵、藤梨根、夏枯草、白花蛇舌草、蛇毒等同用,治療肝癌、腸癌。
6、毒瘡常與沒藥、硼砂、寒水石、雄黃等研為細末,泛丸綠豆大,硃砂為衣,內服治一切疔瘡,毒瘡,出汗則愈,如飛龍奪命丹(《癰疽驗方》)。
綜上所述,蟾酥的炮製方法,從宋代開始有焙制、煉製及酒制,到清代有各種輔料炮製方法,主要用陳酒或燒酒化透,然而乳汁制始於明代,但法中只簡略提到「乳化」、「乳浸」,至清代才有較詳細的工藝記載。蟾酥在古代的各種炮製方法,至今仍沿用。目前,大部分地區都是用酒製法。乳浸蟾酥的方法,在山東、北京、天津也有採用。另外,關於蟾酥的軟化問題,有的採用微灑水潤潮,悶2~3天,候軟取出,切薄片,曬乾,研粉過篩。有的採用烘軟的方法,切片,並置石灰缸中埋2~3天,乾燥,研粉。還有的蒸軟後切片,乾燥研粉。總之,各地蟾酥軟化切制的方法尚需研究。
為了確保兒童的用藥安全,我們有必要對兒童常用中成藥的主要成分、性質功能、適用範疇、用法用量以及不良反應等做更深入的了解。
六神丸
主要含牛黃、麝香、珍珠、雄黃、蟾酥、冰片六味藥物組成,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通常用於治療急性扁桃體炎、爛喉丹痧、喉風、咽喉腫痛、吞咽困難、丹毒瘡疥以及兒童高熱抽風等症,療效顯著。可內服外用。
需要注意的是,六神丸含有蟾酥等毒性成分,如果使用過量就會發生中毒.皮膚會出現紅斑,甚至出現驚厥、肢體抽搐、口吐白沫、口唇紫紺、呼吸急促等症狀,與助消化藥多酶片、胃蛋白酶和抗貧血藥富馬鐵片同服會降低藥效或失效,與解痙止痛藥阿託品等聯用會促使雄黃氧化,增加毒性反應,因此使用時要慎重。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0571-87757107
◆西◆藏◆求◆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