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家、7-11……上海的便利店在疫情期間不打烊,給了大家購物的樂趣、美食的幻想。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便利店的貨架永遠都是滿滿的?是誰在支撐這個龐大的供應鏈體系?是誰在無間斷提供物流配送、確保市民們日常生活所需呢?
今天就為大家揭曉這些便利店背後的企業——位於臨空園區的日立物流(中國)有限公司。
日前,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高木宏明接受解放日報·上觀新聞專訪,分享了疫情期間這家日本企業與上海人民一同抗擊疫情、復工復產的經歷。
便利店365天無休,我們也不能休息
「去過全家便利店嗎?上海63%的全家門店,冰櫃裡的商品都是我們負責配送的。」採訪一開始,高木宏明的介紹就讓人立即對日立物流的業務領域有了直觀感受。
成立於1950年的日立物流目前是日本規模前五的綜合物流公司。2019年,日立物流(中國)實現了9.93億元的營收,是長寧區千萬級的稅收企業。為上海全家便利店提供的低溫商品冷鏈物流服務,其實只是公司在華業務中的冰山一角。但在疫情期間,由於上海的便利店幾乎都堅持營業,為百姓提供民生保障,相對應的物流配套也因此不能「斷檔」。
「便利店配送利潤並不高,但物流成本和運輸要求卻很嚴格,遇上疫情員工們就更加辛苦。」高木宏明所說的「辛苦」有多個方面。
目前,公司位於浦東、奉賢的倉庫覆蓋了上海10個行政區近950家全家門店。位於浦東的低溫冷庫面積達620平方米,需常年保持零下18℃的低溫。另一座1900平方米的普通冷庫,也要保持2至6℃的室溫。工作人員需要時刻監管貨品進出,即便身穿防寒服,動輒2個小時一班的工作強度仍舊非常辛苦。
疫情期間,部分員工留守老家暫時無法回滬,加之春節本就是物流企業人員流動較大的時段,今年日立物流位於浦東、奉賢兩地的倉庫總人數只有不到40人,卻仍要承擔每天10-15萬件貨品的配送工作。「我們答應了對方要保證貨品準時抵達,既然便利店不休息,我們的倉庫也要全年無休。」
高木宏明表示,像7-11、全家便利店這樣的客戶,在疫情期間堅持營業,為市民提供生活必需品,作為物流企業能一同參與貨品的充足供應,也是為抗擊疫情出力。但特殊時期,企業保持物流暢通也遇到了重重困難。首當其衝的是疫情初期,口罩、耳溫槍等防疫物資不足。緊接著,由於航班相繼取消,確保貨品運輸的艙位就變得非常困難。此外,便利店的貨量需求較疫情發生前有大幅下降,物流企業的利潤無法保證。
疫情期間,臨空園區和長寧區緊急為企業打通了物資渠道,幫助日立物流成功採購到50瓶免洗洗手液、40升消毒酒精、100公斤84消毒液和一批N95口罩,解了企業燃眉之急,保障企業關鍵物流環節不受影響、不降低標準。
「得到了長寧區和臨空園區的幫助,我們企業也要履行好社會責任。」日立物流(中國)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一山介紹,疫情期間,日立物流黨支部積極參與臨空園區的疫情防控,保持公司業務的運轉流暢,企業組織黨員志願者們參與園區的樓宇防疫工作,還積極利用自身的物流優勢,幫助臨空園區黨委找到了將消毒物資順利運輸到武漢的渠道。
把企業的事都當做「分內事」
日立物流的主要業務涵蓋國際貨代、國內貨代、第三方物流以及物流軟體研發等領域。其中,涉及倉儲及配套服務、貨物及設備的搬運、貨物包裝、簡單加工及相關服務的「第三方物流」是公司強項。在中國,包括恩斯克、尤妮佳、資生堂等知名企業均有很大一部分貨品由日立物流負責運輸配送。
疫情期間,日立高新公司所生產的一種血液分析儀成為治療新冠肺炎急需的一項醫療設備,日立物流(中國)負責配送血液分析儀所需的一項關鍵藥品。以往,這一藥品在全國有多個生產工廠。但疫情來臨使得國內工廠暫時停產,全國的物流渠道也受到影響。最終,日立高新決定從日本直接進口這一藥物,由日立物流承擔海關通關、檢驗檢疫和國內配送事項,防止因藥品配送不及時造成血液分析無法完成的窘況。
企業也遇到過一時難以解決的物流缺口。2月10日,上海第一批企業開始集中復工,日立物流是其中之一。但此時,臨近的江蘇崑山還未完全復工,公司位於崑山高新區的倉庫無法順利出貨。張一山介紹,位於崑山市玉山鎮的倉庫主要從事日用品貨物的進出,此前無需在當地進行工商註冊。但倉庫復工需要向當地政府部門同時提交書面和網上申請,沒有註冊就意味著無法獲得復工批准。
情急之下,企業一方面及時向崑山提交了註冊申請,同時已向長寧區講述了這個並非是長寧區「分內事」的難題。
「沒問題,把倉庫具體情況提供給我們,我們想辦法與崑山協調溝通,看看能不能幫到你們。」出乎張一山的意料,長寧區商務委主動表示,願意出面與崑山當地部門溝通。而就在商務委一行離開後不久,崑山高新區經濟技術發展局相關負責人打來電話,請企業負責人員帶好企業公章前往辦理復工。位於崑山的倉庫最終在3月5日順利恢復營業。
「雖然不是『分內事』,但政府部門的回應態度非常積極,從企業長期經營的角度來看,政府這樣的態度和服務熱忱讓我們很受鼓舞。」張一山說。
放眼整個長三角和中國更遠的地方
截至目前,日立物流(中國)582名員工均已復工。其中13名日籍員工分布在公司管理層以及財務、營業、物流技術、信息系統研發等多個崗位。
高木宏明的辦公室裡,常年懸掛著一幅完整的中國地圖和一幅立體的中國地形圖。記者採訪時,他會對照著牆上的地圖,逐一尋找蘇州、無錫、寧波等公司物流倉庫的所在地,還主動表示,接下來公司將在廣州、常熟、杭州、合肥、南京、蕪湖等地拓展物流倉儲,將業務重點擴展至整個長三角地區和更遠的地方。
這一在中國發展的巨大信心,有很大一部分來自疫情期間上海給與企業的服務。「上海的政府部門說要當『店小二』,我們的確感受到了『店小二』精神。」努力說著「店小二」的中文發音,高木宏明告訴記者,長寧區商務委以及臨空園區辦公室等部門在疫情期間主動向企業通報最新的疫情防控政策,對企業順利復工復產起到了很大幫助。
「早在2月1日,政府部門就指導我們做好值班人員安排和防疫預案,幾天後又主動指導我們為員工做好個人信息申報和復工的防護指導,每一次都是主動服務,甚至不需要我們提要求。」2月15日,臨空園區內的企業都接到了人員信息採集電子化的通知,臨空辦便第一時間指導企業使用「隨申辦」等功能,及時幫助企業掌握返滬員工情況。
在高木宏明看來,中國在疫情期間表現出的大國風範,恰恰印證了過去幾年來,中國在世界市場的角色轉換。「我剛來到中國時,這裡長期被稱為『世界工廠』;但是2016年起,中國市場的貨代、進出口和第三方物流格局都發生巨大變化,這也促使我們不斷進步,找到新的發展點。」
面對眼前兩幅中國地圖,高木宏明指了指位於「大西北」方向的蘭州。「下一步,我們的發展重點要從沿海地區慢慢延伸至內陸,在南昌、長沙、蘭州甚至烏魯木齊建立倉儲和物流體系,更好地適應中國接下來的發展。」
長寧「留驗點」擴容, 「黃標」「綠標」入境人員分開做「咽拭子」測試
來源 | 上觀新聞
作者 | 舒抒
原標題:《「全家」、「7-11」等便利店為何能在疫情期間不打烊?原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