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以為實體經濟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進程逐漸消失了,那反而是一種落後的觀點。品牌便利店正作為一個朝陽產業,快速替代著街邊小食店和私人小賣部。從零食汽水,一日三餐,到日用品,越來越多的上班族與便利店產生了深厚的感情,甚至將其描述為「深夜裡守候你的那束溫暖的光」。
這些便利店最大的優勢是出現在上班族的必經之路上,各大交通樞紐、商圈、街角都被佔據。其中最讓人熟悉的莫過於全家便利店,即便是在7-11和羅森的前後夾擊下,全家仍憑藉其獨特的選址、貼心方便快捷的服務、完美的消費體驗,成為外資便利店店數最多的第一品牌。
最新的數據是全家全國已開設1400餘家店,光在上海就有913家,遠遠超過競爭對手。中國全家事業本部本部長朱宏濤談道,全家FamilyMart一直以來都倡導將開發力、商品力、營業力和加盟力作為自己的本業,這是全家在中國市場迅速拓展的重要原因。
全家2002年進入中國,在諸多競爭對手布局全國,希望在各個城市開花結果時,全家選擇了首先深耕上海市場,形成了今天以上海為大本營,逐步往華東、華南市場擴張的局面。
零售行業強調多少次選址都不為過,全家在這方面更是獨樹一幟,幾乎佔領了當地所有最具優勢地理位置。以地鐵沿線為例,略微有心的人就會發現,上海地鐵站內幾乎是全家的天下。數據顯示:全家在上海共913家店中,在地鐵站選址就有近100家。
這種選址策略的優勢在全家2014年進軍無錫市場時再次得到了驗證。藉助該策略,全家一舉在無錫地鐵站開出50多家門店,這一勢頭還在增長中。
至於偏愛在地鐵沿線展店的原因,朱宏濤直言:「這是全家開發力強的一個最主要的明證,並非感性層面上的偏愛。怎樣科學評估開店位置和布局、要派多少的營業力量去支撐,前期都需要經過很多科學分析和測算。此外,全家在控制食品安全問題上下足了功夫,是上海唯一一個沒有在地鐵沿線出現食品安全事故的便利店品牌。」
優質的地理位置保證了客流,接下來的挑戰是品牌運營。品牌運營的重點在於先沉澱下來著力於商品力,貨架快速輪換首當其衝。
全家每個單店至少擁有2500個商品品類,每年淘汰近1700餘個品相,輪換70%以上的商品。以最具特色的鮮食為例,進入滬上任何一家全家便利商店,都有多種便當、三明治、冷菜、雞排、水果套餐等鮮食供消費者挑選。僅便當就有咖喱豬排飯、奧爾良雞排飯等10多個品種,佔據了近40%的營業額。
全家制勝其他競爭對手的秘密武器,還在於不同門店的差異化經營——即根據當地消費者的喜愛開發「定製門店」。在開店之初,全家會提前半年時間,把每家店剛開業時的商品組合和品牌確定下來,研究什麼樣的商品組合和品牌是當地消費者喜歡的。上海門店的重點黃酒品牌是石庫門,到了蘇州就換成會稽山。
而在便利店業相對成熟的市場,全家會根據地鐵、寫字樓、郊區等不同的消費環境,制定相應的商品組合。如在生活小區的便利店可以買到醬油,寫字樓下面便利店卻找不到這種東西。
外行人認為,有了強的開發力,再藉助強有力的商品力,品牌運營成功似乎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全家快速、高效拓展市場的經驗提醒我們,強大的執行力才能將品牌運營落實到全國1400多家門店。
截至2015年7月,全國有將近一半的門店為員工加盟性質,其中多數是由員工夫妻檔或家庭檔開出。以社會關係中最牢固的夫妻、兄弟、姐妹關係為依託,是店面健康發展的基礎。依靠該策略,全家自上而下形成了極高的執行力,以一種使命必達的效率和速度,在競爭激烈的華東市場快速增長,成為開店數量最多,同時也是消費者體驗最佳的連鎖便利商店品牌。
這群將全家當作自己的家來辛勤耕耘的員工,對全家的快速且穩健的擴張具有戰略性意義,在員工加盟策略激勵下,諸多加盟門店的營收均有了倍數增長。與此同時,全家門店的創意營銷活動接連不斷,比如集享卡會員活動等刺激消費,培養消費者品牌偏好和忠誠度。
開發力、商品力、加盟力合力,營業力自然水到渠成。這種穩紮穩打的戰略使全家成為國內目前唯一一個在品牌收益方面穩健增長的便利店品牌。
策略的成功,並不意味著經營的絕對成功。朱宏濤認為,便利店現在是一個朝陽行業,但也是一個很辛苦的行業。不僅口袋要深氣要長,還需要步步為營能堅持,依靠核心競爭能力為店面帶來客流並深化店面體驗才是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