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訊(馬寅初經濟學院供稿)天津大學卓越教授、馬寅初經濟學院創院院長,國家能源、環境和產業經濟研究院院長張中祥2015年發表在Climate Policy期刊上的文章「Carbon Emissions Trading in China: The Evolution from Pilots to a Nationwide Scheme」(中國碳排放交易:從地區試點向全國體系演變)入選該刊辦刊20年20篇優秀文章「Top 20 papers for 20 years」。2018年該文曾榮獲天津市第十五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獲獎證書:TJSKJ15-1-27)。「20年20篇優秀文章」目錄,參見原文連結。
現由Taylor & Francis出版社出版的Climate Policy,2001年創刊。據期刊編輯部統計,20年裡來自78個國家的大約2500名作者在該刊發表了1600多篇文章。據2018年JCR影響因子報告,Climate Policy位列SSCI公共管理學科期刊首位。
張中祥自2001年擔任該刊創刊編委並連任至今,在該刊發表首篇來自華人學者的文章,2015年為該刊主編《中國減緩氣候變化政策》為主題的特刊號,這篇入選「Top 20 papers for 20 years」論文就收錄在該特刊號。該刊自2001年創刊到刊登這篇入選「Top 20 papers for 20 years」論文那期期刊出版,第一作者署名來自中國的文章不超過10篇。
碳排放交易、貿易與氣候政策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張中祥在荷蘭格羅寧根大學經濟學院和法學院工作起就一直關注和研究的領域。1998年在經濟學和法學國際雜誌(Journal of World Trade)上發表了第一篇論述有關擬建的溫室氣體排放交易體系和現有世界貿易體系相互作用的學術論文,應邀為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UNCTAD)撰寫的《溫室氣體排放交易國際準則》1999年由聯合國正式出版。
入選「20年20篇優秀文章」的論文(1.22萬字)系統全面地總結中國碳排放交易試點的設計、運行和履約情況以及取得的經驗教訓;分析試點方案在諸如部門覆蓋範圍、配額分配、價格不確定性、市場穩定性、佔優主體的潛在市場影響力、成本調控機制、執行和履約等方面的差異以及與歐盟碳排放交易設計上的異同合理性;分析碳交易試點履約率差異的成因以及控排企業的非理性行為,提出了如何利用碳排放交易這一經濟機制提升試點的整體履約率,降低履約成本;以體現分配到不同部門和地區的碳排放配額的等價性,提出了應將排放配額定義為一種金融資產和環境可靠的減排量。以回溯視角審視碳排放交易試點,並結合各試點在時間節點、部門範圍與控排單位的覆蓋範圍等方面的異同,建議全國碳市場實行中央和地方兩級管理制度。根據碳排放交易試點在碳數據收集、報告、核查,開設和激活帳戶,領取發放配額,配額評估,參與交易,配額上繳和完成履約等方面取得的經驗教訓,提出了全國碳市場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通過區域與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雙軌運行過渡。提出需要全國性的碳排放交易立法,從而為碳排放權交易的設計和操作,可測量、可報告和可核查的管理體系執行以及對非履約控排單位的懲罰措施提供統一的指導方針和辦法。
中國承諾計劃2017年啟動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當日的《紐約時報》評論和《科學美國人》等覆蓋面大、受眾多的綜合媒體也引用了該文的觀點。在耶魯大學等歐美澳大學和機構應邀圍繞該文做過1-2小時專場報告,在墨西哥前總統、耶魯大學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Ernesto Zedillo教授在耶魯大學組織的「跨越巴黎全球統一碳價高端研討會」和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Jean Tirole在巴黎組織的「巴黎氣候變化峰會經濟利害關係會議」上報告過該文的主要內容。
(張中祥應墨西哥前總統邀請在耶魯大學與世界頂尖學者研討全球碳價協調問題)
「20年20篇優秀文章」目錄,參見連結:
https://think.taylorandfrancis.com/climate-policy-20th-anniversary/
(編輯 劉延俊 陳錚傑)